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資產階級民主派和貴族自由派也投入鬥爭。各大學的學生植自由樹,視 法國革命為自由新世紀的破曉。市民階級提出廢除教士和貴族的封建特權。 他們要求參與政權。一些“奧地利雅各賓黨人”甚至想組成一個政治組織, 號召全德協同起義,響應法國革命,推翻德意志的封建割據統治。民主運動 中心的美因茨,革命分子仿效法國第三等級,組成了德意志雅各賓俱樂部“自 由與平等之友社”,福斯特被推選為該社主席。

  格奧爾格·福斯特(1754—1794)生於但澤,少年時就深深感受了沙俄 民族壓迫的殘酷。17 歲到 20 歲,隨父親環球考察,領略了異國的風情,積 累了大量的社會經驗,培養了敏銳政治眼光。1778 年,青年福斯特返回德意 志,以飽滿的熱情進行民主活動。他預感到歐洲政治風暴即將來臨,1782 年

  3 月 30 日,他在給父親的信中寫道:“歐洲看來已到達可怕的革命時刻。群

  眾被糟蹋成這個樣子,以至只有流血才能濟事了。”當巴黎革命凱歌高奏、 萊茵河左岸義旗招展時,福斯特便義無反顧地投身於革命行列。

  1793 年 3 月 17 日,萊茵德意志國民大會開幕,福斯特當選為副議長。

  大會委派福斯特率一個 3 人代表團訪法,向巴黎國民公會宣告:萊茵河和摩 澤爾之間地區為自由獨立的共和國;與德意志帝國和皇帝斷絕關係;加入法 蘭西共和國;廢除貴族和僧侶的封建特權。這是德意志土地上出現的第一個 共和國——美因茨共和國。教會貴族和世俗貴族被趕跑,經濟、政治、文化 生活都按資產階級的民主法則加以改造,生活在共和國的公民,就像福斯特 所說的:“由教士們壓迫、踐踏而默默無言的奴才,變成挺身直立、高聲談 話的自由公民,變成自由平等的果敢的朋友了。”

  由於國家和民族在政治上和信仰上的分裂,以及資產階級經濟上的不強

  大,政治上的不自覺,使各地人民反封建鬥爭始終未能形成一場全德範圍的 革命。1793 年春,萊茵河左岸大部分地區重又落入封建勢力之手,美因茨共 和國經過 3 個多月的保衛戰,終於失敗。1794 年 1 月 10 日,福斯特英勇就 義。

  對德意志的更大震撼和起決定性直接影響的,還在於新法國和舊歐洲列 強之間的衝突。封建君主國干涉法國革命的進程,最終導致了德意志政治局 勢的大變化。

  反法聯盟戰爭對德意志封建制度的削弱

  法國革命的節節勝利,人民的反封建鬥爭,使德意志各邦君主驚恐萬分。 他們為法國逃亡貴族提供反革命據點科布倫茨,參與策劃法國國王夫婦的逃 亡計劃。1790 年夏,普奧兩邦締結賴興巴赫協定,捐棄前嫌,攜手對付革命

  的巴黎。1791 年 7 月 6 日,在法國路易十六逃亡陰謀敗露後,奧地利皇帝利 奧波德二世從帕多瓦向歐洲宮廷發出通告,要求共同對巴黎施加壓力,逼革 命的法國讓步,保護路易十六。普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更主張建立君主 聯盟。7 月 25 日,在維也納簽訂了普奧協定,決 定對法國革命採取共同行動。

  8 月 27 日,普王和奧皇在薩克森的皮爾尼茨發表聲明,公開宣稱所有君主對 恢復法國王權的關懷並為實現這一目標將不惜使用武力。1792 年 2 月 7 日, 普奧簽訂友好防禦條約,正式結成反法的軍事同盟。4 月 20 日,法國掌權的 吉倫特派對德宣戰。普奧遂即調兵遣將,趁機進擊。10 萬奧軍和 4 萬多普軍 集結於萊茵河、摩澤爾河畔,妄圖一舉擊潰法軍。7 月 25 日,干涉軍司令不 倫瑞克公爵卡爾·威廉·斐迪南從科布倫茨發布(由法國逃亡貴族起草的) 宣言,揚言:如果法國王室受到傷害,將把巴黎夷為平地。然而,普奧各懷 鬼胎,彼此關心的是借於涉法國革命壯大自己,削弱對方,終難協調一致。9

  月 20 日瓦爾米一戰,干涉軍慘敗,撤回德意志。法軍乘勝進軍,於年底占領 美因茨、布魯塞爾和亞琛等大片西部地區。

  首次對法進軍的失敗,使貌合神離的普奧聯盟裂痕加深。普魯士趁奧地 利軍事失利之際,轉向俄國,於 1793 年 1 月 23 日在聖彼得堡簽訂普俄條約, 越過維也納,同俄國再次瓜分了波蘭。奧地利則一如既往,繼續對法採取軍 事行動。3 月 22 日,新皇弗蘭茨二世操縱帝國議會作出決議,德意志帝國對 法宣戰,並加入以英國為首的第一次反法聯盟①。1793 年冬,聯軍利用巴黎 的黨派鬥爭,發起攻勢,取得了一些戰績,收復亞琛,進入比利時,包圍美 因茨、占據法德邊界要塞。但是,革命的法國很快又恢復了自身的活力。羅 伯斯比爾採取果敢有力的措施,連敗聯軍,將之趕出法國領土。1794 年,法 軍又取得決定性勝利。5 月的孚日山戰鬥,使普軍陷入困境。6 月,奧軍慘敗 於弗勒里斯,退出南尼德蘭。9 月,奧軍在北方受挫,退過萊茵河。10 月, 科隆、波恩、科布倫茨陷落,法國開始了在萊茵河左岸地區的 20 年統治。

  面對干涉戰爭的敗局,普魯士決定單獨同巴黎媾和。經過反覆討價還價

  後,1795 年 4 月 5 日,雙方在巴塞爾簽訂和約,普魯士聽任法軍駐留萊茵河 左岸,得到的補償是由它控制整個北德意志。柏林此舉,加深了德意志的不 和與分裂。維也納決心把戰爭繼續下去,並向英俄靠攏。1795 年 9 月 25 日, 奧、英、俄結成三國同盟,共同對法作戰。可是俄國另有謀劃,歐陸的反法 戰場上,實際只有奧軍在艱苦鏖戰。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