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我希望我們兩人之間能夠更好。」布萊恩說,這是他承認這場婚姻已經真正結束了的方式。「我希望很多事都能夠更好。」

  這樣她就比較容易感謝他,感謝他為她所做或想做的每件事。她也比較不容易責怪他。

  他們這頓午餐吃得很久。已經是薄暮時分了。下方的港口,燈光已經開始閃爍,從沿著馬達加斯加街亮著的招牌,到將露天市場妝點得華麗耀眼的一束束多彩的LED燈。這些多語城市多美啊!仿佛這座城市是一個有機體,遵循它自己的白日節奏,沉浸在它自己的演化想像中。麗絲心想,一千年後,這城市是否還會在這裡……或者是一萬年後,那時候特克的鬼魂會從那臨時拱門走出來,開始另一個周期。

  任何對於假想智慧生物性質的真正理解,都必須考慮這一點。當我們初次遇見他們時他們很古老,如今他們更為古老。

  這是她父親著作的導論。

  布萊恩最後一次握了她的手,然後轉身走開。麗絲在桌邊又坐了一會兒。中庭吹來的涼爽空氣十分怡人,星星都出來了。瑪哈莫德用一隻銀壺倒了咖啡。

  「我們無法記得的,必須去重新發現。」

  「抱歉……你說什麼?」

  「我說,天要黑了。」

  瑪哈莫德笑了。「是這夕陽的關係。像是永恆不變一樣。」

  【導讀】

  宇宙波瀾的留白

  ——威爾森的《時間軸》

  英國利物浦大學科幻研究碩士 林翰昌

  《時間迴旋》無疑是威爾森出道以來最成功的作品,它完美地融合既有科幻素材,大膽在單一文本中探索小自個人家庭、大至廣袤宇宙的種種議題,並佐以獨特的故事鋪陳,從而博得眾多讀者的認同及喜愛。也由於所涵蓋的內容面向十分廣大,作者無法在書中一一交代清楚,續集、乃至於三部曲的創作計劃就成為必然。然而,從創作的角度來看,接續《時間迴旋》的成就再創巔峰,不啻是一項艱巨的挑戰。於是威爾森採取他最熟悉的創作模式,使得《時間軸》讀起來更像是典型的「威爾森式」故事。

  名評論家渥夫點出威爾森一貫的手法:他一方面關注個人、家庭乃至於獨立社群等貼近現實的人性,另一方面不斷透過大規模的科幻異變震懾讀者。縱使規模比不上包圍地球的時空透析膜,赤道洲的莫名落塵以及其後的詭異發展,也足以喚起讀者的好奇。明明知道這一切都與「假想智慧生物」有所關連,人類對他們的認知卻遲遲未有進展,使人不由得聯想到克拉克筆下神龍見首不見尾的異星生命體。發生在獨立「第四年期」社群當中,培育艾沙克成為人類與「假想智慧生物」溝通橋樑的故事主軸,完全體現出部分人士力圖理解未知事物的欲望,到後來更發展成宗教形式的狂熱。儘管作者透過書中代表理性的個體,從倫理道德方面對此概念進行批判,但讀者們大概也不得不承認,該社群的所作所為某種程度上也反映出自己的嚮往。

  去年筆者訪問威爾森時,他就曾提到《時間軸》「是一部很私密的小說,幾乎和推理故事沒什麼兩樣」,因此在家庭與人際關係的探討方面,本書具備更多可觀之處。參與整個事件的僅有的兩位「普通人」麗絲和特克,各自對家庭抱有剪不斷、理還亂的矛盾情懷,目睹他們如何在捲入風波後慢慢釐清思緒和感覺,也就見識到威爾森迥異於尋常科幻作家的細膩。「第四年期」社群所刻意營造出來的「大家庭」,其目的雖然是為了培養艾沙克,功能取向的意味十足,但細心的讀者可以藉此思索「家」的真實價值。本書更以不小篇幅詳細記述「時間迴旋」時期,蘇麗安在火星上的回憶;此舉不但揭開前作中謎樣的火星面紗,更是全書最令人動容的一刻。至於遺傳安全局的行動,給故事帶來一絲緊張的氣氛,但不影響書中所要真正探討的課題。

  《時間軸》另一個頗令人玩味的地方在於出場的角色大都屬於「第四年期」的後人類,使得這項在《時間迴旋》中略帶神奇色彩的延壽技術到了本書就有著更持平、更中肯的描寫。我們可以發覺,「第四年期」只是一種「狀態」,它不會使人變得更「好」,在本質上仍脫離不了「人」的範疇。艾沙克是書中人類「超升」的唯一代表,然而,就如同黃金時代的超能兒童主題作品,獲得超升的個體,其歷程與行事往往過於晦澀難解,留給讀者無限的想像空間。

  閱畢全書,仍有眾多謎團尚待釐清,仍有諸多訊息尚待披露。正如赤道洲終究不是人類的歸屬之地,《時間軸》僅是三部曲中的轉折點。雖然我們必須等到《時間漩渦》(Vortex),才能獲得最終(?)的答案,本書或可權充宇宙波瀾中的留白,讓我們暫時停下腳步,回頭思索關於人與周遭人事物的基本問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