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唐魯兩方合起來十多萬人馬,如果兩人一心,加上北面又有金和清牽制朝廷的軍隊,王彥還真是難以對付,但是兩王各懷鬼胎,那他應付起來就輕鬆許多了。

  想到這兒,王彥又問道:「唐王呢?他現在有什麼舉動?」

  「唐王目前還在南京,並且好像沒有要離開南京的意思!」王績沉聲說道:「不過金聲桓和鄭國姓,都派遣了心腹前往南京與唐王秘密會晤,至於商談的什麼,錦衣衛暫時還沒有探知。」

  「唐王還在南京?」

  王彥一陣疑惑,從得到的情報來看,唐王顯然是想讓金聲桓,在他回京的路上,半道將他伏殺。

  南京城中,王彥的心腹眾多,駐軍也主要是王彥的人,唐王敢留在南京,他打什麼算盤?王彥一時間,不是很理解。

  「這兩位殿下,都不是省油的燈!」王彥搖了搖頭,嘆道:「可惜,他們是宗室,註定與孤為敵,要是他們能服從於孤,聽從朝廷的號令,金、清早被孤掃滅矣!」

  「是啊!魯王當年獨扛江南抗清的大旗,唐王也是有名的賢王,他們要是能夠支持殿下,天下早大定了!」王績附和一句,可隨即又話鋒一轉,「不過,殿下也不能手下留情,兩王都非容易對付之輩,殿下這次出手,必須要將他們連根拔起,不能再給他們機會!」

  王彥自是知道,對於強大的對手,斬草除根,是對於對手最大的尊重。

  王彥點點頭,「北面,有什麼動靜沒有?」

  「有!」王績臉上露出憂色,「滿清的密諜因該也探查到了到一些動靜,清軍正往河南增兵,似乎有奪回南陽的意思。」

  「金國可有動靜?」王彥眉頭一挑,真是多事之秋。

  「金國方面到是沒看到動靜,他們遭受了幾次大敗,急於恢復實力。漢中方面傳回消息,吳三桂正組織士卒開墾屯田,並沒攻擊上庸的意思!」王績開口說道:「至於青海方面,金軍會不會有動作,我們暫時還無從得知。」

  王彥聽完一陣沉吟,半晌後,開口道:「這件事情不能繼續拖延了,再等下去,便讓豪格和多爾袞占便宜了,孤必須儘快平定這場內亂,不能給北面可乘之機。」

  說到這裡,王彥站起來,疾步走到沙盤邊看著了看,然後說道:「探子不是說,金聲桓在安慶等孤嗎?孤這次就改變回京路線,孤要巡視江西,讓人傳令金聲桓,讓他滾到南昌來見孤王。」

  王彥霸氣側漏,一揮手,又令道:「另外告訴高一功,無論如何要守住南京,萬一守不住,陛下、太后還有內閣和議事堂的官員,必須撤出來,有他們在,失了南京,孤還是大明的攝政親王,而他們只能是叛賊!」

  第1099章 奉天靖難

  魯王在岳王廟外迫使浙江官場的主要官員和將領們,全都向他屈服,然後祭祀岳飛,興兵靖難,只是他的靖難與眾多官員想的卻有些不一樣。

  眾人只以為魯王要造朝廷的反,誅殺王彥,奪取政權,可他提出的口號誅殺叛逆和奉天靖難的指向,卻同眾人想的完全不一樣。

  眾人以為這個叛逆是指楚王,可魯王指的卻是唐王,他是要平定唐王和楚王爭權而形成的動亂,將以十分正面的形象出場,而非叛亂。

  這時,眾人才知道,事情比他們想的要複雜一些,唐王也參與到了其中,只不過好像被魯王算計了。

  既然浙江官場已經屈服,魯王這時也沒有什麼好隱瞞,祭祀後便將主要的官員都集中起來,告知了他的計劃。

  唐王起兵同王彥爭奪朝廷的控制權,給安定的天下,帶來了混亂,魯王將以平定唐楚內亂為由,起兵靖難,將兩人都趕下台。

  他將內亂的原因,歸咎於王彥激烈的改革,使得天下不穩,以及共治帝年幼,主少國疑。

  唐王是謀反,必須要鎮壓,而以共治帝為旗幟的南京朝廷,既然不能穩定天下,那也該打爛了重建。

  國賴長君,皇帝年幼是國家動亂的根源,崇禎皇子既在,為了大明的安定,當由五皇子朱慈煥繼承大統。

  原本有些不情願的浙江官員,在得知魯王的計劃之後,心態頓時有了一些轉變,連魯王要求他們在一張白紙上籤下姓名,眾人也沒有太多反感。

  此事敗了,他們自然要受到牽連,可要是勝了,便是他們從龍之功的證據。

  浙江人心一定,唐王催促魯王起兵的密信又來,從七月初開始,唐王就接連催促魯王起兵,到今日這一封,已經是第三封。

  信中言明,金聲桓已經動手,如果魯王的兵馬,不能快速兵臨南京,讓南京朝廷得知王彥遇害,明白他們政變奪權,南京朝廷必然會調集江北、湖廣等地的兵馬勤王平叛。

  如果江北和湖廣的明軍精銳趕到南京,內閣要擁護小皇帝與他們斗,那事情就不是一時半會能夠解決,而明軍鎮守邊境的軍隊,一旦從邊境撤離,必然會讓北面得利。

  這一點,唐王和魯王都不想看到,於是在祭祀之後,魯王立時又登壇祭天,發表靖難檄文,便率領大軍直撲南京。

  明共治四年,公元1653年七月十六日,明理政魯親王朱以海,秘密潛回浙江之後,聯絡舊部,於杭州起兵,宣稱掃除叛逆,奉天靖難。

  這天,魯王在杭州城北,築造高壇,祭奠太祖與崇禎帝,誦讀檄文曰:「孤太祖皇帝子孫,國家至親,受封以來,適逢國難。孤戰浙東,征江北,力挽狂瀾,得保大明半壁江山,然今上年幼,不能主事,國朝由權臣把持,終至國家內亂。今唐藩起兵與楚藩爭權,二者皆為一己之私,而使天下動亂,置百姓與水火之中,受倒懸之苦。孤大明親藩,怎忍視之?今孤起兵,不為私利,實解民倒懸,不得已也。皇天后土,祖宗在上,昭鑒予心,日月可鑑!」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