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頁
子遠又驚又怒,突然覺著錦宜拉了拉自己的手。
子遠微怔。
就在這時,就聽到門外有人嘆道:“好好好,這個真是精彩極了,天衣無縫,毫無破綻。朕真是養了個精明強幹,冷血毒辣的好兒子呀。”
隨著這一聲嘆,門口人影晃動,最先現身的,竟是原本病的半死的明帝。
而在明帝身旁的,卻是個再想不到會在此時、此地出現的人。
第140章
這突然現身之人, 長身玉立,神情淡漠肅然。
竟然正是睿王殿下方才口中信誓旦旦所說“他回不來了”的桓玹。
子遠雙眼一亮:“三爺!”忙拉了拉錦宜的手,回頭看時,卻見錦宜並不十分驚喜, 只是在臉上略露出了幾許笑意罷了。
***
睿王殿下被帶走之時,問了明帝一句話。
“父皇當真覺著, 太子比我更能勝任?”
明帝道:“太子或許會是個沒主見的帝王, 但他絕不會成為一個暴君。”
因為被欺騙背叛,又明白自己被人利用幾乎誤國誤民, 李長樂萬念俱灰下寧肯以死謝罪,這就足以可見他的品性不至太壞。
而睿王殿下的確是做到了“成大事者至親可殺”,但一個連城池百姓都能輕易捨棄的人, 又怎麼能指望他能成為開疆僻壤,定國安邦的明君?
睿王笑了笑, 看向桓玹:“輔國既然出現在這裡,想必,北疆的一切……並不是內閣所得知的那樣吧?”
桓玹道:“讓殿下失望了,戎人早就退了, 原先丟了的邊疆兩城,在我回來之時,也已經收回。”
“兩城?”睿王震驚。
桓玹一笑:“是。”
半晌, 睿王凝視著桓玹的雙眼:“輔國真是……神出鬼沒,令人防不勝防,我敗在你手裡, 也不冤枉。”
兩人對視片刻,桓玹道:“我也有一件事不解,想請教殿下。”
睿王道:“何事,輔國請說。”
桓玹道:“殿下因何要對八紀下手?”
睿王挑了挑眉,道:“霍家姑娘當年進宮,父皇每次都要親見,照夜閣里又有他親筆所繪的霍姑娘的畫像,那盤殘棋,也是他跟霍姑娘沒下完了,竟不許任何人動。”
明帝聽了這兩句,眉頭微蹙,低下頭去。
睿王道:“我原本也跟眾人猜的一樣,以為八紀是輔國私生的,可後來……父皇傳八紀進宮,我看他們站在一起,兩個人的氣質樣貌,自然就不用多說了。”
“原來如此。”桓玹頷首,“多謝殿下給我釋疑。”
睿王哈哈大笑,離開了客廳。
明帝回頭看著,眼裡升出了一絲惋惜:“真是……聰明反被聰明誤。”
身邊一空,是桓玹走開,往前走去。
子遠忙行了個禮,桓玹含笑一點頭,卻走到錦宜身旁。
“阿錦……”錦宜瞥了他一眼,淡淡行禮:“三爺。”
子遠有些詫異。
前方明帝倒是一副看好戲的模樣。
錦宜又向著皇帝屈膝:“見過陛下,恭喜陛下龍體康泰。”
明帝笑道:“同喜同喜。”
錦宜道:“妾身身子不適,若陛下不怪,先行告退了。”
明帝有些失望:“朕才來,何不再坐片刻?”
桓玹回頭看了他一眼,明帝無奈地揮了揮衣袖:“去吧,都去吧,朕准了。”
***
正如桓玹回答睿王的,這一次戎人進犯,除了最初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下了邊疆兩城外,再無所獲。
其中原因,卻是因為桓玹早有準備。
從那日南書房裡“南柯一夢”似的醒來後,桓玹所籌謀的,不僅僅是錦宜,更有前世那一場慘烈的跟戎人的對峙戰事。
但他並沒有大張旗鼓,而是暗中行事。
他精心挑選可用之才,安排心腹陸續前往北疆四城以及秦關,京州等地,一應的軍需糧草,也在緊鑼密鼓的悄然增加。
可雖然他未雨綢繆,畢竟不知戎人進攻的原因契機,所以時間上仍然算漏了。
先前從東極島回來的途中,所接到的邊疆四城中失去兩城的軍情的確是真。
但是從此後的種種,則都是在桓玹授意下偽造的了。
因為戎人的步伐在攻打掖城的時候,就已經給反應過來後,迅速糾結整頓起來的屯軍們給牢牢地擋在了關外。
兵力強悍,訓練有素,加上糧草充沛,背後秦關又屢派支援,天朝守軍有恃無恐,戎人甚至還沒來得及將十八部族聯合起來,就已經被打的節節敗退。
而錦宜他們在長安城裡所聽到的前往北疆的路上防守嚴密,設立關卡之類的,自然不是因為軍情緊急,而是怕有人知道了北邊的真實戰況,泄露給了長安的人,從而毀了計劃而已。
桓玹是故意把所有場面都弄得像是前世一模一樣。
因為他早就在懷疑,前世幕後的黑手另有其人。
畢竟,如果真的是太子從中作梗的話,在八紀傳旨,錦宜身亡後,以明帝當時的身體條件,縱然震怒,也未必就能清醒地下令廢太子。
而且就算他能下令,倘若太子早存心不良,自然也不會乖乖地就範,他若能殺錦宜,對自己的父皇又怎會手軟?
最重要而關鍵的一點是,太子被廢後,是誰從中得了利。
那個在整件事件里似乎一直處於神隱狀態的睿王殿下李長寧,便悄然地浮出水面。
桓玹雖然暗中對睿王有所懷疑,但睿王行事極為縝密,竟毫無任何把柄。
桓玹也怕自己錯怪了人,且先前已經處置過茂王了,若沒有十足的真憑實據,絕不能輕舉妄動。
但若放任不管,只怕有朝一日,那幕後之人防不勝防遽然發難,反而限於被動。
所以在接到北地傳來的戎人進攻的消息後,桓玹知道,機會來了。
雖然自詡安排的萬無一失,但畢竟這是關乎朝廷命脈的軍國大事,且軍情如火,稍微有一絲差池,就會引發異變。
桓玹再成竹在胸,運籌帷幄,幾乎埋好了可用的每一顆棋子,算好了戰況的每一步……也不能說一定會贏。
何況,他要面對的不僅是戎人,還有藏在身邊的黑手。
他得讓那人,自己浮上水面。
所以不管是因為戰事還是內事,都需要他再往北疆走一趟。
***
因這件事太過重大,而且變數又多,所以桓玹在起初只隱晦地告訴錦宜自己已經早有安排,讓她不需擔心。
但錦宜萬萬想不到,他的計策竟是這樣“調虎離山”“瞞天過海”。
昨夜她從噩夢裡驚醒,猛然發覺帳子旁站著一人,正驚疑,卻突然心有靈犀。
那人輕輕地將帳子撩開,如夢似幻,眼前站著的,竟然是桓玹。
就在昨夜,桓玹抱著她,安撫她的不安,又把自己先前計劃的種種皆都告訴明白。
子遠微怔。
就在這時,就聽到門外有人嘆道:“好好好,這個真是精彩極了,天衣無縫,毫無破綻。朕真是養了個精明強幹,冷血毒辣的好兒子呀。”
隨著這一聲嘆,門口人影晃動,最先現身的,竟是原本病的半死的明帝。
而在明帝身旁的,卻是個再想不到會在此時、此地出現的人。
第140章
這突然現身之人, 長身玉立,神情淡漠肅然。
竟然正是睿王殿下方才口中信誓旦旦所說“他回不來了”的桓玹。
子遠雙眼一亮:“三爺!”忙拉了拉錦宜的手,回頭看時,卻見錦宜並不十分驚喜, 只是在臉上略露出了幾許笑意罷了。
***
睿王殿下被帶走之時,問了明帝一句話。
“父皇當真覺著, 太子比我更能勝任?”
明帝道:“太子或許會是個沒主見的帝王, 但他絕不會成為一個暴君。”
因為被欺騙背叛,又明白自己被人利用幾乎誤國誤民, 李長樂萬念俱灰下寧肯以死謝罪,這就足以可見他的品性不至太壞。
而睿王殿下的確是做到了“成大事者至親可殺”,但一個連城池百姓都能輕易捨棄的人, 又怎麼能指望他能成為開疆僻壤,定國安邦的明君?
睿王笑了笑, 看向桓玹:“輔國既然出現在這裡,想必,北疆的一切……並不是內閣所得知的那樣吧?”
桓玹道:“讓殿下失望了,戎人早就退了, 原先丟了的邊疆兩城,在我回來之時,也已經收回。”
“兩城?”睿王震驚。
桓玹一笑:“是。”
半晌, 睿王凝視著桓玹的雙眼:“輔國真是……神出鬼沒,令人防不勝防,我敗在你手裡, 也不冤枉。”
兩人對視片刻,桓玹道:“我也有一件事不解,想請教殿下。”
睿王道:“何事,輔國請說。”
桓玹道:“殿下因何要對八紀下手?”
睿王挑了挑眉,道:“霍家姑娘當年進宮,父皇每次都要親見,照夜閣里又有他親筆所繪的霍姑娘的畫像,那盤殘棋,也是他跟霍姑娘沒下完了,竟不許任何人動。”
明帝聽了這兩句,眉頭微蹙,低下頭去。
睿王道:“我原本也跟眾人猜的一樣,以為八紀是輔國私生的,可後來……父皇傳八紀進宮,我看他們站在一起,兩個人的氣質樣貌,自然就不用多說了。”
“原來如此。”桓玹頷首,“多謝殿下給我釋疑。”
睿王哈哈大笑,離開了客廳。
明帝回頭看著,眼裡升出了一絲惋惜:“真是……聰明反被聰明誤。”
身邊一空,是桓玹走開,往前走去。
子遠忙行了個禮,桓玹含笑一點頭,卻走到錦宜身旁。
“阿錦……”錦宜瞥了他一眼,淡淡行禮:“三爺。”
子遠有些詫異。
前方明帝倒是一副看好戲的模樣。
錦宜又向著皇帝屈膝:“見過陛下,恭喜陛下龍體康泰。”
明帝笑道:“同喜同喜。”
錦宜道:“妾身身子不適,若陛下不怪,先行告退了。”
明帝有些失望:“朕才來,何不再坐片刻?”
桓玹回頭看了他一眼,明帝無奈地揮了揮衣袖:“去吧,都去吧,朕准了。”
***
正如桓玹回答睿王的,這一次戎人進犯,除了最初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下了邊疆兩城外,再無所獲。
其中原因,卻是因為桓玹早有準備。
從那日南書房裡“南柯一夢”似的醒來後,桓玹所籌謀的,不僅僅是錦宜,更有前世那一場慘烈的跟戎人的對峙戰事。
但他並沒有大張旗鼓,而是暗中行事。
他精心挑選可用之才,安排心腹陸續前往北疆四城以及秦關,京州等地,一應的軍需糧草,也在緊鑼密鼓的悄然增加。
可雖然他未雨綢繆,畢竟不知戎人進攻的原因契機,所以時間上仍然算漏了。
先前從東極島回來的途中,所接到的邊疆四城中失去兩城的軍情的確是真。
但是從此後的種種,則都是在桓玹授意下偽造的了。
因為戎人的步伐在攻打掖城的時候,就已經給反應過來後,迅速糾結整頓起來的屯軍們給牢牢地擋在了關外。
兵力強悍,訓練有素,加上糧草充沛,背後秦關又屢派支援,天朝守軍有恃無恐,戎人甚至還沒來得及將十八部族聯合起來,就已經被打的節節敗退。
而錦宜他們在長安城裡所聽到的前往北疆的路上防守嚴密,設立關卡之類的,自然不是因為軍情緊急,而是怕有人知道了北邊的真實戰況,泄露給了長安的人,從而毀了計劃而已。
桓玹是故意把所有場面都弄得像是前世一模一樣。
因為他早就在懷疑,前世幕後的黑手另有其人。
畢竟,如果真的是太子從中作梗的話,在八紀傳旨,錦宜身亡後,以明帝當時的身體條件,縱然震怒,也未必就能清醒地下令廢太子。
而且就算他能下令,倘若太子早存心不良,自然也不會乖乖地就範,他若能殺錦宜,對自己的父皇又怎會手軟?
最重要而關鍵的一點是,太子被廢後,是誰從中得了利。
那個在整件事件里似乎一直處於神隱狀態的睿王殿下李長寧,便悄然地浮出水面。
桓玹雖然暗中對睿王有所懷疑,但睿王行事極為縝密,竟毫無任何把柄。
桓玹也怕自己錯怪了人,且先前已經處置過茂王了,若沒有十足的真憑實據,絕不能輕舉妄動。
但若放任不管,只怕有朝一日,那幕後之人防不勝防遽然發難,反而限於被動。
所以在接到北地傳來的戎人進攻的消息後,桓玹知道,機會來了。
雖然自詡安排的萬無一失,但畢竟這是關乎朝廷命脈的軍國大事,且軍情如火,稍微有一絲差池,就會引發異變。
桓玹再成竹在胸,運籌帷幄,幾乎埋好了可用的每一顆棋子,算好了戰況的每一步……也不能說一定會贏。
何況,他要面對的不僅是戎人,還有藏在身邊的黑手。
他得讓那人,自己浮上水面。
所以不管是因為戰事還是內事,都需要他再往北疆走一趟。
***
因這件事太過重大,而且變數又多,所以桓玹在起初只隱晦地告訴錦宜自己已經早有安排,讓她不需擔心。
但錦宜萬萬想不到,他的計策竟是這樣“調虎離山”“瞞天過海”。
昨夜她從噩夢裡驚醒,猛然發覺帳子旁站著一人,正驚疑,卻突然心有靈犀。
那人輕輕地將帳子撩開,如夢似幻,眼前站著的,竟然是桓玹。
就在昨夜,桓玹抱著她,安撫她的不安,又把自己先前計劃的種種皆都告訴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