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從實力上和人心上來講,魯王根本不是王彥的對手,魯王要避免失敗,就只有引入新的勢力,使得局面平衡,他只有聯繫北面。

  如果滿清大舉南侵,王彥就只能調兵北上抵抗,那魯王和金聲桓就能穩住陣腳。

  金聲桓來之前就想好了,只有這樣,他們才能至少不敗。

  方才,他見魯王對出海猶豫不絕,便試探了一下,不想魯王反應如此激烈,他當即忙低頭抱拳。

  帳中氣氛,因為這一句試探,一下冷了下來,金聲桓的話,碰了魯王的底線。

  而就在這時,魯王的帥帳,忽然被王翊一下挑開,他有些慌張的走進來,並沒有注意帳中的氣氛,而是先給魯王行了一禮,然後立刻轉身對金聲桓道:「金督鎮,追兵殺到了,江東橋那邊大火沖天,必然是武衛軍的營寨,遭到了突襲!」

  此語一出,魯王和金聲桓,瞬間便都忘了方才的談話,臉色齊齊大變。

  第1122章 全軍追擊

  太陽已經升起來了,江東橋附近的武衛軍大營一片狼藉,白色的大帳,被馬蹄踩倒,各種兵器和旌旗散落一地,滅了沒多久的火焰,還有青煙徐徐升起。

  王士琇在眾多將領的簇擁下,從硝煙未散的營地穿過。

  昨晚他不費吹灰之力過了大勝關,讓趙慎寬和譚泰領著三千馬軍連夜先趕到南京城下,兩人發現金聲桓的大營防守十分懈怠,便突然出擊,馬踏連營,一連破了武衛軍兩座營寨,並放火燒毀了營中輜重。

  江西被王彥占據,武衛軍家眷都在朝廷之手,金聲桓雖然盡力封鎖消息,可是軍中早已流言飛起,沒了戰心,所以才這麼容易被襲了營寨。

  金聲桓返回大營時,騎兵已經離開,可是騎兵的突襲,卻預示著追兵接近南京。

  魯王一邊沒有猶豫,得知金聲桓的大營被襲擊之後,立刻就下命拔營,迅速與水軍一道,往東面撤退,金聲桓見魯王拔營,顧不上輕點損失,便急忙追趕魯王而去。

  王彥去湖廣視察騎兵和馬場,魯王和金聲桓都是知道的,因而騎兵一出現,兩人就知道事情壞了,重炮和許多來不急裝車的物資,全部拋棄,便一路往鎮江方向奔馳。

  撤退是個技術活,得有準備,各部之間要調度好,可是兩軍撤退匆忙,軍中謠言飛傳,都說楚王殿下,大起湖廣的精兵來收拾他們,一個個嚇得面無人色。

  楚王的威名,在大明軍中還是有很大的威懾力,他獨守揚州三月,殺准塔破李率泰八萬大軍,名揚天下。

  此後岳州城下築景觀,武昌城下坑殺八旗,贛州烹殺勒克德渾,延平對戰博洛,川蜀大戰吳三桂,光復南京城,這樣的戰績放在那裡,比戚少保,甚至是岳武穆還神。

  可以說,楚王就是這個時代的傳奇,這樣的人物,他們和他作對,不是找死嗎?

  軍心一亂,撤退很快就變成了爭相逃竄,道路上旗幡丟棄的到處都是,說是撤退,其實已經到了潰敗的邊緣。

  王士琇在一眾將領的簇擁下,同馬軍一道打馬前行,三萬精騎,浩浩蕩蕩,如雨點般落下的馬蹄,發出令人震憾的聲響。

  現在明朝的這支騎兵,已經不是充充門面了!

  四年時間,不僅是規模擴大,在清軍降將的指導訓練下,馬軍苦練本事,什麼迂迴穿插,包抄後路,沖陡坡,跳壕溝,攻擊陣形,騎射,格鬥,等等,不敢說練得出神入化,但跟八旗對沖他幾十個回合,還是不怵的。

  王士琇一身鋥亮的銀鎧,披著一領醒目的紅色戰袍,將士們一看,便知道都督在此。他身後趙慎寬、秦尚行、郭把牌、佟圖賴、張存仁、譚泰等將,也是各個風騷,俱是披掛整齊,挺刀綽槍,威風凜凜。

  在他們身後,首先是王士琇的大纛旗和橫衝馬軍的軍旗,然後寫著「趙」、「秦」、「郭」等字樣的將旗林立著,隨風飄蕩,獵獵作響,氣勢鋪天蓋地。

  三萬騎兵,徐徐向前,人馬鋪天蓋地,卻無一人喧譁,在廣袤的江南平原上,緩緩東進。

  從天空俯瞰整個江南平原,便會發現,一支龐大的軍隊,正倉皇的往鎮江方向撤退,而在這支軍隊後方,三萬騎兵正緩慢的拉近與他的距離,而在他的前方,揚州方向另一支龐大的軍隊,正蠢蠢欲動。

  除了這三支軍隊外,在遼闊的東海上,一員英武的青年將領,站在高大的船樓上,目光投向南京的方向。

  海風吹得他戰袍鼓盪,鬚髮飛揚,青年將領手按戰刀意氣風發,戰意飛揚。

  上一次出現這片海域,還是光復南京之時,今日再來,他便不打算走了。

  巨大的戰船,乘風破浪,高大的桅杆上,一面繡著在「鄭」字的大旗,獵獵飛揚,戰船破開海面,船隊滿帆而行,在海面上留下數百到白色的尾跡,就像一把巨大的梳子,從平靜的海面梳過一樣。

  目光轉回南京城下,在騎兵前頭,一股股小隊騎兵,縱馬奔馳,揚起團團塵土,去監視逃跑的叛軍。

  南京城的城門也被打開,數匹快馬疾馳奔入南京城中,不多時便見南京城內兵馬調動,在東城金川門的街道上逐漸站滿了頭戴碟盔的官兵,他們在城門打開之後,立刻出城整隊,顯然也要加入追擊的行列。

  「報!都督!叛軍已逃至龍潭鎮!與我軍拉開三十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