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在萬曆頭骨的右側,放置著一個不大的圓形盒子,這開始並未引起大家的注意。當梓宮的器物清理接近尾聲時,發掘人員才將盒子打開。一經開啟,眾人目瞪口呆:小小的盒子內,竟是一頂金光閃爍、富麗堂皇的金翼善冠!

  這頂翼善冠,通體用極為精細的金絲編結而成,重量僅為826克。半圓形的帽山之上,挺立著兩個狀似兔耳的金絲網片,一顆太陽狀的明珠高懸在兩耳中間,兩條金色的行龍足登帽山,正昂首眺望明珠,大有騰雲追日之勢。若能戴在頭上,則天地人融為一體,給人以主宰蒼生、容納寰宇之感。像這樣氣魄宏大、造型精美的金冠,還是首次出土,堪稱國寶。翼善冠的珍貴,除質地全為金絲之外,還在於整體的拔絲、編織、焊接等方面的高超技術。它的出現,標誌著中國古代鏤織工藝已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地。

  當發掘人員清理到萬曆梓宮下部時,雖然有搭起的木板相助,但幾乎將半個身子探下去,也仍無法接觸到器物。這是考古的科學發掘,不是孫殿英用炸藥盜墓,必須認真細緻地按照科學的程序操作,稍有疏忽,都會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時間緊迫,不能遲疑,嚴酷的政治形勢和眼前的處境,使大家焦慮不安。而最感焦慮的則是年輕的冼自強,他的主要任務是負責器物原始狀態的描摹,先按照實物的原貌,把圖樣畫出來,再貼上標籤號碼,然後才能對器物進行清理。他問夏鼐:“夏所長,怎麼辦?半個身子都探進去了還是夠不到,我總不能蹲在棺材裡面操作吧!”的確,棺木中尚有不少殉葬品未得到清理,毫無立足的空隙,而又不能置器物於不顧,任意踐踏。

  國寶!國寶!!!(3)http://book.sina.com.cn 2007年09月13日 00:04

  連載:考古中國:定陵地下玄宮洞開記 作者:岳南 楊仕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縱觀海外其他國家的同期考古情況,比這規模小的殉葬品,其處理方法是先用石膏將器物在原地灌注,待凝固後拿到實驗室再進行清理,它的好處在於隨時可以用儀器測定,進行各種化學試驗。這一切,在當時的地下宮殿內,面對偌大的皇帝棺木卻無法做到,必須按照現有的條件,老老實實地在原地進行清理。

  趙其昌跟著夏鼐大師焦急地圍著棺木轉,耳邊又響起了冼自強的話:“我總不能蹲在棺材裡操作吧!”一個念頭閃過他的腦際:冼自強真還必須蹲在棺材裡操作,但是如何蹲法,得想出個辦法來。他望著冼自強瘦小的身軀,琢磨著,然後把自己的設計方案告訴了夏鼐。夏鼐點著頭:“也只好如此,委屈他了。”

  趙其昌走到冼自強面前,問道:“我把你吊在棺材裡可以嗎?”“怎麼個吊法?”冼自強未解其意,瞪著眼睛迷茫地問道。趙其昌用手比劃著名說:“我把一個四方凳子翻過來,四條腿朝上,吊在木架的橫樑上,你蹲在凳子裡,不就可以繪圖了嗎?”說完又補了一句:“只是你太辛苦了。”不料冼自強高興地說:“沒關係,只要能畫圖,什麼辦法都可以,我不怕!”

  別無更好的選擇,大家只有按這個土辦法做了一個方形的小木箱,箱子四角釘上四條長長的木腿,木腿頂端再橫釘兩根木槓。為使木箱移動方便,又不損壞棺木,他們將原來的木架拆除,另外沿著棺木兩側再釘一個稍稍高出棺木的長方形木架,把木箱上的兩根木槓搭在木架上,就平穩地吊在棺內了。木箱既不對器物造成擠壓,又可以隨時前後移動。冼自強蹲在小木箱內,手拿畫板繼續著他的工作。

  幽深的地宮,陰霧淒淒,雖然已到炎熱的夏季,但發掘人員還必須身穿厚厚的絨衣甚至棉衣,才能抵禦襲人的寒氣。霉爛的腐臭和刺鼻的福馬林味兒融合在一起嗆進人們的肺管,使大家經常咳嗽不止。

  在清理隨葬品中皇帝的冠冕、皮弁等物時,由於串珠的絲繩霉爛,玉珠已經散落,零亂地攤放在梓宮一角,且實物腐朽疊壓嚴重,形制很難辨認。冕、弁關係到禮儀制度,世間沒有實物存留,目睹這種情形,夏鼐親自承擔了清理任務。他拖著病體爬上了木架,把一個枕頭墊在胸部,趴在木板上,整整用了四天四夜的時間,把冕冠和皮弁的形式、結構、尺寸、色澤以及串珠的繫結式樣、數目,一一記錄下來,並繪製了草圖,為日後的複製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據。

  器物的清理,要求有詳盡的記錄,稍有疏忽,便會給以後的研究工作帶來困難。趙其昌每天做的文字記錄不下千言,都要送交夏鼐過目。深夜,工作隊下工後,夏鼐還不能休息,他閱讀記錄十分認真,提出很多疑問,在記錄上圈圈點點,有時還夾上幾張寫滿密密麻麻小字的紙條,經常是通宵達旦。因為操勞過度,他的潰瘍病加重,但他一直堅持到清理工作告一段落,才住進小湯山療養院。

  梓宮清理工作臨近尾聲,棺床的木箱也一個個打開。在萬曆棺槨旁邊,發掘人員發現了一箱著有文字的諡冊。冊為檀香木板做成,原本木色,不髹不染,每冊十板,用絲繩綴結而成,外被織錦,內刻諡文。文皆陰文正楷,直行讀,自右至左。冊的兩端木板不刻字,描金雲龍紋。諡冊的文字,實際是對萬曆一生功績的概括和總結,通篇盡為溢美之詞,字裡行間充溢著一股皇恩浩蕩、強民富國的韻味。假如不了解萬曆一朝的歷史真情,僅憑諡冊推斷,那該是一派欣欣向榮、四海昇平、輝煌燦爛的景象。可惜,可悲的現實畢竟不是憑几位儒臣的華麗辭藻就能掩飾得了的。在這一點上,萬曆及其臣僚遠沒有太祖朱元璋直爽和聰明。朱元璋在為皇陵立碑時,為避免儒臣對他及帝國的粉飾,親自主筆,以真摯的情感、冷峻的筆鋒客觀地描繪了自己的生平和創業的艱辛。撇開他那文采飛揚、氣魄恢弘的碑文不論,僅憑直面人生和面對現實的勇氣,就足以讓後人稱道。而萬曆的諡文,除了對他悲愴的人生及行將淪喪的帝國是一絲安慰外,於世人又有何裨益呢?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