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一、已經是精英了,還有失意嗎?有,當然有。要不,鄭板橋也不會書寫“難得糊塗”的座右銘來自警醒世了

  “失意”與“得意”相對,有“不遂心愿”和“志向難酬”的意思。凡有社會學上所說“失落感”、“挫折感”和“剝奪感”的人都是失意之人。當“失意”與“精英”連在一起使用的時候,人們不應過分詫異:他們都已經是精英了,還有失意嗎?有,當然有。要不,鄭板橋也不會書寫“難得糊塗”的座右銘來自警醒世了。與一般人相比,精英失意的機會要多得多,並且失意的程度要大得多。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愈是精英,愈容易遭遇失意的打擊。

  如果我們把眼光向周遭搜尋,就會發現各種各樣的失意鬱悶之人:從天之驕子到普羅大眾的大學生,從政府官員到普通老百姓的機構精簡分流人員,從英雄模範到下崗職工的買斷工齡人員……這些人都可以說是我們所要討論的失意精英,他們是或因聲望、或因權力、或因財產受損而失意的社會優秀分子。由於這些人的失意是客觀存在的,他們有社會地位、權力、聲望的實際損失,然後才使他們產生前後兩重天的剝奪感和挫折感,所以,他們的失意是絕對失意。

  精英,特別是知識精英,由於其精英情結,比一般人更容易產生相對剝奪、相對失意感。知識精英的“純粹”情結,把自己置於一個孤芳自賞、曲高和寡的危地。孤獨的人最敏感,往往會把針鼻間的小事無限歪曲放大,以便取得聳人聽聞的宣傳效果。而且在麻煩製造方面,相對失意精英比絕對失意精英有過之而無不及。

  二、精英情結主要由八種意識組成:即純粹意識、唯美意識、憂患意識、憤青意識、獨立特行意識、孤芳自賞意識、相對剝奪意識和悲觀厭世意識

  精英失意既有客觀基礎,又有主觀條件。客觀基礎是精英的絕對剝奪或相對剝奪,主觀條件是失意精英的精英情結。在失意精英的塑造上,前者是必要條件,後者為充分條件。毫無疑問,精英情結是導致失意精英最後完成的關鍵因素。那麼,知識分子的精英情結到底包括那些心理特質呢?在筆者看來,精英情結主要由八種意識組成:即純粹意識、唯美意識、憂患意識、賁青意識、獨立特行意識、孤芳自賞意識、相對剝奪意識和悲觀厭世意識。

  一是純粹意識。在定義上,精英就包含“純粹”的含義。只有“純”才能成“精”,只有“粹”才能成“英”。雖然這是自然界的常理,但卻不可成為人類社會的法則,人類社會的組織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差異相處、和諧共存的。精英具有“純粹”的品質自然是好的,但是具有“純粹”的意識就不好了,因為它會對其他人群產生社會排斥作用。

  二是唯美意識。精英的唯美意識與其純粹意識緊密相關,正是精英的純粹意識產生了它的唯美意識。雖然追求完美是人類之天性,但是不完美往往是事物之常規。精英之錯不在於追求完美,而在於過度追求完美,以至於達到“唯美主義”的程度。古希臘大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過度和不及是惡性的特徵,只有中道才是美德的象徵。按照亞里士多德所說,“唯美”就是逾越了中道——“完美”——而變成過度的一種惡行。完美的另一極惡行——不及是“湊合”。精英不願意湊合而追求完美是對的,但是,脫離實際條件而一味地追求完美就變成了“唯美”,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三是憂患意識。知識精英大都有一種憂患意識,既有“居廟堂之上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家國天下意識,又有“視天下之治若未治,視天下之安若未安”之聖人遺風。從古至今,憂患意識都是一種積極的社會情操。但是,在表達方式上,現代精英缺乏古代先哲們的那種謙恭態度,不是“有才不刻,慈而不謬”,往往恃才傲物,一副救世主的姿態。這種不與當權者為伍的假清高,使其憂患意識大大打了折扣,有時徑直變成了酸腐文人的無病呻吟。

  四是憤青意識。“憤青”是一個現代詞彙,不管其用法有多少流變,但“憤世嫉俗”是憤青意識的核心。因青年人大都具有此類心理特質,故自然就有“憤青”之聯想。從詞源上仔細考察,“憤青”一詞可能與宋代學士曾豐“黃紙憤青松”的詩句有關。曾豐自己就是一個憤青,這可從宋朝翰林學士虞集對其“氣剛而義嚴,辭直而理勝”的評價看出。憤青是失意精英的核心精英情結,精英到底是因憤青而失意,還是因失意而憤青,這二者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關係哲學,沒有必要深究。有人企圖把憤青和精英截然對立起來、嚴格區別開來,其源蓋出於他既不懂得精英又不知曉憤青之緣故。實際情況是,憤青未必真精英,精英何嘗不憤青。

  失意精英的“精英情結”解讀(2)

  五是獨立特行意識。失意精英往往具有“天馬行空,獨往獨來”的獨立特行意識,在這個“我獨故我在”的感性—世俗—多元—存在主義時代,失意精英的獨立特行意識得到了無限放大,遠遠超出“世人皆醉唯我獨醒”的傳統境界,“與孤獨同行”、“享受孤獨”成為失意精英的一種現代時尚。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