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頁
小小一個多月的時候,流年和張屷帶她回了趟謝家。老太爺、老太太希罕的不行,“小嘴巴像花朵,小臉蛋嫩嫩的。快來看快來看,小小笑了,笑的可真好看。”其實小小這時候並不會有意識的笑,她的笑,根本是漫無目的。
中秋佳節,流年這世子夫人少不了入宮朝賀徐太后、梁太后、卓皇后。徐太后自打那年自動請入萬壽寺清修,直到元旦前夕才被接回宮,頗受了番驚嚇。這兩年來徐太后安安份份守在宮中,極少染指宮務,也極少挑剔卓皇后。
梁太后性子伶俐,待趙國公夫人、世子夫人格外和氣。皇帝是她生的,卻不是她養的,要說起來皇帝最親的還是靜孝真人。這不,趙國公府那不成器的姜清不過是和徐攬爭美人沒爭過,進宮哭訴了一番,皇帝竟又許了姜家一代國公。姜清成了趙國公府世子,妻許氏成了世子夫人。
卓皇后氣度雍容,神清氣慡。她和皇帝是少年夫妻,一直恩愛的很。皇帝登基後專心於政務,女色上不甚留心,後宮不過添了寥寥數人,根本不成氣候。梁太后有眼色,徐太后也小心翼翼的,卓皇后日子很順當。
徐太后的侄媳婦藍氏是魏國公府世子夫人,跟許氏同級,年齡也差不多,座位緊挨著。藍氏敷著厚厚的脂粉,濃妝艷抹,衣飾華麗。許氏就古板多了,衣著也樸素。
姜、徐兩家相爭,自己家多了位容貌掐尖、心機深重的二房,姜家多了一代國公!藍氏胸中一陣陣翻騰,這哪個倒霉鬼排的座位,讓我跟姜家人坐在一處!看見姜家這板著臉的丑婆娘,不夠鬧心的。
讓藍氏更鬧心的是,卓皇后言笑晏晏,“夷族獻了百名美女,都是絕色。宮中留下十位,下剩的九十名賞賜有爵之家,公公平平的,每家兩名。”京城有爵位的人家多了,但是有爵位又有職位,能露頭露臉的,也就四五十家。多的是空有個爵位,卻後繼無人,不領實差的。當然了,像魏國公府、趙國公府、臨安侯府這樣的外戚,回回不落,定有厚賞。
家裡又要多兩名狐媚子,還是外族蠻女。藍氏又氣又急,徐攬就好嘗鮮,正想換換口味了,這夷女一來,豈不要占盡寵愛?可是氣歸氣,急歸急,還是要感激涕零的出列謝恩。宮裡賞賜的美人,不是誰家都能有的,這是榮寵。
流年穩穩噹噹坐著,沒她什麼事。這是慣例了,每逢宮裡賜美女,沒有南寧侯府的份兒。從先帝開始,到如今的皇帝陛下,全是如此。
藍氏一口惡氣沒地兒出,逮著流年發火,“張少夫人出身名門,閨訓嚴謹,不為世子討幾名美女麼?”憑什麼呀,就她家清清慡慡的!
許氏也溫和的開了口,“極是,張少夫人端凝淑慧,凡事莫落人後。”她倒不是故意要跟流年作對,是傻呼呼。流年微笑看了她一眼,決定不跟這本女誡教科書較真。
流年手中握著細瓷茶盞悠閒品茶,仿佛沒聽到藍氏、許氏的話一樣。卓皇后看著她這淡定模樣,想起至今不肯娶親的卓顯,心裡未免有氣,“豈能厚此薄彼?不該漏了南寧侯府。”
“家貧,養不起。”流年推拒的很直接,“泰始三年,先帝遍賜群臣美女,當時南寧侯是這般說的。如今,南寧侯府一般無二,還是養不起美女。”
這話說的並不委婉,卻很好用。關鍵在於“先帝”兩個字,先帝賞賜過,我家推了。如今你賞賜,我家還以相同的藉口推。你敢說不行?除非你想跟“先帝”打別。
朝賀宴會後,丫丫和流年被召至乾清宮,陪皇帝說了會兒家常。皇帝微笑誇獎,“小七很機靈,推的乾脆利落。”流年很端莊的樣子,“小七覺著吧,黃泉之下的逝者,有益吾等實多。”丫丫無語,小七你直接說要利用死人不就行了,這麼含蓄。
流年還很拍了皇帝一通馬屁,“皇帝陛下,您如今的聲譽真是如日中天!您是天朝名至實歸的統治者!”你已經把控住朝堂了,想做的事別忍著了,趕緊動手吧。你想做的事,就是我們一直想做的事!
中秋節後,趙國公請了風水先生在不老青山看下一片吉壤,想修墳地。宗人府不敢作主,報到皇帝面前,皇帝准了。皇帝也算是殺伐果斷,但是一遇到姜家,他每每心軟。
趙國公的墳地共耗白銀三萬兩。魏國公府難免不服氣,他是後族,難道我們不是?他有的,我們也要有。徐太后也深以為然,自己是按元後之禮迎進宮的,怎麼著也不能比靜孝真人差吧。
徐太后沉寂兩年後,終於跟皇帝開了回口。皇帝一口回絕,“國用艱難,太倉連存糧都沒有。太后娘娘母儀天下,請以天下蒼生為念。”皇帝義正辭嚴,不假顏色,好像變了個人似的,不復謙恭。徐太后氣的渾身發抖,“你竟敢如此?!”皇帝冷冷看著她,不置一詞。
徐太后要到奉先殿哭先帝。皇帝恭敬的行禮,“太后娘娘請。”去哭吧,我看你能哭出什麼來。就你那不爭氣的娘家,還有臉哭。
若是有人膽敢跟皇帝提及,“不能偏頗,姜家、徐家,都是外戚。”皇帝能問到他臉上去,“孝敏元皇后自盡殉夫,何等貞烈!世上可有人能比?”——這個肯定是沒法比的,能比的也死了。因著孝敏元皇后的慘亡,皇帝不管怎麼提攜姜家、厚待姜家,都沒人敢輕易勸諫。
徐太后的娘家人永遠拖後腿,宮裡正鬧騰的時候,徐攬這花花公子跟人搶美女大打出手,竟出了人命。皇帝毫不猶豫的下令“嚴懲”,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殺人者死。徐太后氣急攻心,病倒了。
雖然朝中大臣多對徐太后沒好感,畢竟禮法尚在,不能眼看著一位太后娘娘落到這境地,有不少人上摺奏請皇帝善待嫡母。內閣諸臣更直接到乾清宮請命,皇帝演技上佳,眼淚說來就來,“朕,愧對先帝……”
蘇太醫在旁服侍,他是負責診治徐太后的,仿佛在說什麼難言之隱,“……端賢太后身子好的很,好的很。”她有什麼病,要有也是心病。
皇帝哭夠了,蘇太醫才吞吞吐吐說了實話,“太后,怨望先帝。怪先帝不該給孝敏元皇后封號,不該跟孝敏元皇后合葬。如此,聖上又能有何良策?”你們別說皇帝不孝順了,他能怎麼著。要孝順徐太后,縱容徐攬行兇殺人可以,可孝敏元皇后的封號改不掉罷。
徐太后比這世上所有活著的人都高貴,可到了“先帝”面前,只是皇后而已。閣臣們都對皇帝很同情,爹去世了,嫡母是這個樣子,聖上也難啊。
十皇子怒沖沖闖了來,“我和安寧去慈寧宮請安,徐太后不見我們。我倆在帷幕外磕頭,她在帷幕中口口聲聲抱怨先帝誤她。我年紀小不懂事,陛下教教我,先帝怎麼誤她了?”對自己從不親近的嫡母誹謗親爹,大概誰聽了都會惱怒。
皇帝嘆了一聲,“諸卿退下罷。”閣臣們巴不得這一聲,頓首辭出。自此以後,皇帝再也沒見著過“善事端賢太后”的奏章。
徐攬殺人的事清楚明白,賴也賴不掉。朝中無人支持,娘家人實在不爭氣,徐太后不能眼睜睜看著唯一的侄子去死,只好認命的落髮為尼——她出了家,皇帝就能放魏國公府一馬,徐攬就能活命。
“母親,徐氏進了庵堂。”夜深人靜時,皇帝獨自一人流淚,“她也有今日,您高不高興?”當年她被隆重迎入宮中為後,您是多麼的淒涼。如今,她也一樣了。
入冬之後,皇帝先是為安寧公主擇了京郊一位品行端正、相貌清秀的士子為婿,繼而召來安瓚,為十皇子求婚,“安卿,小十心儀令孫女已久,成全他罷。”
安瓚委婉推卻,“小旭兒的性子,跟她姑母一模一樣,都是眼裡不揉沙子的。陛下,小旭兒不賢惠。”一個藩王要有多少側妃、妾室,小旭兒可受不了這個。
皇帝微笑,“不賢惠也好。不瞞安卿說,藩王子女眾多,實是朝廷的負擔。”小十肯定是親王,將來除長子繼承親王之位,剩餘的兒子都是郡王。如果小十也跟那幫藩王學,娶一堆女人,生一堆孩子,戶部尚書又要多幾根白頭髮——宗室,養不起啊。
安瓚恭維道:“陛下聖明!請問陛下,淑太妃作何想?”你說不管了,十皇子的親娘呢?皇帝答非所問,“淑太妃在宮中榮養。”管她怎麼想呢,反正小十就了藩,她跟不過去。
安瓚答應了。十皇子跟著他學習了幾年,相知頗深。十皇子不算聰明敏捷,性子卻厚道,雖常常跟小旭兒吵架,最後卻一定是十皇子認輸求和。“只盼又是一個無忌。”安瓚滿懷希望,“如此,小旭兒無憂了。”
這結果絲毫不出皇帝的意料。安解語拒絕過先帝,丫丫拒絕過小九,先帝都寬容大度的允了。到了小十,哪怕是為了安慰地底下的先帝,安瓚也會答應的。更何況小十是個好孩子,並無驕奢習氣。
中秋佳節,流年這世子夫人少不了入宮朝賀徐太后、梁太后、卓皇后。徐太后自打那年自動請入萬壽寺清修,直到元旦前夕才被接回宮,頗受了番驚嚇。這兩年來徐太后安安份份守在宮中,極少染指宮務,也極少挑剔卓皇后。
梁太后性子伶俐,待趙國公夫人、世子夫人格外和氣。皇帝是她生的,卻不是她養的,要說起來皇帝最親的還是靜孝真人。這不,趙國公府那不成器的姜清不過是和徐攬爭美人沒爭過,進宮哭訴了一番,皇帝竟又許了姜家一代國公。姜清成了趙國公府世子,妻許氏成了世子夫人。
卓皇后氣度雍容,神清氣慡。她和皇帝是少年夫妻,一直恩愛的很。皇帝登基後專心於政務,女色上不甚留心,後宮不過添了寥寥數人,根本不成氣候。梁太后有眼色,徐太后也小心翼翼的,卓皇后日子很順當。
徐太后的侄媳婦藍氏是魏國公府世子夫人,跟許氏同級,年齡也差不多,座位緊挨著。藍氏敷著厚厚的脂粉,濃妝艷抹,衣飾華麗。許氏就古板多了,衣著也樸素。
姜、徐兩家相爭,自己家多了位容貌掐尖、心機深重的二房,姜家多了一代國公!藍氏胸中一陣陣翻騰,這哪個倒霉鬼排的座位,讓我跟姜家人坐在一處!看見姜家這板著臉的丑婆娘,不夠鬧心的。
讓藍氏更鬧心的是,卓皇后言笑晏晏,“夷族獻了百名美女,都是絕色。宮中留下十位,下剩的九十名賞賜有爵之家,公公平平的,每家兩名。”京城有爵位的人家多了,但是有爵位又有職位,能露頭露臉的,也就四五十家。多的是空有個爵位,卻後繼無人,不領實差的。當然了,像魏國公府、趙國公府、臨安侯府這樣的外戚,回回不落,定有厚賞。
家裡又要多兩名狐媚子,還是外族蠻女。藍氏又氣又急,徐攬就好嘗鮮,正想換換口味了,這夷女一來,豈不要占盡寵愛?可是氣歸氣,急歸急,還是要感激涕零的出列謝恩。宮裡賞賜的美人,不是誰家都能有的,這是榮寵。
流年穩穩噹噹坐著,沒她什麼事。這是慣例了,每逢宮裡賜美女,沒有南寧侯府的份兒。從先帝開始,到如今的皇帝陛下,全是如此。
藍氏一口惡氣沒地兒出,逮著流年發火,“張少夫人出身名門,閨訓嚴謹,不為世子討幾名美女麼?”憑什麼呀,就她家清清慡慡的!
許氏也溫和的開了口,“極是,張少夫人端凝淑慧,凡事莫落人後。”她倒不是故意要跟流年作對,是傻呼呼。流年微笑看了她一眼,決定不跟這本女誡教科書較真。
流年手中握著細瓷茶盞悠閒品茶,仿佛沒聽到藍氏、許氏的話一樣。卓皇后看著她這淡定模樣,想起至今不肯娶親的卓顯,心裡未免有氣,“豈能厚此薄彼?不該漏了南寧侯府。”
“家貧,養不起。”流年推拒的很直接,“泰始三年,先帝遍賜群臣美女,當時南寧侯是這般說的。如今,南寧侯府一般無二,還是養不起美女。”
這話說的並不委婉,卻很好用。關鍵在於“先帝”兩個字,先帝賞賜過,我家推了。如今你賞賜,我家還以相同的藉口推。你敢說不行?除非你想跟“先帝”打別。
朝賀宴會後,丫丫和流年被召至乾清宮,陪皇帝說了會兒家常。皇帝微笑誇獎,“小七很機靈,推的乾脆利落。”流年很端莊的樣子,“小七覺著吧,黃泉之下的逝者,有益吾等實多。”丫丫無語,小七你直接說要利用死人不就行了,這麼含蓄。
流年還很拍了皇帝一通馬屁,“皇帝陛下,您如今的聲譽真是如日中天!您是天朝名至實歸的統治者!”你已經把控住朝堂了,想做的事別忍著了,趕緊動手吧。你想做的事,就是我們一直想做的事!
中秋節後,趙國公請了風水先生在不老青山看下一片吉壤,想修墳地。宗人府不敢作主,報到皇帝面前,皇帝准了。皇帝也算是殺伐果斷,但是一遇到姜家,他每每心軟。
趙國公的墳地共耗白銀三萬兩。魏國公府難免不服氣,他是後族,難道我們不是?他有的,我們也要有。徐太后也深以為然,自己是按元後之禮迎進宮的,怎麼著也不能比靜孝真人差吧。
徐太后沉寂兩年後,終於跟皇帝開了回口。皇帝一口回絕,“國用艱難,太倉連存糧都沒有。太后娘娘母儀天下,請以天下蒼生為念。”皇帝義正辭嚴,不假顏色,好像變了個人似的,不復謙恭。徐太后氣的渾身發抖,“你竟敢如此?!”皇帝冷冷看著她,不置一詞。
徐太后要到奉先殿哭先帝。皇帝恭敬的行禮,“太后娘娘請。”去哭吧,我看你能哭出什麼來。就你那不爭氣的娘家,還有臉哭。
若是有人膽敢跟皇帝提及,“不能偏頗,姜家、徐家,都是外戚。”皇帝能問到他臉上去,“孝敏元皇后自盡殉夫,何等貞烈!世上可有人能比?”——這個肯定是沒法比的,能比的也死了。因著孝敏元皇后的慘亡,皇帝不管怎麼提攜姜家、厚待姜家,都沒人敢輕易勸諫。
徐太后的娘家人永遠拖後腿,宮裡正鬧騰的時候,徐攬這花花公子跟人搶美女大打出手,竟出了人命。皇帝毫不猶豫的下令“嚴懲”,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殺人者死。徐太后氣急攻心,病倒了。
雖然朝中大臣多對徐太后沒好感,畢竟禮法尚在,不能眼看著一位太后娘娘落到這境地,有不少人上摺奏請皇帝善待嫡母。內閣諸臣更直接到乾清宮請命,皇帝演技上佳,眼淚說來就來,“朕,愧對先帝……”
蘇太醫在旁服侍,他是負責診治徐太后的,仿佛在說什麼難言之隱,“……端賢太后身子好的很,好的很。”她有什麼病,要有也是心病。
皇帝哭夠了,蘇太醫才吞吞吐吐說了實話,“太后,怨望先帝。怪先帝不該給孝敏元皇后封號,不該跟孝敏元皇后合葬。如此,聖上又能有何良策?”你們別說皇帝不孝順了,他能怎麼著。要孝順徐太后,縱容徐攬行兇殺人可以,可孝敏元皇后的封號改不掉罷。
徐太后比這世上所有活著的人都高貴,可到了“先帝”面前,只是皇后而已。閣臣們都對皇帝很同情,爹去世了,嫡母是這個樣子,聖上也難啊。
十皇子怒沖沖闖了來,“我和安寧去慈寧宮請安,徐太后不見我們。我倆在帷幕外磕頭,她在帷幕中口口聲聲抱怨先帝誤她。我年紀小不懂事,陛下教教我,先帝怎麼誤她了?”對自己從不親近的嫡母誹謗親爹,大概誰聽了都會惱怒。
皇帝嘆了一聲,“諸卿退下罷。”閣臣們巴不得這一聲,頓首辭出。自此以後,皇帝再也沒見著過“善事端賢太后”的奏章。
徐攬殺人的事清楚明白,賴也賴不掉。朝中無人支持,娘家人實在不爭氣,徐太后不能眼睜睜看著唯一的侄子去死,只好認命的落髮為尼——她出了家,皇帝就能放魏國公府一馬,徐攬就能活命。
“母親,徐氏進了庵堂。”夜深人靜時,皇帝獨自一人流淚,“她也有今日,您高不高興?”當年她被隆重迎入宮中為後,您是多麼的淒涼。如今,她也一樣了。
入冬之後,皇帝先是為安寧公主擇了京郊一位品行端正、相貌清秀的士子為婿,繼而召來安瓚,為十皇子求婚,“安卿,小十心儀令孫女已久,成全他罷。”
安瓚委婉推卻,“小旭兒的性子,跟她姑母一模一樣,都是眼裡不揉沙子的。陛下,小旭兒不賢惠。”一個藩王要有多少側妃、妾室,小旭兒可受不了這個。
皇帝微笑,“不賢惠也好。不瞞安卿說,藩王子女眾多,實是朝廷的負擔。”小十肯定是親王,將來除長子繼承親王之位,剩餘的兒子都是郡王。如果小十也跟那幫藩王學,娶一堆女人,生一堆孩子,戶部尚書又要多幾根白頭髮——宗室,養不起啊。
安瓚恭維道:“陛下聖明!請問陛下,淑太妃作何想?”你說不管了,十皇子的親娘呢?皇帝答非所問,“淑太妃在宮中榮養。”管她怎麼想呢,反正小十就了藩,她跟不過去。
安瓚答應了。十皇子跟著他學習了幾年,相知頗深。十皇子不算聰明敏捷,性子卻厚道,雖常常跟小旭兒吵架,最後卻一定是十皇子認輸求和。“只盼又是一個無忌。”安瓚滿懷希望,“如此,小旭兒無憂了。”
這結果絲毫不出皇帝的意料。安解語拒絕過先帝,丫丫拒絕過小九,先帝都寬容大度的允了。到了小十,哪怕是為了安慰地底下的先帝,安瓚也會答應的。更何況小十是個好孩子,並無驕奢習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