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陳邦彥對此事,真的還不清楚,他不禁瞪了亂表態,急著站隊的張肯堂一眼,轉過頭沉聲對堵胤錫道:「堵學士,殿下光復神京,立有大功,且一心為國,你這樣沒有證據,怎能污衊殿下?冤枉我等呢?」

  堵胤錫眼睛一瞪,「沒有證據?你們的人已經策劃泰山封禪,當我不知道麼?」說著他頓了下,痛心疾首道:「我算是看錯他了,這個權奸真是厲害,到南昌時還擺出一副受迫害,逼不得已的樣子,結果一步一步將反對他的人,全部踢走,留下我們這些手無縛雞之力的,好讓他為所欲為,行大逆不道之事。」

  堵胤錫要這麼看,王彥心機還真是很重。

  從違背高宗皇帝的遺旨,不立年長的唐王,立年幼沒有理政能力的皇長子繼位,搞出個三王理政,來分享大明的皇權。

  到之後又逼著宗藩遷台,打擊皇族威信,削弱宗藩的勢力,然後又故意西巡,誘使兩藩叛亂,並且接機剷除兩藩,獨掌大權,簡直是一步接著一步,蓄謀以久啊!

  更厲害的事,這些事情他做起來,明明贏的都是他,卻給人一種,有人要害孤王,孤王也是逼不得已才出此下策,或者孤王也是為了大明的感覺。

  這時從陰謀的角度來分析,但這些事件前後差了幾年時間,王彥又不是妖,顯然不可能一開始就算那麼遠。

  陳邦彥與嚴起恆對視了一眼,兩人眼中都露出一絲驚愕,後者忽然開口問道:「封禪泰山?堵學士哪裡得來的消息?」

  堵胤錫見兩人的反應,不禁微微一愣,這有點出乎他的預料,他疑惑道:「你們不知道嗎?」

  陳邦彥與嚴起恆是聽到一些風聲,但是他們並沒行動,怎麼會出現個「封禪泰山」,兩人一起搖頭。

  堵胤錫看兩人神情不似作假,他不禁慢慢冷靜下來,他也是今天才聽有人說起,一時間就怒火中燒,沒有細細分析,他座回位子說道:「南京城中已經開始傳言,楚王要在回師途中,登頂泰山祭天,繼皇帝位,然後領著得勝之師還朝,逼迫陛下退位,篡奪大明江山。」

  聽他說完,陳邦彥馬上臉色一沉,斬釘截鐵地說道:「此事我並不知曉,也不是殿下所為!」

  他頓了下,又抿嘴道,「但我知道是哪些人再做了!」

  如果堵胤錫說的是真的,那肯定就是那群武夫所為,以楚王的性情,絕對不會先在泰山封禪,然後回師南京,逼迫皇帝退位。

  楚王那麼愛惜名聲,就算是要篡位,也是回到南京之後,讓皇帝主動提出禪讓,滿朝大臣和民間士紳,一起勸進,還不能只勸一次,他至少要推辭三次,再造些祥瑞出來,以示順天應人,做足了全套功夫後,才會不情願的登上大位。

  陳邦彥了解王彥,這樣直接武力逼迫,是武夫的行為,王彥不會這麼做。

  堵胤錫一聽他的話,這時他也明白過來,他方才是怒急攻心,聽到消息後,就直接趕來文淵閣問罪,並沒有細想。

  不只是他,在座的都不笨,一個個臉都沉了下來。

  「他們這是要幹什麼,黃袍加身,逼著楚王篡位麼?」蘇觀生臉上憤怒,他是因為看好王彥改革後,明朝的政治鬥爭方式,才逐漸脫離了唐王,轉而支持王彥的改革,欲建立新的制度。

  像他這樣的文官有很多,在朝中可以稱為建制派,一部分是楚黨內的改革派,一部分則是認可議事堂制度和王彥宣傳的理念,尋求建制的開名官員。

  這些人和蘇觀生,他們轉而支持王彥的改革,有一個很關鍵的時間節點,就是王彥主動放棄軍權,提出軍隊國家化,收回藩鎮兵權,重設五軍都督府的時候。

  這符合文官集團和大明的利益,所以他們開始遠離了唐魯,默許了王彥對唐王、魯王動手。

  可是現在看來,制度終究是死的,人是活的,這群武人,居然越過他們,想扶王彥登基,這嚴重損害了文官集團的利益,也破壞了建制派多年的成果。

  「順系那幫人!」一旁的嚴起恆坐著嘆了口氣,「前些天高一功來找過我,問我是否支持殿下稱帝,我覺得殿下收了他們的兵權,重設五軍都督府,就是不想武將干預政治,特別還是這種大事,所以並沒與高一功說什麼,並且警告他們不要輕舉妄動。可是如果堵撫台說的是真的,那必然是他們要逼殿下篡位了。」

  王彥雖然一直護著順系,但是在明朝內部,還是有很多人厭惡順系,楚派內部也有不少人不願意與順系往來。

  嚴起恆作為文官的一員,自燃是不喜歡武將壞了規矩,並且現在武將只管征戰就行,廢立大事,豈可讓武將操縱。

  其實高一功也找了陳邦彥,陳邦彥的態度與嚴起恆差不多,這件事應該先看楚王什麼意思,楚王一個暗示都沒有,他勸高一功不要輕舉妄動。

  這些年來,武將還算聽話,基本聽內閣指揮,所以兩位大學士有些沒有將順系放在心上,覺得這些事情,哪輪得到他們操心,所以並未有重視他們的意見,而現在看來,順系並沒聽他們的,而且甩開他們,自己謀劃了。

  搞清楚情況,幾人一陣沉默,但不一會兒,堵胤錫忽然道,「現在已經清楚了,高一功等人想要逼楚王謀反,我們內閣必須儘快統一意見。」

  說著他第一個舉起手來,「我先表態,我堅決反對楚王謀反。」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