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馬光輝心中暗想,多鐸之所這麼不把他當人,確實也是因為他雖然做到總督,但手下綠營都是從各地調來,不是他的直屬人馬,他兵少,所以多鐸想捏就捏,不怕他有脾氣。

  李猶龍看了看他又接著小聲說道:「軍門,聽說肅王那邊已經廢除了剃髮令,並新編了六萬漢八旗,漢人地位大大提高了。」

  這人心中都有一桿秤,就算是漢奸也是如此,自然也希望自身的地位越來越高,多爾袞急著以漢制漢,也就是因為漢人內心開使不穩了,清廷中樞對於地方的掌控開始減弱。

  馬光輝聽了,微微思考起來。

  就在這時,遠處兩山合抱之處,忽然冒出一面戰旗,裹著臃腫戰襖的義軍士卒跨在幾十匹劣馬上奔馳而來,蹄聲漸急,泥水飛濺。這隊人馬並不多,只有十多人,陣形松松垮垮,但細看,所有的騎士都不時警惕地張望四周。

  他們看看兩邊山勢,並未過多停留,便繼續向前疾馳探路。

  等這隊騎兵走後,馬光輝從大石後面露出頭來,沉聲說道:「探路的哨騎已經過去,亂匪的主力定然隨後就到。傳本帥之令,全軍做好準備!」

  身後的部將齊聲應下,轉眼間便鑽回各個設伏的山頭。

  約莫半個時辰過去,果然一陣嘈雜的聲音傳來,兩山之間湧進無數人馬,步騎混雜在一起,陣形更是鬆散不堪。丁維昌只帶一千人,不到兩月隊伍擴大了十倍,軍隊的素質可想而知。

  大軍之中,一長須高大之老將,極為威猛,按刀跨騎,停在道路旁,督促這士卒快行,他一雙眼睛不時打量四周,他知道屬下多是烏合之眾,所以他必須要格外謹慎。

  此時前頭的已經快要通過大蒼嶺,後面的隊伍還在魚貫而入,不過一切正常,不見絲毫異動,他心中不禁有些慶幸,選擇了這條兩府之間的小道行軍,避開了府城的清軍主力。

  可惜他不知道,他在打量四周時,山腰的大石後面,也有人在打量他。

  馬光輝看這浩浩蕩蕩,拿著各種兵器,穿著各色衣甲,趕著驢車騾馬的亂匪進入了包圍圈,馬光輝面色一冷,立刻拔刀大喝一聲,「殺!」

  兩邊山腰上,頓時「轟隆」一聲號炮,兩邊埋伏的清兵,瞬時站起身來,萬箭齊發!

  第683章 謝遷困局

  從去歲年底,謝遷利用清軍缺糧的契機,自號高苑候,討夷大將軍,一口氣打下了鹽城、興化、泰州、建湖等地,奪取了大批糧食和器械,實力暴漲。

  不過這種情況,在洪承疇打通漕運後,事態便開始改變。

  江南源源不斷的軍糧運入兩淮,多鐸有兵有糧後,便利用騎兵優勢,逐漸將謝遷的活動範圍控制在了揚州東部和淮安府南部地區,義軍逐漸失去了迂迴機動的空間,被迫從原來的流動作戰,轉為逐城爭奪的硬戰。

  清軍的糧食解決,謝遷的糧食卻出了問題,被他裹挾的百姓,也被他精簡到二十萬,可是糧食依然緊缺。

  謝遷本來就是靠著劫掠維持人馬,地方上都被他破壞,現在雖然還占著幾個縣城,有些存糧,但可以想想,如不下力氣恢復,這些地方春種夏收肯定完了,過不了多久,必然發生饑荒,他若是不能突破多鐸的封鎖,就只能是死路一條。

  從去歲十二月開始,清兵在糧草充足的情況下,開始組織河南、山東、江南三省會剿,兩淮的數支流民武裝,先後被清兵撲滅。

  洪承疇建議多鐸先易後難,防止流民向其它地區流竄,裹挾更多的百姓,越滾越大,在將謝遷限制在固定區域後,便先調集大批糧食,將流民安置下來,避免四處起火的局面。

  洪承疇有多年的剿匪經驗,有他出謀劃策,兩淮的數十萬流民先後被遣返安置,暫時解決了兩淮的危機。

  在解決了幾股流民武裝後,多鐸的大軍便向謝遷壓來,謝遷的日子便難過起來,他先後派遣幾支人馬,跳到外圍發展,但無一例外,都逐一被清兵剿滅。

  此時留給謝遷的路已經不多,第一是突破淮河,殺回山東,第二是越過大運河,向西靠攏金聲桓或者衡陽藩,第三是投靠魯王,改變作戰方式,就在這古邗國之地紮根下來。

  前兩條都因為多鐸手中的三萬騎兵,而使得謝遷不敢離開丘陵地帶,最後只得選擇第三條,投靠魯王,死守經營現在的地盤。

  今歲二月,為了加強和魯王的聯繫,謝遷將人馬分成三部,命大將丁可澤率領五萬人馬守住泰縣、興化防備多鐸從揚州東進,命白蓮會首裴守政等人領五萬人守衛淮安府境內的鹽城、建湖阻止清兵南下,並準備屯田、曬鹽恢復生產,他自己則率領十萬人馬屯兵如皋,兵指南通,將地盤與魯王相連。

  如皋東靠鹽河,位置正好在揚州府伸入大海的半島上,雖是死地,但海上是魯王的地盤,萬一戰敗,他可以選擇退入大海。

  西面的金聲桓和衡陽藩都離他太遠,只有魯王有可能給他幫助,所以他只能投靠魯王,而為了與明朝舊官紳合流,他有意與內部的白蓮教分清界限,將裴守政和聖女支往了淮安一帶,以換取魯王政權的接納。

  其實他不這麼做,魯王也會興高采烈的接納他,魯王地少人寡,實力一直發展不起來,現在能得到這麼一支人馬,在江北得到幾縣之地,簡直睡覺都要笑醒。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