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不說金軍封鎖官道,沿途盤查明軍細作,諸部人馬不顧辛勞晝伏夜行,南進至富順、隆昌等地影藏起來,如同草原上的雄獅,趴在草叢中虎視著獵物,等待時機猛撲出去。

  南面瀘州的戰事已經進行的如火如荼,明軍前鋒渡過長江之後,穩住灘頭陣地,大軍搭建浮橋,只留五千人在南岸,主力全部過江,在城西鑄造了堅實的營盤。

  何騰蛟吩咐王光恩領一萬人,前進至富順之南的兜山鎮駐紮,防備金軍突然南下,大軍便開始準備安心進攻瀘州。

  攻城之前,何騰蛟按照慣例,寫下書信射入城中進行招降,希望能夠以最小的代價解決瀘州。

  何騰蛟知道孫可望是鐵了心不想投降,所以這次招降主要針對城中的西軍將領,招降信除了有何騰蛟的招降條件之外,還有李定國的擔保,西軍將士可以不信何騰蛟,但是不能不信李定國。

  他曾經是西軍四王之一,張獻忠死後,他的地位便僅次於孫可望,而他這樣的人歸降之後,明朝居然給予重用,現在更是成了王彥嫡系忠義鎮的副都督,大明侯爵。有這個例子在,有他現身說法,便能打消城內那些有心投降,可是擔心朝廷秋後算帳,一旦投降就會被剝奪兵權,不受重用的將領的顧慮。

  之前,孫可望對於明朝招降的條件,進行了隱瞞,信射入城中,立刻就引起了不小的人心動盪。

  前幾天,兩萬人馬出城阻擊明軍過江,結果一敗塗地,使得城中的西軍對於守城並不樂觀。

  果然,在招降信件射入城中後不久,當晚城中就發生了叛亂,幾名西將想要打開城門投降,可是孫可望十分警惕這一點,親自鎮守西城,加上他在底層士卒中具有很高的威望,所以叛亂並未成功。

  何騰蛟見城中鼎沸,殺聲震天,火光沖天,知道招降起了作用,城中發生了內亂,立刻揮軍攻打,想趁亂奪城,不過因為城中叛亂被快速平定,而明軍一方攻城的準備不足,許多器械還在南岸,所以最後失敗。

  天亮後,日頭出來,孫可望隨即下令,將昨夜叛亂的將領押上城頭斬首示眾,嚴令各部不得生出異心,同心守城。

  叛亂雖然被鎮壓,明軍也攻城失敗,但是依然驚出了孫可望一身冷汗。

  瀘州城北、東、南三面分別被長江和沱江環繞,明軍在四川沒有水軍,所以孫可望不用擔心這三面城牆,為了防止叛亂,孫可望索性親自駐在了西城,並下令用石條,將西門封堵起來,絕了城內將士奪門叛亂的心思。

  明軍這邊策反失敗,便只能按部就班的開始攻城作業,首先便是將南岸的四十門重炮運過來,炮擊西城,而步軍和民夫,則加緊趕製攻城器械。

  七月十八日,明軍炮擊瀘州十餘日,城牆被打的千瘡百孔,還造成了幾處垮塌,明軍的攻城器械也已經準備完畢,城上的西軍也感受到了明軍將要攻城。

  這日清晨,城頭上的西軍將士便開始忙碌的搬運磚塊和木板,乘著明軍大炮停歇,修補被炮彈砸毀、砸塌的城牆。

  除此之外,大量的箭矢、檑木、石塊、火油等物,也被運上城牆,兩仗寬的城牆上,一些老舊的火器一字排開,明初的一些碗口銃都被放上城頭,幾門老炮上面,愕然還有永樂三年的字眼,火器手們正在作最後的檢查,確保器械完好,以免使用時造成炸膛。

  與城牆上喧鬧嘈雜不同,城牆下布置著近百架的袍群,卻比較有序,這是西軍守城的主要依靠,孫可望安排了精銳士卒操控,士卒正將一枚枚砲石堆到砲車兩旁,準備應對明軍的進攻。

  城上的士卒正在忙碌之時,城外明軍大營開始響起了號鼓,明軍士卒們飽食一頓後,混身都散發著力氣,士氣鼎沸,紛紛走出營寨按著營號列成大陣。

  城上的西軍士卒聽了動靜,不禁直起身子,放眼望去,只見西城外的平原上,明軍士卒慢慢匯集,放眼看去都是人影,仿佛披上了一層紅色的地毯。

  士卒們槍如林,旗如雲,數萬人馬擺在曠野上,分成一個個小方正,卻鴉雀無聲,只有將領不時地給自己的屬下們打氣鼓勁,並說明攻城時要領和各部承擔的責任。

  孫可望就在西城,他看著城外的情景,知道明軍今日要攻打城池,忙命士卒準備迎擊。

  城外,明軍擺好陣型,何騰蛟夸上戰馬,領著眾將開始鼓勵士氣。

  「督師!」

  何騰蛟與眾將騎著馬匹,在一個個小方陣間遊走,所過之處,軍官將士紛紛舉起兵器大喊,聲浪鋪天蓋地,場面恢弘壯闊,令人熱血沸騰,何騰蛟很享受這種感覺,不斷舉起馬鞭回應士卒的呼喊,藉以激勵士氣。

  何騰蛟走的很慢,每個小方正前都走了一遍,後面李定國提醒一句後,他才加快速度,等他巡視完所有的方陣,東邊的太陽已經升了起來。

  七月間,天氣炎熱,特別四川又是有名的火爐,能否破城,關鍵就是早上的一兩個時辰,一旦過了中午,氣溫太高,士卒精神萎靡,便基本沒有可能破城。

  何騰蛟得了李定國提醒,回到中軍之後,並沒有廢話,立刻發令準備進攻。

  中軍號鼓響起,神策軍的馬進忠立刻拍馬衝出,奔走於眾軍之前,他不斷來回馳騁,手中馬鞭不斷揮舞,口中大聲呼嘯,「神策!」

  「無敵!」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