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就死了。那時,不只是尋常百姓家忍飢挨餓,有餓死的、病死的,我們當干

  部的也同樣忍飢挨餓,家裡人也有被饑荒奪走生命的。

  遇到這麼大、這麼多的自然災害,時間又這麼長,確是歷史上罕見的。

  旱、澇、蝗、雹加上瘟疫,真可謂“五毒”俱全,嚴重威脅著冀南軍民的生

  存。敵人頻繁地、殘酷地“掃蕩”、“圍剿”,使冀南遭受嚴重損失,抗日

  軍民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但這並不可怕,只要軍民團結奮戰,同仇敵愾,就

  可以和敵人繼續斗下去。日寇是不可能把我們趕出冀南平原的。而我們,不

  管如何艱難困苦,最後卻要將日寇趕出冀南。但是,如此嚴重的災荒確實令

  人可怕。解決不好救災度荒問題,我們就有可能被災荒趕走。已經有不少老

  百姓攜兒帶女離開冀南,逃往他鄉。

  堅持冀南抗戰,燃眉之急是解決好生產救災,度過饑荒,安定人心。餓

  著肚子怎麼打鬼子。我們區黨委、行署和軍區的領導同志,多次開會研究部

  署生產救災度饑荒的工作。行署和各級政府建立了救災委員會,領導各地區

  賑濟災民,積極設法發放貸款,調濟糧食,救濟災民。我們從冀魯豫區借了

  糧食300萬斤、麥種50萬斤運回冀南,一部分救濟群眾,一部分用來為明年

  生產作準備。其實,冀魯豫區也並不富裕,也是度過災荒不久。他們這種高

  尚風格,冀南同志很受感動。

  北方局、晉冀魯豫邊區政府和一二九師十分關心冀南的災情,積極支持

  冀南生產救災度荒。 1943年,邊區政府先後發放春耕貸款和救濟款740餘

  萬元(冀南票,下同)、貸糧和救濟糧64.8萬餘斤。秋季洪水過後,邊區政

  府又給冀南貸麥種190萬餘斤,發放救濟糧326.5萬餘斤,還有大批食品。

  有了糧食,老百姓的情緒逐漸穩定了。

  我們還開展了借糧活動。號召大家發揚團結抗戰、互助互濟、共度難關

  的精神。借糧是件政策性很強的工作。餘糧戶基本上都是地主。開展借糧的

  村成立借糧評議小組,通過調查摸底,公允地提出借糧數量。講清道理,做

  好思想工作,避免出現頂著不借局面,順順噹噹地借出糧食。此外還開展以

  工貸賑,組織各種互助組,挖河築堤,興修水利,進行生產自救。根據連續

  旱災、水災情況,培修堤岸治理決口,疏浚河道開渠引水。

  冀南軍區領導部隊一面打擊敵人保護群眾,一面同冀南人民一道開展抗

  災救災,協助地方堵口築堤,疏河道、開水渠等,據不完全統計總長達460

  余公里,幫助群眾打井一萬眼。大規模開展捕蝗活動。當時捕蝗的場面是轟

  轟烈烈的。黨政軍民一齊動手,人山人海。開始捕蝗時,有個別老百姓思想

  還不太通。可能是受封建迷信影響,不願意打。把蝗蟲看作“神蟲”,主張

  ----------------------- 頁面 94-----------------------

  燒香祈禱,請求“神蟲”嘴下留情,不要吞噬莊稼。也有人以鄰為壑,主張

  敲鑼打鼓將蝗蟲轟出本區了事。我們打多了,有些老百姓還不高興,我們只

  好耐心做工作,思想很快就通了。時代不同了,只要把道理講清楚,思想認

  識很好解決。軍隊按單位統計數量,按斤計算上報。地方捕蝗由政府發動各

  村群眾聯合作戰,黨政軍民大打“人民戰爭”。有的掃帚打,有的木杴打,

  也有的用木棍釘上鞋底打。男女老幼齊出動,有打的,有喊的,其場面甚是

  壯觀。在蝗蟲多的地方採取挖溝的辦法,溝深2尺、寬1尺,將蝗蝻趕入溝

  內,然後用土埋死。這種辦法古人就曾用過。史書記載清朝康熙年間鬧蝗蟲

  時,老百姓就用過就種辦法消滅蝗蟲。到了冬天,我們還組織人力將蝗卵挖

  出焚燒,這個辦法比土埋蝗蝻的效果還好。據有的書記載,清朝還有一種制

  度,一旦發現蝗災,即調軍隊前去助民捕蝗。這本來應該說是件好事。但是,

  老百姓不願意。因為清軍到災區後,要好吃好喝招待,災年的老百姓怎麼負

  擔得起。清軍下鄉,還踐踏莊稼。所以,老百姓寧肯隱匿不報。這些封建軍

  隊比蝗蟲更可怕,與其引來兵災,不如忍受蝗災。我軍是人民軍隊,我們助

  民捕蝗非常受歡迎,各地軍民聯合捕蝗不僅消滅了蝗蟲災害,而且從中體會

  到團結的力量,只要團結一心再大的困難也能克服。

  在冀南最困難的 1943年,平原分局書記黃敬同志到冀南檢查、指導工

  作。黃敬同志作風根深入,在路上遇到老百姓,常常停下來同他們聊天,向

  他們作調查。我們招待黃敬同志吃飯,最好的飯是小米飯,最好的菜是辣椒

  醬和芝麻醬,而且每頓飯的菜只能給很少一點。

  1944年麥收後,嚴重的災荒基本上過去了。農村生產逐漸恢復發展,形

  勢好多了。但是,要使農村經濟進一步發展,徹底克服災荒所造成的困難,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