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在南宋時,瓜州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失了瓜州渡,就基本表示北兵要過江了。

  瓜州渡在揚州之南,洪承疇在此設立了炮台,同南面的鎮江炮台配合,以此來保障大運河的通常,但此時瓜州渡的炮台和鎮江炮台,已經隨著洪承疇將鎮江兵力撤往南京,也跟著向南京方向運動,大炮被運到了南京對面的瓜步山,控制南京附近的江面。

  除此之外,在秦淮河口,定淮門的沙洲上,洪承疇也建造了一處炮台。

  這河口炮台在西,瓜步山炮台在東,正好阻止了明軍水師,殺入秦淮河,以及威脅南京北段瀕臨長江的城牆。

  現在清軍憑藉兩座炮台控制南京城外的北段江面,多鐸從江北不斷把清兵送入南京,那明軍這一戰就基本沒得打了。

  此時,這兩座炮台,就成了明軍必攻之地,清軍必保之所。

  如果明軍打下兩座炮台,水師便可控制江面,將南京與外界的聯繫,徹底斬斷,而清軍保下兩座炮台,就可以從江北,得到源源不斷的支援,遲早把王彥拖垮在南京城下。

  有鑑於此,洪承疇派出正白旗甲喇額真孫有光鎮守河口炮台,瓜步山炮台,則派遣參將祖澤遠鎮守。

  這兩人都不是一般的將領,祖澤遠乃是祖大壽的從子,多有戰績,用的放心,而孫有光則是大漢奸孫得功的後人。

  當初孫得功叛變,致使王化貞全軍瓦解,劉渠戰死,遼事崩壞,而有這筆帳在,他的後人,便別想著重歸明朝,若是落入明軍之手,肯定少不了清算。

  洪承疇用他們,也並非說這兩人能力有多強,關鍵是他們的身世足夠可靠,在眼下人心動盪之時,一般的綠營將領,洪承疇難以安心,唯有這些沒退路的人,才能被委以重任。

  在王彥兵臨南京之後,洪承疇就預料到明軍必然要先奪炮台,所以派人再三叮囑兩人,在炮台上多準備器械,堅固營壘,務必堅守。

  這二人得了吩咐,知道事情重大,不敢怠慢,遂即按著吩咐來辦,在炮台上廣置土袋,壘起土牆,把炮台打造成了一座堡壘,上面準備了充足的弓箭和火藥,企圖頑抗。

  明軍水師,進抵南京城外後,曾經嘗試著攻擊炮台,但是清軍的火炮卻前所未有的犀利,甚至還超過了不少明軍自鑄的火炮,明軍火炮轟擊在炮台上,不過削他一堆磚,濺起一團土,而清兵的炮彈若是擊中水師戰船,那就是木屑飛濺。

  水師試探了幾次,損失近百人,便撤了下來。

  劉順與甘輝立功心切,自請攻打炮台,議事結束後,便各自返回營中安排人馬。

  王彥也準備人馬,攻打南京外郭。

  外郭城對明軍來說,基本沒有什麼難度,因為外郭城實在太大,即便南京有五萬多人,依然無法防守,一百八十餘里的外郭城,洪承疇只留下少數兵馬看守江東橋,安德門等處,作為監視和牽制,並沒有守衛外郭的心思。

  明軍營中,一時間運動起來,各鎮人馬枕戈待旦。

  另一頭,南京城中的洪承疇亦動作頻繁,意圖消除南京城中的隱患。

  隨著明軍兵臨城下,城中已經施行戒嚴,防守明顯加強,城中四處都有清軍巡邏盤查,以防止明軍細作與王彥裡應外合。

  這樣的舉動,也確實收到了成效,清軍已經在城中抓捕了不下千人,除了一些有復明傾向的士紳外,許多以前在明朝做過官的人,或是明朝的勛貴,也被清兵抓捕,統統幽閉在南城的貢院和府學內,以防作亂。

  除了這些有嫌疑的人外,粘杆處也在城中破獲了一個天地會的據點,捕殺數十名天地會高手,而從粘杆處破獲的情報來看,這個據點在南京以存在三四年時間,主要的任務就是負責策反降清的漢官,以及綠營將領。

  天地會的據點在城中活動多年,而且就在洪承疇的眼皮底下,這讓他極為震驚,如坐針毯。

  江寧城,原來明朝錦衣衛北鎮撫司的大牢,現在清廷粘杆處關押要犯之所。

  這種地方,陰暗又潮濕,惡臭撲鼻,除了等死的囚犯,看守大牢的士卒都不願意多待,更加不要說上面的大官了。

  此時晦暗的通道內,洪承疇卻放著城防不管,同博洛領著幾名官員來到了大牢內。

  他不能不來,不來,他心中難安。

  洪承疇自身就是叛投清廷的人,他心理上自然也擔心、害怕有人要背叛他。

  南京城堅,王彥就是死命攻打,一時半會也打不下來,而相比於外敵,這個老狐狸知道內部的隱患,要比外面的王彥更加可怕。

  武昌、漳州,這樣的堅城,都是因為內部叛亂,才被明軍攻下,所以洪承疇十分注重江寧內部的團結,務必要將有復明傾向的人,都揪出來,消除隱患。

  這時洪承疇與博洛領著幾名官員在晦暗潮濕的地牢中走著,不時可以聽到清脆的皮鞭聲,一鞭一鞭的傳來,顯得格外的陰森恐怖。

  博洛先進,一身黑色官袍,戴著碗帽的洪承疇,不怒而威,他也低頭彎腰跨進一間刑房,裡面的獄卒、看守立刻上前,跪地行禮,「小的們見過王爺、總督,以及幾位大人。」

  洪承疇四下張望,沒有說話,旁邊博洛低頭仔細看了看自己的衣服,用手拂了拂上面的灰塵,似乎很嫌棄這個地方,半晌後抬頭說道:「招供沒?」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