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之後德川家康還命本多正純和長谷川藤廣分別寫信,托到日本貿易的應天府商人周性如帶給福建總督陳子貞。

  本多正純在信中說,家康素有與明朝和平通好之意,請於明年福建商船開來長崎時,秉承明帝的旨意,送來勘合,果能如此,則在秋季信風起後,必派使船一艘赴明。

  長谷川藤廣在信中亦說,如明朝發給勘合,自己當親任專使前往明朝,重修兩國舊,年年往返船隻,互相交易,但明朝並未予以答覆。

  王彥光復南京之後,曾大閱諸軍宣示影響,日本沒有趕上,但之後有日本幕府人員來到南京,王彥特許恢復了勘合貿易。

  這次王彥想進一步擴大貿易,他料想德川幕府是有很大可能同意的。

  第1024章 一仆二主(上)

  十七世紀,雖然西方世界冉冉升起,但世界的中心,仍然是在亞洲,而非西方。

  此時世界上五大人口大國,有三個在亞洲,分別是明帝國、莫臥兒帝國,日本國,剩下兩個,一個奧斯曼帝國,大部分版圖都在亞洲,真正完全屬於西方的就只有法蘭西王國,另外西班牙在十七世紀後半頁,則跌落到第六的水平。

  此時東方因為戰亂,明帝國的人口減少,莫臥兒占據第一人口大國的位置,是一個龐大的市場,但是莫臥兒離大明比較遙遠,加上馬六甲被荷蘭人控制,明帝國暫時無法在莫臥兒尋找市場。

  日本的人口,在十七世紀時已經接近兩千萬,長期盤踞在第四和第五的位置同法蘭西王國差不多,甩英國一條街。

  雖說日本是個窮地方,資源匱乏,但是兩千萬的人口,足以成為一個巨大的市場,哪怕他們每個人一生只用明朝的棉布做一件衣服,那也是兩千萬件,能帶活大量的明朝作坊。

  大明朝廷,很重視這次與德川幕府的通商談判。

  理藩院的船員從南京碼頭直接上船,水師一個千戶官,大手一揮,喊道:「起錨,開船!」

  甲板上的眾多官兵,收起了伸到碼頭的船梯,幾名水手走到船頭的絞盤前,一人推著一根車關棒,隨著他們的推動,鐵鏈緩緩上升,鏈子同船上的木頭摩擦著發出一陣陣的聲響。

  水手是這幾年來興起的一個好活計,因為待遇好,比當佃戶種田要強上許多倍,所以很多失地的青壯都願意從事這個行當,不過水手待遇好,要求便也高,船家和商會一般都會選擇身強體健之人,要是條件太差,想當也未必當得上。

  出海是件危險得事情,不僅會遇見大風大浪,還會遇見海盜,沒個強壯的身體,多半會死在海上。

  因此這水手也不是誰都能當,各個海商,各個船主最想要的人,還是從軍隊退下的立卒。

  幾名身體健碩的水手,踩著沉穩的步子,推動著絞盤,不一會兒,一個巨大的三爪鐵錨便漏出水面。

  船錨一起,福船失去控制,開始順著江水滑動,幾名士卒拿著竹竿往岸上一撐,福船離開麼碼頭,順著江流東下,進入大海。

  明軍光復江北之後,江防的重要性便降低下來,湖廣水師的規模被消減,抽調精銳組建東海水師,用來防守長江口,肅清海盜,打擊走私,保護貿易的順暢。

  使團有兩艘福船,領隊的將領是徐俊勝,船和人都是從崇明的東海水師借調過來。

  福船為了適合海上航行,所以都是尖底,吃水很深,沒有槳,全靠風力航行。

  這時船被撐離碼頭,隨著水流慢慢滑到江心,徐俊勝站在船樓上,立時一揮手,「升帆!」

  甲板上的士卒一起動手,開始升起主帆,眾人齊聲喊著號子,費力的拉動,寬闊的帆面如烏雲般遮住陽光,甲板上光線一暗,頓時陰涼起來。

  其實明朝仿造西夷的戰船上,已經有了比較輕便的布帆,但是因為西夷的操帆方式與明朝有些區別,所以還沒推廣開來,並且也不太適合福船,明朝的帆主要還是竹帆,帆布依靠竹肋支撐,而竹肋一多,自然沉重。

  不過這種有竹肋的帆雖然重,但是也有各好處,就是他不易損壞,炮彈不容易一下就將帆布撕開,造成的洞會小一些。

  不多時,船帆已經全部升起來,士卒們將帆索固定在甲板上的木樁上,船隊順著江水,借著風,速度立刻提了起來,岸邊騎士拍馬難追。

  陸地絲綢之路逐漸衰落,海上絲綢之路興起,還是有原因的,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海運比路運強了太多。

  長江上船隻往來如梭,大小船隻不停的從船隊身邊經過,有的滿載貨物,順著江流出海,有的則是在縴夫的拉扯下逆流而上。

  長江兩岸號子聲此起彼伏,一搜兩千料的大海船,在四五百名縴夫的拉扯下,緩慢的前行,駛往南京的方向。

  不一日,船隊便出了長江口,進入東海,遠處一望無際,海天相接。

  在蔚藍的海面上,天空中海鳥飛過,遠處片片白帆駛向遠方。

  福船的特點是兩頭高,中間低,船尾有三層船樓,如海上城樓。錢秉鐙站在船樓上,江風拂過,吹得他衣袍鼓動。

  他不是頭次出海,之前出訪南洋各國,為他積累了出海的經驗,但是隨行的人員卻暗暗稱奇,不少人更是第一次見到大海,內心激動不已。

  錢秉鐙見他們激動的模樣,卻笑了笑,鑽入船樓內,路程還遠,眼下還是保存精力為好,否則將難以熬過漫長的航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