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壬辰倭亂之後,朝鮮感謝大明的再造之恩,親明之風更甚,因而在東虜崛起之時,也曾想到為大明出力,但國小民貧,實在使不上勁。

  薩爾滸一戰,明朝善使一百多斤大刀的抗倭援朝名將,四川總兵劉綎劉大刀都戰死了,朝鮮一萬三千多軍隊的結果便可想而知,大軍戰敗,都元帥姜弘力被俘,朝鮮震動。

  朝鮮全國也就兩萬多軍隊,一仗被幹掉一半,其武備薄弱,披紙為甲,便徹底暴露出來。

  朝鮮光海君懼怕老奴兵鋒,便私下寫信給老奴,表示願意修好,可老奴多陰險一人,立刻就給他公之於眾。

  消息傳入朝鮮,舉國沸騰,大明父母之邦,父母之邦有難,你非但不救,還和奴酋勾勾搭搭,這樣的人怎麼能做八道之主?這邊明朝還沒興師問罪,那邊朝鮮親明的大臣便直接將通好老奴的光海君推翻,並把他熏瞎雙目,流放刺配江華島,然後改由綾陽君李倧繼位,史稱「仁祖反正」。

  這一事件無疑顯示了朝鮮對明朝的親近,但是朝鮮畢竟實力有限,馬上又招來了清軍的進攻,東虜三萬鐵騎一路勢如破竹,朝鮮君臣只能避入江華島,史稱「丁卯胡亂」。

  此後不久,皇太極於瀋陽稱帝,西藩眾多蒙古史臣都跪,唯獨朝鮮史者昂首不跪,言「皇帝在北京」結果使團全部被殺,皇太極輕率十萬勁旅再征朝鮮,朝鮮國王再次避入江華島,史稱「丙子胡亂」。

  這一次,朝鮮便沒那麼幸運,江華島海面結冰,國王被擄,只得臣服於滿清,皇太極德勝而歸。

  清軍一走,朝鮮仁祖就給明朝寫信,請求天朝諒解,胡虜太猖狂,朝鮮實在也沒轍,都被占兩回了,朝鮮不得以歸降,但心還是在大明一邊。崇禎皇帝見信,也是傷感,回書表示能理解,並不責怪,還說是大明沒保護好你。

  得到回書的朝鮮,被感動的一塌糊塗「天朝在危難之中不忘三韓百姓」,三韓百姓卻沒有為父母之邦做什麼,君臣哭的稀里嘩啦。

  崇禎十七年,農曆甲申年,崇禎皇帝自縊的消息傳入朝鮮,朝鮮國王曰「天崩地解」,舉國戴孝百日,下教旨,第一是要編練人馬反清復明,第二是,使大明亡於中土,存於朝鮮。

  之前,抗清局勢惡劣,魯王那邊據說是聯絡過朝鮮,甚至是日本,而朝鮮也表示願意幫助大明,說是只要大明打到山東,朝鮮便立時出兵配合。

  只是後來抗清局勢好轉,明朝這邊就忘了這茬,王彥執政後也沒太放在心上,畢竟朝鮮的實力確實不敢恭維,用另一段歷史上的一個國家來形容,跟個義大利似的。

  錢秉鐙聽王彥問朝鮮,便連忙說道:「朝鮮王李倧去歲病亡,新主李淏即王位,希望朝廷能給李倧賜諡,並且冊封李淏。除此之外,朝鮮還希望能從大明購買一批糧食,以便朝鮮能夠渡過糧慌。」

  前面諡號和冊封,都沒有什麼問題,朝鮮的位置對於明朝而言,將來或許會有大用,但這個糧食,王彥卻要考慮考慮了。

  「朝鮮雖窮,但糧食一向還能勉強自足,這次怎麼會鬧糧荒呢?」

  「據使者說,是代善領兵進入朝鮮,征走了他們過冬的口糧。」

  這麼一說,王彥的眉頭立時皺了起來,「朝廷現在糧食也不太多,而起還要賑災,若是賣糧給朝鮮,清軍再去搶,豈不便宜了滿清?」

  「下官也是這個顧慮,但朝鮮畢竟曾為大明第一藩,現在既然想重歸大明藩屏,朝廷也不好拒絕。」錢秉鐙為難道。

  王彥正了正身子,沉吟片刻,「朝鮮使者在何處?若是近的話,召來見孤。」

  「因為朝鮮畢竟現在是清的藩屬,一旦為清朝密探發現,恐怕又要遭殃,所以下官把他們藏在了理藩院,殿下要見,下官立刻召來。」

  錢秉鐙說完,向外堂看了一眼,理藩院的一名官員,立時起身行了一禮,匆匆退了出去。

  不多時,那官員便帶著一穿朝鮮官服的官員來到堂外,他還未邁過門檻,自己就嚎哭起來,跪在堂外,「皇明朝鮮國兵曹判書林慶業,拜見天朝楚親王殿下。」

  第835章 大明東屏

  現在明朝局勢好轉,王彥不太理解還身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朝鮮使臣的心情,見此動靜,不禁微微一愣,「這是唱哪一出,也不至於吧。」

  朝鮮投降東虜那會兒,王彥連秀才都沒考上,自然對於朝鮮的事情不太了解,使者雖自報了家門,但他對朝鮮官員,甚至朝鮮王都不太清楚,更不要說眼前這人了。

  顧元鏡老官僚,加上又是禮部尚書,昨天得知朝鮮使者到後,他便做了一番功課。

  這時,他見王彥臉上有些茫然,立時起身走上前,附耳低語道:「殿下,此人字英伯,號孤松,是朝鮮西班中親明反清的代表,在朝鮮丙子胡亂中抗擊過東虜,有些名氣,之後又數次為我朝提供情報,據說被清廷鎖拿,要去問斬,後來不知道怎麼讓他逃脫了,是忠義可用之人。」

  王彥本是等朝鮮使節來拜見,聽了顧元鏡的話,現在卻不得不站起身來,從內堂走向外堂,陳邦彥等人也跟了出來。

  林慶業伏地痛哭,真的跟見了親人一樣,王彥見此心中也是微動,左手將右手衣袖端了一下,彎腰一手扶起他的臂膀,將他託了起來,「林判書,朝鮮之心,大明已知,起來說話吧。」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