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清漪搖搖頭,“母親的難處,我自能體會得到,你心裡並非沒有清漪,我豈會責怪。”

  “你九歲那年,有人假裝成你父親的模樣,將你帶離府中。你長姊及笄那年,恰逢雁州知州大壽,獻箏一曲,算得上是初次見外客,你長姊常年養在深閨無人識,經此事後,從此名聲大噪。在回祁陽的途中,不幸遇上一夥山賊,你兩位姊姊都慘遭賊人□□,你長姊不甘受辱,便自戕了。從此,表姊便精神失常了。”

  “不對,那何初塵分明還是黃花閨女,那年她在蜀宮,夜夜承歡,卻在數月之後才落了紅,蜀皇還特地為此大肆辦了一場盛宴,舉宮之中無人不知此事。”

  橫波聞言默不作聲。

  清漪問道:“當年祖母帶人闖入內院見到你與江執筆爭執,徐姨娘可在場?”

  “不曾。不過,表姊倒是在場。”

  “當年我被掛賣之時,徐姨娘可曾在場?”

  “不曾。當時她正好回娘了,只有表姊一人在府中操持。”

  “咱們何家,先後遭逢諸多變故,樁樁件件不離大姨和母親,不離長姊和我,顯見得是徐姨娘和初塵想取而代之。不對,何初塵就是個蠢貨!”

  “我和你父親都懷疑到徐氏頭上,故而把她殺了。你差不多就猜對了,不過何府還曾有件大事,就是你父親從一品丞相,貶謫為六品虞部郎中,從此失去了楚王信任。不出一年,楚國便被南唐滅了。”

  “母親是說,徐姨娘是南唐國的細作?”

  “是的,當年南唐的齊王南巡路過潭州,隨行的有鄭王李煜,也就是現在的南唐國主,他聽聞了你長姊之才,約她出來斗詩,你父親雖不樂意,卻拗不過楚王的脅迫,只好讓你長姊前去應戰,後來你長姊與那鄭王打成平手,說是平手,不過是眾人給鄭王面子。齊王心胸狹隘,意欲為難你長姊,被他侍女徐姬所救,表姊為了答謝徐姬,就收留了她,在後來,她就被你父親收入房中。”

  清漪氣得一拳捶在柱子上,“當年父親和大姨先後離世,我沒主見不知何去何從,便聽信了何初塵之言隨她入蜀,母親為何不攔我?”

  “以她的心智,如果徐氏將自己的身份告訴她,遲早會壞了事。她心腸倒是不壞,雖與你起過幾番衝突,於你倒也無損。我本想著諸事隨緣,便不肯束縛你,豈料你如今也未修得善果,想我水橫波活了大半輩子,竟是一事無成!”水橫波說罷,不由得仰天長嘆。

  “母親莫惱,是我自願離開蘇雲起的,你不必為此事心煩。我與他的心意不相等,即便勉強在一起,心中也會有怨言。”

  “終究是母親害了你。”

  “母親說的哪裡話?我的清高、我的驕傲、我的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已經刻進了我的血液里,哪裡就跟母親有關了?得之,幸矣,失之,命矣。命中既定之事,強求不來的。”

  之後,清漪每日守在父母墳前靜下心來翻閱父親生前留下的筆墨,將其彙編成冊。又翻出不少出自女子之手的詩詞手稿,那字跡與自己的儼然有六七分相似。仔細讀來,腦海中浮現出一個出塵絕艷清麗絕俗的女子,心中頓起了殺意,若不是何初塵的母親,自己和清漣姊姊何以能落得如此境地!

  眼前倏地投下一個修長的身影,抬眼一看,見是風塵僕僕的蘇雲起。

  “喂,離我遠點,你我相識兩年,當知我有潔癖。”

  蘇雲起跪下來給兩座墳墓磕了頭,被清漪一腳踹翻在地,“滾遠點!別髒了我父母的輪迴之路!”

  “清漪,為何對我如此絕情?”

  “因為,我付出的心意與我收到的心意不對等,這天底下,比你對我好的人不知凡幾,江葇兮、朱鳳時、趙文化,相比之下,你對我的心意顯得可有可無,我要這可有可無的東西作甚!”

  雲起重新跪好,已是眼淚縱橫,“我錯了,我覺察到新娘子有變後,應該第一時間去追查你的下落,我不該丟下你不管,我欠你一條命,我用下半輩子還給你。以後無論你要我做什麼,我萬死不辭。”

  “要你這條賤命有何用?”

  “要我怎麼做,你才肯原諒我?”

  “我不會原諒你,從此我要一個人浪跡天涯,以四海為家,以天地為鋪,將我父親畢生的學識傳揚神州大地。”清漪心想,只要你說你肯拋下一切,事情就還有轉機,否則,各自安好吧。

  要拋家棄官隨她遠走天涯?蘇雲起自問做不到,早在與清漪相識之初,他就曾說過,自己會以功名為重,當時清漪明明是支持的,何以如今會有這麼大的反差?

  “這樣,我們每年抽出兩個月去遊歷,待告老還鄉那天,我再陪你游遍這神州大地。”

  “我當著父母的墳前起誓,你我此生後會無期!如若有違,教我年壽不繼!”轉頭對雲起道:“你知道我有潔癖,別人用過的東西,我何清漪定然不會再用,快走,不送!”

  69、京中天變 …

  開寶九年(976年), 十月壬午夜,趙匡胤纏綿病榻數日,已是不省人事,皇后宋綠英和宦官王繼恩隨侍在側。太醫把過脈後,跪倒在床榻前, “皇后娘娘,早作準備。”

  綠英看著床榻上日薄西山的趙匡胤, 不由得泣涕漣漣,原以為只是普通的風寒, 豈料會釀成如今這般。她不過二十四歲, 縱然成熟穩重, 到底還是慌了手腳,一邊伏在床前哭泣不止, 一邊吩咐王繼恩道:“快去, 叫德芳來。”

  趙匡胤膝下兩子,長子趙德昭年二十五, 次子趙德芳年十七,宋皇后無所出。她與德昭年齡相近, 平日裡多有避嫌, 故而偏疼德芳多些。

  豈料王繼恩剛走出帳外, 便見晉王趙光義帶著十餘人踏入殿來。只得朝宋皇后稟道:“晉王殿下來了。”

  宋皇后起身看去, 晉王身後的精兵皆著鎧甲戎服,心中頓時失了勢,只得委曲求全道:“吾母子之命, 皆托於官家。”

  趙光義帶著哭腔回道:“必保皇嫂富貴無虞。”

  九年前,趙文化執意要娶江家葇兮為妻,趙匡胤苦勸幾番無果,只得同意下來,並封了葇兮為楚國夫人。

  朝中大臣和各宗室隨後趕到。是夜,趙光義於趙匡胤床榻前繼位,改元太平興國,並將自己的名字改成趙炅。

  趙文化回到幽簧,已是次日凌晨。

  葇兮見文化面色有虞,問道:“可是出了什麼差錯?”

  “二哥登基了。”

  當年杜太后曾在臨終前囑咐他們兄弟幾人,勿要重蹈前朝覆轍,若皇子年幼,則傳弟不傳子,日後再傳回趙匡胤一脈。這本是口頭之語,既無書信為證,又無他人在旁。如今,大侄子德昭已經年滿二十五,早已及冠,他文德兼備,按理並不需要履行當日舊約,不料二哥還是搶先了一步。大哥身子一向極好,自是還沒來得及想到後事,平常自己對朝中之事甚少插手,故而大哥和二哥走得更近,因此自己根本不知道大哥的心思。眼下二哥搶先登基,也不知是否會引起軒然大波。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