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他們擔心明軍來復仇,不想明軍果然來了。

  這時他的侍衛給他遷來戰馬,他二話不說,便翻身上馬,顧不上部眾,催馬便逃。

  明軍轉眼間就殺到營前,譚泰將戰刀想左右一指,明軍騎兵就裂成三隊,兩隊往左右包抄蒙古人的營地,防止蒙古人逃脫,譚泰則領著中間一隊直接衝殺入營。

  「殺!」一些蒙古汗子,紛紛上馬,近百蒙古漢子彎弓搭箭的從營內衝出,呼嘯著沖向明軍,但明軍抬手一銃,打到一片,然後掄銃猛砸,蒙古人紛紛落馬。

  很快明軍就沖入營內,慘叫聲頓時四下驟起,蒙古的男女老幼抱著包袱,在帳蓬間亂竄,漢子們騎馬向四面八方奔逃,卻被明軍騎兵無情殺戮。

  在營地內,到處都是東倒西歪的屍體,營地外綠色的草地,都成了猩紅色。

  譚泰一刀斬殺了一名蒙古汗子,回頭看士卒們正在殺戮牧民婦孺,營帳內到處都是頭顱、斷臂和血肉模糊的肢體,空氣中充滿了刺鼻的腥氣,粘稠的血液匯集成條條溪流,不禁揮刀喊道:「別殺了,留著有用!」

  油在古代是比較貴重之物,百姓一年也吃不上多少油,明朝社會發展,商業社會帶來的生產變革,就是生產能力和組織能力的一個提升,也就是要讓整個社會的生活水品得到提高。

  原來可能吃飽,生活就算好了,但以明朝現在的標準,得能吃肉,能吃油,能吃水果,才能算好。

  明朝在寧遼鼓勵百姓種植大豆這種經濟作物,對於許多人來說就是一個機會,高一功等人還有北方的官僚們,已經準備在遼寧開設榨油的作坊,油買到江南,榨油剩下的豆渣,則用來養殖牲畜,特別是雜食的豬。

  但是對於養殖放牧,漢人並不擅長,所以留下這些婦孺,能夠幫助他們養殖,形成一條產業鏈,豐富肉食,提高國民特別是軍隊的身體素質。

  他一聲吼完,周圍的明軍才停止動作,但也沒剩下多少人了。

  譚泰見此,忙吩咐一隊人馬看押,然後一拔馬韁,便大聲命令道:「走!隨本將直撲吳克善的王庭!」

  第1262章 倉皇北遷

  草原上沒有什麼城池,部落的營寨一旦被發現,很容易被攻破,但是也正是因為沒有城池,牧民於四野放牧,想要將他們全部消滅也很難。

  明軍雖然將沿途發現的部落和牧民都給予消滅,但是消息還是先一步傳到了吳克善的王庭。

  王庭坐落在遼河與新開河的交匯處,周圍水草肥美,科爾沁的許多貴族都居住於此。

  吳克善從瀋陽無功而返之後,擔心威望降低,怕各旗不聽號令,所以沒有將人馬還給各旗,依然留在王庭。

  就在明軍襲擊了左翼前旗時,王庭在半日後,也得到了明軍進攻的消息。

  王庭一時大亂,兩個時辰後,兩萬科爾沁的勇士,護著近一萬多牧民,向北而去。

  另外還有騎士向四方奔出,通知各個部落,遷徒到黑龍江附近呼倫湖和捕魚兒海地區暫避兵鋒,同明軍捉迷藏。

  因為西遷準備不足,又容易被明軍算準路線,吳克善只能帶著部眾向北逃至慌涼的地帶。

  幸好現在是春季,天氣日漸暖和,向北還可以接受,他們可以趕著羊群,邊走邊吃,但是明軍在科爾沁草原沒有補給,用不了一個月,必然糧盡而退。

  中原王朝無法占據草原,很大的原因就是糧食得不到解決。

  假設一個民壯,一天吃一斤米,他一次能運一百斤每天走四十里,那從邊關將糧食送到一千里外的草原上,那他去的時候要吃二十五斤,回來在吃二十五斤,就只有一半的糧食能運到軍隊手中。

  南京到上海才六百里遠,一千里還沒有深入草原,如果是兩千里遠,那運輸糧食的困難性就更加不可想像了。

  中原王朝占據版圖,有兩個條件,一是地方有用,二是能夠長久控制,如地沒用,又難以控制,那王朝是沒有欲望占據那一塊地的。

  所以明朝想要控制草原,就得想辦法從草原獲得補給,就需要草原的部落臣服,需要有人來交稅。

  吳克善估計的沒錯,如果明軍一個月內找不到他,那明軍只能糧盡南歸。

  事實上,明軍攜帶的糧食,只夠深入草原二十天,便必須南歸就食,不過明軍奪取了一些戰利品,可以延長作戰的時間。

  一塊牧場就只能養那麼多牛羊,所以科爾沁雖然是十多萬人的大部落,但不是聚集在一起,而是分配牧場之後,幾百帳,近千帳的散布在草原上,王庭的帳數多一些,貴族和牧民共計有萬人。

  兩萬蒙古騎兵在吳克善的率領下護衛著牧民,一路向北急行,心急如焚的他甚至沒有等附近的蒙古人趕來,只是讓人通知一聲,便匆匆向被北逃去。

  隊伍中一輛馬車內,布木布泰與福臨共乘一車。

  這時福臨心中百味陳雜,他從北京逃到科爾沁,原本以為可以依靠科爾沁在關外立國,可是結果只能說他的想法太天真。

  吳克善一開始也對他恭敬有加,只是他這個舅舅並不是善茬。

  在發現關外的滿人被明朝擊敗後,吳克善對他的態度便立時冷淡起來,將他丟在一邊,還要走了大清皇帝的玉璽,反而自己稱了蒙古大汗。

  這塊玉璽,據說是大清從林丹汗手中所得,而林丹汗又是北元一代代傳下來,具有很大的政治意義。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