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頁
北匈奴對於漢朝的做法十分氣憤,於是再次對漢朝發起報復性進攻。不過,北匈奴並不想過分刺激漢朝,沒有在東、中線發起進攻,而是又一次選擇在漢朝政府眼中已經可有可無的西域。但是駐節西域的班超並不想丟掉勝利果實,於是雙方就此展開了不懈的爭奪。
公元86年,匈奴糾集龜茲等15國兵3萬餘人進攻班超的盟友于闐,于闐王被迫投降,納質子,貢方物。同年,匈奴又把莎車王換掉,扶植自己的親信上了台。這樣,匈奴就重新控制了天山南麓的主要國家,再一次切斷漢朝通往西域的交通幹道。
然而上天似乎徹底拋棄了北匈奴,每當他們有點起色的時候,上天就降下災難予以阻扼。這次又是如此。公元87年,蒙古草原發生空前的蝗災,草谷無收。北匈奴百姓無以為食,只好大量向南匈奴地區逃亡乞食。不久,老單于歸天,優留單于即位。優留不思整頓國內經濟,反而把單于庭西遷到鄂爾渾河以西,希望通過壓榨西域各國來渡過難關。這引起了左地貴族的不滿,他們另外擁立優留單于的哥哥做了單于,北匈奴再次發生分裂。
北匈奴的分裂給新興的鮮卑民族創造了機會。鮮卑和烏桓族一樣是東胡的別支,最早發端於大興安嶺中的噶仙洞。大興安嶺當時叫鮮卑山,這一別支也就以山為名,稱為鮮卑族。秦、漢之際冒頓單于攻滅東胡,烏桓、鮮卑並受匈奴役屬。漢武帝大敗匈奴,徙烏桓於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塞外,鮮卑人隨之南遷至烏桓故地西拉木倫河流域,鮮卑拓跋部則直接進入匈奴拋棄的呼倫貝爾草原,並在這裡迅速發展壯大。
公元49年,東漢遼東太守祭彤收降了部分鮮卑部眾。為緩解來自匈奴的壓力,祭彤別有用心地命令鮮卑進攻匈奴,並根據斬獲的首級數量予以獎賞。新興的鮮卑族本來就在謀求擴大統治空間,原來的主子匈奴占有大片草原,是他們首要的打擊對象,現在又有漢朝的獎賞,鮮卑人的動力更足,開始連年出兵攻擊北匈奴。北匈奴發生分裂後,鮮卑趁機發動大舉進攻,優留單于兵敗,連自己的胸皮也被當成戰利品被鮮卑人割去。單于被殺,所部民眾驚慌失措,於是大批南遷,屈蘭等58部20多萬人口投降了漢朝。
面對大好形勢,南匈奴趁機向漢朝提出以南匈奴起兵為主,大舉進攻、統一匈奴的計劃。漢廷內部意見不一,尚書宋意清醒地看到鮮卑人的發展前景,認為其將來必然會成為漢朝的心腹大患,所以堅決反對出擊北匈奴,認為應該保留北匈奴,既給鮮卑人保留一個強勁的對手,又能防止南匈奴坐大,尾大不掉。應該說,宋意的建議和當年班超以夷制夷的主張是一致的,但臨朝稱制的竇太后想的卻是借這個機會給自己不爭氣的哥哥竇憲一個立功贖罪的機會。
●三面受敵:被迫離開家園的騎馬民族
竇憲,字伯度,扶風平陵人,班超的老鄉。漢章帝時他的妹妹做了皇后,竇憲沾光做了侍中、虎賁中郎將,其弟竇篤出任黃門侍郎。兄弟二人,同蒙親幸,並侍宮省,寵貴日盛。竇憲不知道夾著尾巴做人的道理,剛一富貴就翹尾巴,欺凌百姓。一次,他居然用超低價格把皇帝的姐姐的一所莊園給強買了去。漢章帝得知後大怒,明確地說“國家廢憲如孤雛腐鼠耳”。竇憲害怕,連忙求妹妹幫忙。竇皇后毀服(降低服式等級以示自責)謝罪,一再代為求情,章帝礙不過皇后的枕邊風,勉強饒了他。
不久章帝去世,年僅10歲的和帝即位,竇皇后以太后身份臨朝稱制,竇憲兄弟以外戚身份掌握了大權,氣焰又囂張起來。
謁者韓紆當年曾經審判過國丈竇勛,竇憲睚眥必報,令人將他殺死,割下首級在竇勛墓前祭奠;都鄉侯劉暢來吊章帝之喪,得幸太后,數蒙召見,竇憲怕劉暢分了他的權,公然派遣刺客殺死劉暢。竇太后大怒,把竇憲禁閉於內宮之中,又想竇憲畢竟是自己的哥哥,殺了實在不忍心。眼下北匈奴實力很弱,不如讓他去碰碰運氣吧。
公元88年十月,竇憲被任命為車騎將軍,和駙馬耿秉一起,率領1萬漢軍,連同南匈奴及部分羌胡兵士,共計4萬多人,分三路出擊北匈奴。耿秉,名將耿恭的弟弟,當年曾跟隨竇憲的父親竇固出擊匈奴,久經沙場,經驗豐富。竇太后任命這麼一位世伯隨同出征,表面上是做竇憲的副手,實際上是正牌的指揮官,同時也監督一下胡作非為的哥哥。竇憲在這位德高望重的伯父面前倒也老實,幾乎是言聽計從。
次年,竇憲大軍在稽落山附近找到匈奴主力,血戰一場,大獲全勝。竇憲整軍追擊,直到私渠比鞮海(烏布蘇諾爾湖)。此役,共斬殺名王以下13000多人,俘獲馬、牛、羊、駝百餘萬頭,匈奴來降者達81部,20多萬人。竇憲、耿秉去塞3000餘里,登上燕然山,命令著名史學家班固撰寫了一篇銘文,刻石勒功。
同年,班超調發于闐等國士兵2萬多人,用調虎離山之計攻破龜茲的重要幫手莎車國。次年又打敗月氏副王謝,威震西域。北匈奴在兩線都遭到了慘重失敗。公元91年,龜茲、姑墨、溫宿等國迫於壓力,紛紛前來投降。漢廷隨即任命班超為西域都護,徐幹為長史,把原在漢朝做質子的白霸送回龜茲做了國王,取代匈奴的代言人尤里多。這樣,西域諸國就只剩下焉耆、危須、尉犁三國尚未歸順。公元94年秋,班超調發龜茲、鄯善等八國的部隊7萬人,進攻焉耆、危須、尉犁。先後用計殺死焉耆王廣、尉犁王泛,另立擁護漢朝的元孟等做了國王。至此,西域50多個國家都歸附了漢王朝,班超終於實現了立功異域的理想。
公元86年,匈奴糾集龜茲等15國兵3萬餘人進攻班超的盟友于闐,于闐王被迫投降,納質子,貢方物。同年,匈奴又把莎車王換掉,扶植自己的親信上了台。這樣,匈奴就重新控制了天山南麓的主要國家,再一次切斷漢朝通往西域的交通幹道。
然而上天似乎徹底拋棄了北匈奴,每當他們有點起色的時候,上天就降下災難予以阻扼。這次又是如此。公元87年,蒙古草原發生空前的蝗災,草谷無收。北匈奴百姓無以為食,只好大量向南匈奴地區逃亡乞食。不久,老單于歸天,優留單于即位。優留不思整頓國內經濟,反而把單于庭西遷到鄂爾渾河以西,希望通過壓榨西域各國來渡過難關。這引起了左地貴族的不滿,他們另外擁立優留單于的哥哥做了單于,北匈奴再次發生分裂。
北匈奴的分裂給新興的鮮卑民族創造了機會。鮮卑和烏桓族一樣是東胡的別支,最早發端於大興安嶺中的噶仙洞。大興安嶺當時叫鮮卑山,這一別支也就以山為名,稱為鮮卑族。秦、漢之際冒頓單于攻滅東胡,烏桓、鮮卑並受匈奴役屬。漢武帝大敗匈奴,徙烏桓於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塞外,鮮卑人隨之南遷至烏桓故地西拉木倫河流域,鮮卑拓跋部則直接進入匈奴拋棄的呼倫貝爾草原,並在這裡迅速發展壯大。
公元49年,東漢遼東太守祭彤收降了部分鮮卑部眾。為緩解來自匈奴的壓力,祭彤別有用心地命令鮮卑進攻匈奴,並根據斬獲的首級數量予以獎賞。新興的鮮卑族本來就在謀求擴大統治空間,原來的主子匈奴占有大片草原,是他們首要的打擊對象,現在又有漢朝的獎賞,鮮卑人的動力更足,開始連年出兵攻擊北匈奴。北匈奴發生分裂後,鮮卑趁機發動大舉進攻,優留單于兵敗,連自己的胸皮也被當成戰利品被鮮卑人割去。單于被殺,所部民眾驚慌失措,於是大批南遷,屈蘭等58部20多萬人口投降了漢朝。
面對大好形勢,南匈奴趁機向漢朝提出以南匈奴起兵為主,大舉進攻、統一匈奴的計劃。漢廷內部意見不一,尚書宋意清醒地看到鮮卑人的發展前景,認為其將來必然會成為漢朝的心腹大患,所以堅決反對出擊北匈奴,認為應該保留北匈奴,既給鮮卑人保留一個強勁的對手,又能防止南匈奴坐大,尾大不掉。應該說,宋意的建議和當年班超以夷制夷的主張是一致的,但臨朝稱制的竇太后想的卻是借這個機會給自己不爭氣的哥哥竇憲一個立功贖罪的機會。
●三面受敵:被迫離開家園的騎馬民族
竇憲,字伯度,扶風平陵人,班超的老鄉。漢章帝時他的妹妹做了皇后,竇憲沾光做了侍中、虎賁中郎將,其弟竇篤出任黃門侍郎。兄弟二人,同蒙親幸,並侍宮省,寵貴日盛。竇憲不知道夾著尾巴做人的道理,剛一富貴就翹尾巴,欺凌百姓。一次,他居然用超低價格把皇帝的姐姐的一所莊園給強買了去。漢章帝得知後大怒,明確地說“國家廢憲如孤雛腐鼠耳”。竇憲害怕,連忙求妹妹幫忙。竇皇后毀服(降低服式等級以示自責)謝罪,一再代為求情,章帝礙不過皇后的枕邊風,勉強饒了他。
不久章帝去世,年僅10歲的和帝即位,竇皇后以太后身份臨朝稱制,竇憲兄弟以外戚身份掌握了大權,氣焰又囂張起來。
謁者韓紆當年曾經審判過國丈竇勛,竇憲睚眥必報,令人將他殺死,割下首級在竇勛墓前祭奠;都鄉侯劉暢來吊章帝之喪,得幸太后,數蒙召見,竇憲怕劉暢分了他的權,公然派遣刺客殺死劉暢。竇太后大怒,把竇憲禁閉於內宮之中,又想竇憲畢竟是自己的哥哥,殺了實在不忍心。眼下北匈奴實力很弱,不如讓他去碰碰運氣吧。
公元88年十月,竇憲被任命為車騎將軍,和駙馬耿秉一起,率領1萬漢軍,連同南匈奴及部分羌胡兵士,共計4萬多人,分三路出擊北匈奴。耿秉,名將耿恭的弟弟,當年曾跟隨竇憲的父親竇固出擊匈奴,久經沙場,經驗豐富。竇太后任命這麼一位世伯隨同出征,表面上是做竇憲的副手,實際上是正牌的指揮官,同時也監督一下胡作非為的哥哥。竇憲在這位德高望重的伯父面前倒也老實,幾乎是言聽計從。
次年,竇憲大軍在稽落山附近找到匈奴主力,血戰一場,大獲全勝。竇憲整軍追擊,直到私渠比鞮海(烏布蘇諾爾湖)。此役,共斬殺名王以下13000多人,俘獲馬、牛、羊、駝百餘萬頭,匈奴來降者達81部,20多萬人。竇憲、耿秉去塞3000餘里,登上燕然山,命令著名史學家班固撰寫了一篇銘文,刻石勒功。
同年,班超調發于闐等國士兵2萬多人,用調虎離山之計攻破龜茲的重要幫手莎車國。次年又打敗月氏副王謝,威震西域。北匈奴在兩線都遭到了慘重失敗。公元91年,龜茲、姑墨、溫宿等國迫於壓力,紛紛前來投降。漢廷隨即任命班超為西域都護,徐幹為長史,把原在漢朝做質子的白霸送回龜茲做了國王,取代匈奴的代言人尤里多。這樣,西域諸國就只剩下焉耆、危須、尉犁三國尚未歸順。公元94年秋,班超調發龜茲、鄯善等八國的部隊7萬人,進攻焉耆、危須、尉犁。先後用計殺死焉耆王廣、尉犁王泛,另立擁護漢朝的元孟等做了國王。至此,西域50多個國家都歸附了漢王朝,班超終於實現了立功異域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