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明朝現在軍隊的情況,實際上是等於三大藩鎮,繼續發展下去,必然阻礙朝廷加強中央集權,而中國自古為一統一大國,要維持偌大的疆域,又必須有一個強力的中央政府存在,否則將是一片散沙,內鬥不休。

  王彥早就想對軍隊動手,包括他屬下的五忠軍,各個將領長期掌控同一支軍隊,這是當權者最為忌諱的事情,王彥也不例外。

  人心最為複雜,也最為無常,五忠軍各部能將他扶上攝政親王的寶座,那他屬下的將領,也可能被他們的屬下,推上來,取代他,然後又被屬下的屬下繼續取代,這是一個循環,也是唐末和五代十國那麼混亂的根源。

  這不是他做了皇帝就能解決,他得國不正,怎麼上去的,下面的人都看得著,難免會有人有樣學樣。

  他除了大殺功臣,就只能將軍隊給控制起來,而這又有一個大問題,功臣們會不會老實讓你殺,特別是眼下明朝軍隊本來就派系林立,是不是所有帝王都能有宋太祖的能力,而屬下將領會不會束手就擒,這都不一定。

  看歷史,其實有一定規律可尋,從中可以看到人心,讀到人心。

  秦、晉、隋,這些短命王朝,能結束亂世,源自於天下久戰,人心思定,而他們為何又迅速滅亡,可能是還有不少人心中不甘,不服氣,有野心,是一個反彈,還要折騰一下,等天下人徹底累了,才能真正安定一段時間。

  宋朝之前,天下被武人禍害那麼久,也正是那時,異族崛起,天下對於武人的厭惡已經到了極限,所以宋大祖限制武人才能成功,是有很強的民意基礎和社會因素存在,並不是真的一句話,就能讓所有武人交權。

  天下之勢,物極必反,隨著宋明兩代對武人的打壓,武將的地位已經降低到谷底,到了現在,天下大亂之際,武將的位置必然反彈。

  如果按照歷史規律,到了清末民國,武人的地位將達到頂點,也迎來了一場新的混亂。

  控制軍隊不能太遲,也不能太早,王彥考慮再三,如果不儘早控制,不說他手下五忠軍會發展成什麼樣子,魯王和金聲桓、鄭成功肯定都會成為大軍閥。

  這次明軍大規模調動,王彥將王得仁調到四川,將孫守法調到南陽,便是一個信號,這都是楚黨的地盤。

  明軍之前有個潛規則,江南和淮南這樣的新占區域除外,湖廣、兩廣等地是楚黨傳統的勢力範圍,擁唐派和浙系的軍隊,是不能進駐的,同樣楚黨的軍隊,也不能開進江西、福建和浙江。

  這次調動王彥讓擁唐派的軍隊進入楚黨的地盤,也就代表著下次楚黨的軍隊也能開進江西、福建。

  陳邦彥說完,堂內眾人就議論起來,但場上的文臣並沒有人出聲反對。

  「啪啪」兩聲雲板的清脆聲響起,唐王將眾人注意力吸引過來,「這條議案,孤王反對。眼下正是大戰之時,這個時候調換將領,容易造成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的局面,影響軍隊戰力,並不可取!」

  他說完,魯王也沉著臉沉聲說道:「孤也反對此議。神京未復,現在就改革軍隊,是不是太心急了。而且這條議案關係軍隊,孤認為不能光由我們決定,必須要參考將領們的意見。如果不問問各個將領,萬一他們不滿,發生譁變怎麼辦?」

  文官集團樂於限制軍隊,這就使得唐魯兩派的大臣,大多支持這條議案,魯王只能將軍隊拉進來,看看王彥怎麼和他屬下談。

  一旁王彥早有心理準備,知道此事阻力必然很大,也料到唐魯會反對,他聽了魯王的話,臉色不禁一沉,魯王不僅不贊成,言語中還有威脅之意,暗示他如果冒然改變,他可能唆使軍隊譁變。

  第947章 朝鮮求救

  楚王府里,王彥與陳邦彥在議事結束後,來到他的書房繼續商談。

  兩人坐定後,侍女進來給他們上了茶點和瓜果,退出去後,陳邦彥就說道:「我之前與蘇觀生、張肯堂等人私下都交流過,當時他們也都表示贊同提議,內閣也投票通過,可是沒想到議事堂票擬時,唐、魯許多官員卻臨時變卦了。」

  議事堂和內閣的關係,其實就同原來司禮監和內閣差不多。

  以前內閣有票擬權,因是用藍色筆寫的,遂又叫「批藍」,和司禮監掌握的「批紅」權,二者缺一不可,互相依存。

  因而就算批藍批的再利國利民,要是司禮監硬是不批紅也白搭,這便是皇帝制衡大臣的一個重要手段,所以閹豎才那麼猖狂。

  如果反過來,沒有內閣票擬同意,批紅也無從批起的話,那就能形成制衡,是個很不錯的制度。事實上,宋朝時就是如此,皇帝的什麼旨意,只要宰相不同意,那皇帝想做什麼也做不成。

  可是明朝有個例外,沒有宋朝刑不上大夫的規矩,宋代算是君臣共治,都要守一定的規矩,但明朝的皇帝卻超然於規矩之外,他可以毫不留情的廷杖意見不合的大臣,不服就打死你。

  這樣一來,內閣和司禮監的關係就不對等了,遇上個好太監和好皇帝還行,一旦遇上混帳一點的內閣就成了權閹和皇帝的玩物。

  其實有明一代,能幹的大臣,真是不少,但是明朝能幹的大臣,卻幾乎都沒有好的下場。

  現在的議事堂,其實就是取代了司禮監,內閣提出各種方案有建議權,但是能不能執行的權力,卻在議事堂。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