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1990 年 8 月 31 日,雙方又簽訂了關於兩德統一的第二個國家條約。統 一條約規定,兩德和平自主地通過民主與自決的方式實現統一,東德將在同

  年 10 月 3 日加入聯邦德國。為了統一行政區劃,東德應恢復 1952 年 7 月前

  的 5 個州建制,東、西柏林合併成一個州。統一後的德國首都為柏林。 “外部問題”之一是統一後德國的聯盟歸屬問題,即德國能否成為北約

  成員國的問題。西方國家一直堅持統一後的德國應歸屬北約。蘇聯原先主張 德國中文化和非軍事化,接著主張暫時成為兩大聯盟的聯繫國,後又提出 5 年過渡期的建議,期內德國同屬兩個聯盟,並履行兩個德國所簽訂的一切國 際協定。但這些主張均為西方所拒絕。1990 年 7 月中旬,科爾再次訪問蘇聯, 蘇聯政府出人意外地作出最後讓步,同意統一後的德國將享有“充分的主 權”,可自行決定其聯盟歸屬,而科爾則明確表示“統一的德國將成為北約 成員國”。科爾和戈巴契夫達成的協議內容還包括:德國統一後,蘇美英 法四大國在德國的責任及權力將完全取消;蘇軍在 3—4 年內撤出東德地區, 在蘇軍撤出前,北約軍隊不延伸至東德地區;未來德國軍隊的最高限額為 37 萬,未來德國不得製造、擁有和支配原子、化學和生物武器。

  “外部問題”之二是德波邊界問題。在兩次“2+4”會議之後,1990 年

  7 月 17 日舉行了邀請波蘭外長出席的第三次“2+4”會議。由於這次會議是 在科爾訪蘇後舉行的,因此進展十分順利。會議就解決德波邊界問題達成 5 點協議:統一後的德國領土只包括目前的聯邦德國、東德和柏林市;兩德保 證修改聯邦憲法,排除擴大領土的可能性;統一後的德國對任何國家不提出 領土要求;兩德保證在統一後同波蘭簽訂雙邊條約以確認現有邊界;四大國 注意到兩德的諾言和確認德國的最後邊界。波蘭外長對協議表示滿意。

  在內外部問題獲得解決後,1990 年 10 月 3 日兩德正式實現統一。統一

  德國的國名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原聯邦德國的國旗、國歌和《基本法》 都繼續沿用。

  根據兩德議會於 1990 年 8 月 9 日通過的“選舉條約”,同年 12 月 2 日

  德國舉行統一後的第一次全德大選。選舉舉行前,兩德同名政黨完成了合併, 有些政黨和組織組成了選舉聯盟。參選政黨和組織達 41 個。選舉結果,基民 盟—基社盟獲票 43.8%;社會民主黨獲 33.5%;自由民主黨獲 11%;民主社會 主義黨獲票 2.4%。 1991 年 1 月 17 日,科爾受命擔任第一屆全德政府總理。 翌日,科爾組成由 11 名基民盟成員、5 名自民黨人、4 名基社盟成員構成的 基民盟—基社盟和自民黨聯合政府。

  1991 年 6 月 20 日,新的聯邦議院討論是否將政府和議會從波恩遷往首

  都柏林的問題。議員們打破黨派和朝野的界線,分成柏林派和波恩派。以科 爾、外長根舍和前總理勃蘭特等人為主的柏林派慷慨陳詞,力主柏林為議院 和政府所在地,以議長聚斯穆特等人為首的波恩派針鋒相對,認為議院和政 府仍留在波恩為上策,另外還有不少議員提出了議院和政府分設柏林和波恩 兩地,以及其它的折中方案。在長達 11 小時的辯論中有 107 名議員發言,最 後表決的結果,337 票主張遷往柏林,320 票主張留在波恩,柏林派獲勝。

  兩德統一使戰後德國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