第192頁
這次聚餐差不多是團里的兄弟喝得最暢快淋漓的一次,大部分人都醉了,在夢中喊著爹媽的名字,喊著戰死的兄弟的名字,有的摟著自己的兄弟睡著了,夢中像是摟著未來的妻子一樣。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是啊,征戰了十幾年了,從抗戰開始,直到今天,中國人民終於建立了自己的共和國。
可是有多少鐵血男兒戰死沙場,多少男兒再也沒有回到自己的爹媽身邊。
還有呢?
平民的傷亡。
從東北到華北,一座座被炮火摧毀的城市。
人民從廢墟中站起來,等待我們的是醫治創傷,重建國家……
整片整片的田野荒蕪了,到處是飢腸轆轆的災民,國民黨暴政留給人民一個爛攤子。這個國家真的不能再有戰爭了,拿慣了步槍的大手,應該拿起鋤頭,拿起瓦刀,拿起錘子。
第二天一早,部隊搞了個簡單的慶祝儀式,當時來了不少老百姓。兄弟們軍容嚴整,列成了方陣。陳鋒走上了彈藥箱子碼成的簡易主席台,他朝著下面的兄弟們莊嚴敬禮。
刷的一下,一千多個身經百戰的鐵血男兒整齊地還禮。
陳鋒放下了胳膊,清清嗓子,聲音洪亮地說:“兄弟們,戰爭結束了,我們終於勝利啦。”
台下掌聲整齊、雷動。
“兄弟們,等台灣解放了,可能以後我們就要回到各自的家鄉。”說到這裡陳鋒覺得嗓子有點哽咽,他停了一下,這時他的雙眼變得濕潤和模糊。
“兄弟們,我們這個團,曾經參加過多次會戰,這個團的番號,是一個讓鬼子膽寒的番號。抗戰勝利後,我團官兵戰場起義,為了老百姓打仗,今天,我們終於熬到了解放。我們勝利啦。”
這些戰史及那一幕幕廝殺,讓團里很多老兵感觸不已。
“兄弟們,這個團是我遇到的最優秀的一支勁旅,我畢生的最高榮譽就是能在這個團服役,我最光榮的事情就是,我這輩子曾經和你們一起並肩作戰,我能和你們成為肝膽相照的兄弟。”
鴉雀無聲。
“兄弟們,這麼多年,有多少兄弟戰死沙場,有多少兄弟沒能看到今天的勝利。我提議,降軍旗誌哀,兄弟們,向那些為國捐軀的兄弟們敬禮。”
在一雙雙含著熱淚的眼睛注視中,該團軍旗被緩緩降下。
朝陽中,該團將士的方陣中,悲壯而昂揚的軍歌響起。
//
---------------
第一百一十二章軍刀歸鞘(3)
---------------
“向前、向前、向前……我們是工農的子弟,我們是人民的武裝……”
//
---------------
後記
---------------
這是一部描述男人的小說。這是一部講述了責任的小說。這是一部張揚了男兒豪情的小說。
它講述了一群無畏而英勇的普通人,普通百姓。一群男人,在大廈將傾之時,穿上軍裝,用自己的熱血、生命去廝殺。
我試圖描寫一組群像,來講述一個簡單的道理,那就是——反抗。
說實話,“反抗”這兩個字,用來概括我所推崇的這種精神,可能再簡單也再貼切不過了。
抗戰期間,一群裝備簡劣、屢戰屢敗的軍人,在後方吃緊、吃不飽穿不暖的情況下,他們所做出的是近乎本能的反抗。
反抗奴役,反抗暴政,反抗威脅。
我只有這一百多斤,幾十發子彈,幾枚手榴彈。你有飛機大炮,但我不在乎,我不畏懼,反正我就這條命,橫豎也要和你血戰到底。
我想,這是一個民族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能夠長久保存下來的根本。
這其中,陳鋒的身上代表的是忠誠,對國家的忠誠,對百姓的忠誠,對民族的忠誠。所以即使他遭到眾多排擠,也始終沒有放棄自己的忠誠。
丁三的身上,更多凝結的是義氣。或許他書讀得很少,但他願意為他的兄弟去死,願意和自己的兄弟們一起打仗,這就是義氣。而像丁三這樣的軍人可能正代表了那份男兒豪情。
是的,這部小說,我想講述的就是忠與義,這兩個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中最為典範的部分。
而正是這種忠與義,鑄造了時刻保護我們的那柄雪亮軍刀,這就是這部小說書名的由來。
說實話,我們無緣生在那個英雄輩出的年代,我們無法追隨張自忠將軍戰死沙場,我們無緣在那個大廈將傾的時刻挺身而出,成為他們當中的一個。但我們至少要崇敬他們、講述他們,讓我們身邊的每個人都知道那份忠與義的價值。
請將畫面轉換到六十多年前的那一幕吧,面對裝備精良的日軍,一群中國人餓著肚子、穿著草鞋、端著步槍、舉著大刀打完了那場戰爭。他們用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忠誠在血戰,在衝鋒,在講述一個民族誓不低頭、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從他們的背影中,我們能看到那縱橫四海、北擊匈奴的漢唐雄風,能看到一個民族骨子裡的那份剽悍和威武。
我不希望這個小說被當做煽動民族仇恨的工具。我是這麼看待這段歷史的:歷史可以原諒,但歷史絕對不會被遺忘。非但不會遺忘,而且要牢牢地記住。等以後我有了孩子,每年的九月十八日,我都會讓他晚上餓著肚子,一直餓到深夜十二點才允許吃飯。我就是要讓他記住,牢牢記住,我們曾經被人欺負過,被人奴役過,被人侵略過。以後他要老老實實做人,做一個合格的人,合格的中國人。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是啊,征戰了十幾年了,從抗戰開始,直到今天,中國人民終於建立了自己的共和國。
可是有多少鐵血男兒戰死沙場,多少男兒再也沒有回到自己的爹媽身邊。
還有呢?
平民的傷亡。
從東北到華北,一座座被炮火摧毀的城市。
人民從廢墟中站起來,等待我們的是醫治創傷,重建國家……
整片整片的田野荒蕪了,到處是飢腸轆轆的災民,國民黨暴政留給人民一個爛攤子。這個國家真的不能再有戰爭了,拿慣了步槍的大手,應該拿起鋤頭,拿起瓦刀,拿起錘子。
第二天一早,部隊搞了個簡單的慶祝儀式,當時來了不少老百姓。兄弟們軍容嚴整,列成了方陣。陳鋒走上了彈藥箱子碼成的簡易主席台,他朝著下面的兄弟們莊嚴敬禮。
刷的一下,一千多個身經百戰的鐵血男兒整齊地還禮。
陳鋒放下了胳膊,清清嗓子,聲音洪亮地說:“兄弟們,戰爭結束了,我們終於勝利啦。”
台下掌聲整齊、雷動。
“兄弟們,等台灣解放了,可能以後我們就要回到各自的家鄉。”說到這裡陳鋒覺得嗓子有點哽咽,他停了一下,這時他的雙眼變得濕潤和模糊。
“兄弟們,我們這個團,曾經參加過多次會戰,這個團的番號,是一個讓鬼子膽寒的番號。抗戰勝利後,我團官兵戰場起義,為了老百姓打仗,今天,我們終於熬到了解放。我們勝利啦。”
這些戰史及那一幕幕廝殺,讓團里很多老兵感觸不已。
“兄弟們,這個團是我遇到的最優秀的一支勁旅,我畢生的最高榮譽就是能在這個團服役,我最光榮的事情就是,我這輩子曾經和你們一起並肩作戰,我能和你們成為肝膽相照的兄弟。”
鴉雀無聲。
“兄弟們,這麼多年,有多少兄弟戰死沙場,有多少兄弟沒能看到今天的勝利。我提議,降軍旗誌哀,兄弟們,向那些為國捐軀的兄弟們敬禮。”
在一雙雙含著熱淚的眼睛注視中,該團軍旗被緩緩降下。
朝陽中,該團將士的方陣中,悲壯而昂揚的軍歌響起。
//
---------------
第一百一十二章軍刀歸鞘(3)
---------------
“向前、向前、向前……我們是工農的子弟,我們是人民的武裝……”
//
---------------
後記
---------------
這是一部描述男人的小說。這是一部講述了責任的小說。這是一部張揚了男兒豪情的小說。
它講述了一群無畏而英勇的普通人,普通百姓。一群男人,在大廈將傾之時,穿上軍裝,用自己的熱血、生命去廝殺。
我試圖描寫一組群像,來講述一個簡單的道理,那就是——反抗。
說實話,“反抗”這兩個字,用來概括我所推崇的這種精神,可能再簡單也再貼切不過了。
抗戰期間,一群裝備簡劣、屢戰屢敗的軍人,在後方吃緊、吃不飽穿不暖的情況下,他們所做出的是近乎本能的反抗。
反抗奴役,反抗暴政,反抗威脅。
我只有這一百多斤,幾十發子彈,幾枚手榴彈。你有飛機大炮,但我不在乎,我不畏懼,反正我就這條命,橫豎也要和你血戰到底。
我想,這是一個民族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能夠長久保存下來的根本。
這其中,陳鋒的身上代表的是忠誠,對國家的忠誠,對百姓的忠誠,對民族的忠誠。所以即使他遭到眾多排擠,也始終沒有放棄自己的忠誠。
丁三的身上,更多凝結的是義氣。或許他書讀得很少,但他願意為他的兄弟去死,願意和自己的兄弟們一起打仗,這就是義氣。而像丁三這樣的軍人可能正代表了那份男兒豪情。
是的,這部小說,我想講述的就是忠與義,這兩個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中最為典範的部分。
而正是這種忠與義,鑄造了時刻保護我們的那柄雪亮軍刀,這就是這部小說書名的由來。
說實話,我們無緣生在那個英雄輩出的年代,我們無法追隨張自忠將軍戰死沙場,我們無緣在那個大廈將傾的時刻挺身而出,成為他們當中的一個。但我們至少要崇敬他們、講述他們,讓我們身邊的每個人都知道那份忠與義的價值。
請將畫面轉換到六十多年前的那一幕吧,面對裝備精良的日軍,一群中國人餓著肚子、穿著草鞋、端著步槍、舉著大刀打完了那場戰爭。他們用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忠誠在血戰,在衝鋒,在講述一個民族誓不低頭、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從他們的背影中,我們能看到那縱橫四海、北擊匈奴的漢唐雄風,能看到一個民族骨子裡的那份剽悍和威武。
我不希望這個小說被當做煽動民族仇恨的工具。我是這麼看待這段歷史的:歷史可以原諒,但歷史絕對不會被遺忘。非但不會遺忘,而且要牢牢地記住。等以後我有了孩子,每年的九月十八日,我都會讓他晚上餓著肚子,一直餓到深夜十二點才允許吃飯。我就是要讓他記住,牢牢記住,我們曾經被人欺負過,被人奴役過,被人侵略過。以後他要老老實實做人,做一個合格的人,合格的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