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眾將一陣鬨笑,被博洛的話語驅散了王彥兵馬壓來的陰霾。

  六萬清軍,改變了預設戰場,開始在大勝關外,編織口袋。

  六月底,王彥的大軍延著長江北岸快速推進,橫衝馬軍在前,哨騎四處出動,為大軍張目。

  從天空俯看,只見那長江北岸,密密麻麻都是披甲執兵的士兵,運送糧草的船隻遍布江面,極為壯觀。

  大軍出了安慶府,剛進入池州府,便有重大消息傳來。

  金邊王旗大纛下,王彥昂然坐於馬背之上,正聽著軍使船來的最新情報。

  被他派到金聲桓軍中,進行聯絡的吳晉錫發回消息,皇帝已經攻破蕪湖,眼下正準備直取南京。

  王彥忙讓侍衛拿來地圖,在他面前展開,仔細一看,便微微皺眉,相比於左右兩翼,中軍的進展數度實在太快了。

  「傳令吳晉錫,讓他勸勸皇帝,左翼還沒打下合肥,又翼還在寧國府,讓皇帝不要太過前突,以免孤軍深入。」

  第706章 大勝關

  大勝關位於南京之西,北宋時在此設置巡檢塞,後置烽火台。元時設水驛,名大城港。

  一三六零年,朱元璋在此設伏,擊敗了陳友諒數十萬軍隊的進攻,於是改名大勝港並在此設關,即大勝關。

  大勝關地勢十分險要,自古以來為南京的江防要塞,明軍打下大勝關,便打開了通往南京的道路。

  博洛考慮將戰場設在此處,一是因為,這是明軍必攻之關,二是也圖個吉利,希望能像當年的朱元璋在此擊敗陳友諒一樣,大敗東下的明軍。

  不過也不知道他怎麼會這麼想,明太祖要庇佑也庇佑不到他的頭上啊。

  明隆武四年七月十日,清順治五年,從貴池敗退到蕪湖的清將金礪,在支撐大半個月後,退到了大勝關。

  與此同時,洪承疇冒險發五千人,西援入關,協助金礪防守。

  另一邊的明軍,在中軍站領蕪湖後,金聲桓、王得仁等部已經進入了狂熱之態。

  南京已經是他們眼中的唯一目標,誰也無法阻擋,中路軍進取南京。

  在金礪撤退到大勝關後,皇帝的大纛旗也來到了關下。

  這一日天氣陰涼,涼風陣陣,正是攻伐的好時機。

  大勝關上的守軍嚴陣以待,關前平原上,布置了十幾個方陣,近百門各種門類的火炮,擺在最前,擁著樓車、飛橋、雲梯的近前攻城部隊擺在其後,再就是負責近前壓制關城火力的大群弓手、銃手集群。

  在正規的明軍之後,還有數以萬計,受到皇帝鼓舞,自發趕來助戰的江南士紳和百姓。

  此時大風漸起,吹動兩軍軍旗隨風而舞,城上城下的士卒,相互注視著,殺氣蔓延,一片肅殺。

  明軍陣前,皇帝在高大的望樓車上,各級統兵將領跨馬來回奔馳,報告著各部準備就緒的情況。

  皇帝看了金聲桓一眼,說道:「愛卿,都交給你了,朕不插手,就只站在這兒給將士們打氣。」

  金聲桓聞命向皇帝行了一禮,他知道這是他人生最為輝煌的時刻,知道這一戰關係到他通向封王的道路和人生的巔峰。

  金聲桓拼命吸入幾口氣,然後又重重呼出,將帥需要冷靜,他強著把心中的波瀾壓了下來,最後終於「嗆」的一聲拔出佩刀,暴喝的指向大勝關,「進攻!」

  隆隆的戰鼓聲響徹大地,漫天的號角聲沖天而起,伴隨著旌旗舞動,城下還剩下的四萬大軍齊齊吶喊,數以萬計的百姓也廝聲而呼,聲浪如波濤拍岸。

  擺在最前的火炮開始怒吼,炮身猛退之下,硝煙騰起,一枚枚鐵彈噴射而出,猛然砸向城頭。

  進前的士卒,開始推動雲梯,呂公車等龐然大物緩緩前進,士卒們整齊的號子聲叫個不停。

  這些聲音與士卒的喊殺,火炮的轟鳴,為整個宏大的戰場,配上了盛大的音效。

  金礪站在一個牆朵後面,有些緊張的注視著如潮水般湧來的明軍。

  他三萬人與中路明軍纏鬥了三個多月,幾次損失後,已經只剩下一萬人,幸好洪承疇咬牙給他補了五千,他才有些底氣。

  他與中路明軍都是疲軍,但嚴格上講,他要更疲,因為他一直敗退,而中路明軍雖然久戰疲乏,但是卻一直再打勝仗,士氣旺盛,所以金礪有著很大的壓力。

  他是博洛計劃中,最重要的一環,如果他頂部住,讓明軍突到江寧城下,那不僅博洛的計劃全完,江寧還有可能因為兵力空虛,被明軍攻下。

  這時關牆下,喊殺聲愈近,如驚雷一般在每名守軍士卒的耳邊炸響,高聳的呂公車如一頭頭怪獸向大勝關靠上來。

  這種攻城利器,一旦搭上關牆,對於城牆的威脅將是致命的存在。

  這時眼看著呂公車、雲梯等大型器械被運抵關下,關上的老兵油子也不禁膽戰心驚起來。

  清軍原本的預設戰場是在蕪湖,但為了拉開中路明軍與左右兩翼,以及王彥的距離,博洛臨時將預設戰場改到了大勝關。

  這雖然使得中路明軍向東深入,但也因為匆忙改變計劃,大勝關的防守工事,並沒有準備齊全。

  壕溝、羊馬牆都沒有準備,在城下的鹿角拒馬等障礙物被明軍掃平後,城上的守軍就只能依靠關牆。

  關上的清兵躲避著炮火,他門趁著間隙往關下看,只見秘密麻麻的人群湧來,如同江潮一般。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