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時他不禁長出了口氣,然後鎮定了一下,轉過頭來,問道,「這是兄長出的注意麼?」

  王夫之搖了搖頭,「沒與殿下商議,我怎麼敢給他們出注意呢?」

  王彥眉頭一挑,不信道,「兄長沒有參與?」

  之前王夫之處理河南土地的事情,王彥後來稍微一想,就知道王夫之在給他鋪平道路,所以他不信王夫之沒有參與此事。

  正是因為河南的事,讓王彥察覺到了不對之處,才下令錦衣衛摸清了現在的事情。

  「呃~高一功他們確實找過我,但是父親和兄長給我寫信,讓我暫時不要參與!」

  王彥聞語,不禁問道:「哦,大伯什麼態度?」

  「父親說以殿下的威望和功績,真到那一步時,因該是水到渠成之事,不用急於一時,也不用武人擁立,最好是讓皇帝主動禪讓。因為父親覺得以殿下的性子,是做不出武力脅迫皇帝退位的事情,況且也沒有必要用武力登位,只要多花些時間,有足夠的功績,然後讓百官勸進也不難。」

  「這麼說來,大伯也是支持我篡位的嘍!」王彥不禁嘆了口氣,他心中其實對於理想還是有些堅持的,想做個聖人,但是身邊的人都是俗人,連他一直比較敬重的大伯和王夫之也是如此。

  這讓王彥內心失落,有些動搖,開口道:「這次高一功他們的舉動,雖然情有可原,但是十分不妥,考慮太不周全。兄長既然也知道,我不會同意,況且皇上才八歲,親政要七年之後,還有這麼長的時間,為什麼不攔一先他們,一定要用這種最不光彩的方式奪位。現在朝中有不少人並不支持,錦衣衛稟報,幾位閣老已經向山東而來,堵閣部更是揚言要撞死在我的面前……」

  王夫之見王彥發起牢騷,解釋道:「這件事情我想攔也攔不住,高一功等人心裡不安,殿下應該拿出個態度,讓他們安心。」

  王彥專注於他的改革,以及對於清軍的作戰,在平定唐魯之後,也一直沒有與高一功等人,敞開心扉談一談,順系見王彥沒有動靜,自然急了起來。

  王夫之說著,他頓了下,看了眼王彥後,緩聲說道,「這次事件,只要殿下有態度出來,壓下去還是不難的!」

  「你們這是逼我,一定要看到我的反心,是嗎?」王彥道。

  王夫之道,「這是利用此事,讓朝臣妥協,讓殿下更進一步就任監國,同時也看看朝中的態度如何,可以說是一次試探。」

  這麼說來,王夫之等人也不贊成武力篡位,但是他們想利用高一功等人,來試探一下朝野的態度,並且讓王彥的權威更進一步。

  「監國?」王彥皺了下眉頭,有些明白,王夫之和王家早就算好了。

  他們明知道王彥不會接受武力奪位,也知道高一功的行動太急,不是奪位的最佳時機,並且文官集團不會允許武將擁立新帝,可是他們依然縱容高一功行動,其實就是拿順系當槍使,一是迫使王彥表態,二是看看朝野的反對勢力有多強大,為今後做好準備。

  這是一條步步為營,更為穩妥的道路。

  王彥現在是攝政,是君上年幼無力理政時,將國事交給王彥處理,攝政只是代理國政,皇帝長大之後,是要還政給皇帝的,但是監國就不一樣了,一般只有儲君才能就任監國,監國對於王朝,是有繼承權的。

  魯王當初為何能與隆武帝抗衡,就是因為他是監國的身份。

  「殿下,快看,幾位都督都來了!」就在這時,余太初忽然指著岸邊騎馬駐立的一支人馬道。

  第1225章 三個條件

  臨近臨清城時,在運河邊上的碼頭旁,近萬士卒列成了整齊陣型,旌旗招展,刀槍林立。

  高一功、劉芳亮、劉體純、李來亨、黨守素、揚彥昌等人,除了在潼關一線的李過、以及一些在重要崗位上的順系將領之外,順系的主要人物基本都到了。

  當初王彥只有三萬人,後來在湖廣一下接受了十多萬順系大軍,才一舉扭轉了湖廣的戰局。後來王彥雖然大力扶持了戴之藩、劉順等人,又收編了不少清軍降兵,還有大西軍,以及魯王系和贛系的人馬,但是順系在明軍中的比重,至少還占了三成左右。

  這一點,可以從高一功、李過、劉芳亮、李來亨、黨守素、劉體純、劉體仁等大批將領的名字,就可以知道,順系在明軍中占據的比例。

  王彥尋聲望去,見這些大將立在碼頭,他們見王彥的坐船過來,紛紛翻身下馬,準備恭候。

  按照明朝現在的律令,他們這樣私自離開駐地,為經過授權,就私自調動兵力的行為,往嚴重了說,都是要殺頭的,不過他們現在要做的事情,本身就是殺頭誅族的大事,自然也不會在意這點事兒。

  這時王彥看著他們,臉色不禁一沉,不得不說,順系和王家給了他巨大的壓力,不過好在,王家人也清楚,如果讓武將擁立他,那今後順系將會迅速做大,這不是王家願意看到的,所以王夫之等人,還有楚派的官紳都沒有參與,而是讓順系投石問路。

  值得慶幸的是,王彥身後的文官和武將們並不是一條心,但是他們的分歧只是新的王朝以何種方式建立,什麼時間建立,誰將獲得擁立大功和最大的利益。

  眼下,逼王彥的人越來越多確是一個事實,已經到了這一步,按著大多數人的想法,就是該行替代之事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