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明朝與東吁不僅是在南洋問題上的衝突,還有版圖的糾紛,兩國之間的矛盾,必然會有個爆發的時候,所以明朝需要防範於未然,不能讓東吁做大。

  為了對付東吁,收回版圖,明朝對逃入東吁境內的艾能奇,也改變了原來追剿的態度,轉而暗中支持。

  十月間,戰敗後的君士坦丁,率著四百多名荷蘭人和不到兩千馬六甲的士卒,乘船回到了馬六甲。

  幸虧伍德夠奸詐,留下來這點人馬,伏擊金邊的守軍,不然他們這一戰就輸得傾家蕩產了。

  君士坦丁回到馬六甲,荷蘭東印度公司頓時如遭雷擊,而這時明朝大軍進入馬來半島,一路所向披靡,明朝水師重新向馬六甲逼近的消息,也傳到了馬六甲。

  馬六甲是荷蘭重要的貿易節點,失去馬六甲,荷蘭在巴達維亞也站不住腳跟。

  東印度公司總裁莫斯契爾根據君士坦丁帶回來的消息,確定了明軍將會攻擊馬六甲,所以決定集中實力,不僅從巴達維亞抽調大量援軍,還從錫蘭和印度南部的柯欽抽調兵力來守衛馬六甲,一定要保住此城。

  第1244章 石堡不好打

  為了一勞永逸的解決問題,加上明朝對於馬六甲其實眼紅已久,所以這次明軍不僅僅是擊敗荷蘭人,占領馬六甲那麼簡單,而且是占著便賴著不走了。

  荷蘭人以馬六甲為據點,每年向來往的商船收稅,所得的財富就無法估量。

  明朝的海商對於荷蘭人雁過拔毛的行為,坐著賺錢,早就不滿了。

  馬六甲這樣的好地方,王彥早就垂涎欲滴,荷蘭這次毀約,讓明朝上下憤怒是事實,但是也給了王彥一個藉口。

  偏巧馬六甲蘇丹國,也介入了戰事,那王彥自然不會客氣,早示意李定國,順道滅了此國,在此建立親明的藩國,然後將馬六甲地區讓給明朝。

  十月間,明軍進入馬來半島,沿途的敵軍幾乎一觸即潰,明軍分兩路,掃蕩半島兩邊的城市,李定國率領兩萬人,沿著東海岸進軍,陳友龍沿著西海岸進軍。

  說是城市,但其實就是些大些的鎮子而已,許多連城牆都沒有,明軍簡直一路破竹。

  大半月之間,到十一月十日,東路明軍已經打下,吉蘭丹、居茶、彭亨等地,然後穿過半島到達馬六甲東南面百里左右的麻坡與水師匯合。

  西路軍進展也極為順利,除了在太平受到稍微的抵抗之外,整個進軍過程就像行軍一樣。

  伍德覆滅之後,馬六甲的荷蘭人只剩下一千多人,加上君士但丁帶回來的四百多荷蘭人,剛好一千五百人,不過東印度公司總裁莫斯契爾又從巴達維亞調來了兩千五百人,另外還有一千多人將從印度來援。

  這樣一來馬六甲的荷蘭人,將到達五千多人,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南洋的力量,幾乎全部集中到了馬六甲,東印度公司總裁莫斯契爾對守衛馬六甲很有信心。

  馬六甲港周圍有許多山頭,港內是荷蘭人的四十多艘武裝商船和扣押的明朝商船,明軍水陸同時進攻,荷蘭的船只有港內的炮台掩護,所以明軍水師想要從水面攻入馬六甲港,可能性不大,但明軍的陸師,將成為荷蘭的主要威脅。

  有見於伍德的敗亡,已經證明了明軍的實力。

  這時清醒了的莫斯契爾也想起來,荷蘭與明軍交手從未得勝,一直都在失敗中,所以他不得不收起白種人的傲慢,認真在馬六甲布防。

  陸地上的防守,他將以馬六甲堡為主,由他親自坐鎮,然後分別派兵把守港口周圍的三個炮台,來防止明軍靠近馬六甲港。

  明軍遠來進攻,他堅信只要堅守馬六甲三個月的時間,明軍就會人員疲憊,糧草耗盡,到時候荷蘭從印度的援軍趕來,就能輕而易舉的擊敗明軍。

  在莫斯契爾緊鑼密鼓布防的同時,明軍也在馬六甲的外圍完成了集結。

  為了能夠全力攻打馬六甲,李定國決定先掃滅半島上的敵對勢力,劃定區域讓廣南三國的人馬,負責清剿,將馬六甲之北的地區,交給他們代管,幫助明軍徵集糧草。

  南洋密林遍布,土人分散在密林中,明軍人生地不熟,很難建立起有效的統治。

  況且為了仨瓜倆棗,去深入密林統治那些村落,也不划算。

  因而明軍暫時將這些未開發的區域,交給能適應南洋氣候的藩屬代管,等戰事結束再扶持親明的政權,或者學習西夷直接像占城一樣派遣總督管理。

  馬六甲之南,則讓劉文秀帶軍進攻佛柔也就是後世新加坡一帶,徹底滅了蘇丹汗國,然後扶植傀儡,讓當地人繼續耕種,以減輕明軍運輸糧草的壓力。

  十一月底,在掃蕩外圍之後,馬六甲已經成為孤城,明軍前鋒開始出現在馬六甲的邊緣。

  明軍騎兵很快發現,這座城池與明軍以往進攻的城池不同,他並沒有城牆,但是在城市的周圍,卻有堅固的石堡,還有建在山上的炮台。

  騎兵正打算靠近仔細觀察之時,荷夷的炮台卻忽然開火,炮彈打四里多遠,驚得明軍忙拉住戰馬,匆匆返回去稟報。

  十二月初二,大晴天,因為太陽照射南半球,所以雖然靠近赤道,也不算太炎熱。

  明軍這次出兵,雖然大多數是南軍,但還是有些忍受不了南洋的氣候,濕熱的天氣讓明軍染病者多達千人,辛虧出兵選對了時節,不然損失還要嚴重一些。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