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船隊首先到了升龍,向黎朝的實際掌控者鄭梉宣示旨意,要求安南配合明朝打擊荷夷,斷絕與荷夷的貿易,並在旗幟要加上「大明國屬」四個大字。

  升龍靠近大明,所以鄭梉對於明朝的情況多少有些了解,大明雖然沒有亡國,但是情況也好不到哪兒去,都城都被建夷奪取,至今沒有奪回,可謂自顧不暇,他認為明朝沒有精力南顧,所以鄭梉並不願意得罪荷夷,他接受將「大明國屬」四個大字加到安南軍的旌旗上,但對打擊荷夷卻表現十分冷淡。

  第一份旨意,就沒達到效果,這讓自以為能一呼百應的錢秉鐙感到十分挫敗。

  作為禮部主客司官員,主官藩屬往來,雖說這些年朝貢減少,但他沒想到大明的地位,下降的如此之快。

  此時錢秉鐙心裡不禁佩服起王彥來,如果不是調入理藩院出使南洋,他不會知道明朝的影響已經如此淡薄。

  他迫切想要在南洋重振大明的威望和影響,可對於接下來要怎麼做,他卻兩眼全黑,好在這時有在升龍的大明商人建議可以去升龍的南面,到順化找廣南阮氏去談。

  船隊隨即起航,往南進發,意圖恢復大明的影響。

  第676章 占城

  明朝船隊駛入南海,這對於南洋諸國是個不小的震撼,原本諸邦也都聽說過中國的富庶強大,仰慕中國,但是畢竟只是心理上的想法,他們看不見,也很難感知,但這船隊一來便不一樣,這是實實在在能夠看見的東西,帶來的感知絕對不一樣。

  在成祖時明朝國力強大,明朝還時常插手南洋事務,但隨後國力衰弱,便逐漸退出了南洋。

  之後大明雖然是南洋諸邦的宗主國,但事實上南洋諸邦無論是打仗也好,相互談和也好,從來都不帶大明玩。

  什麼原因呢?

  因為求不著!大明遠在萬里之外,就算跟大明商量了,也解決不了他們的問題,既然解決不了他們的問題,那還跟大明商量什麼勁兒呢?

  久而久之,南洋諸多邦國在做任何決定時,腦子裡根本就不會想到大明,也不關心做出的決定是否損害了大明。

  反到是荷夷的武裝商船,沒事兒就在這些邦國家門口轉悠,讓這些邦國在做事時,不得不考慮,這在家門口遊蕩的哥們兒是什麼想法,要不要和他商量。

  如此以來,情況必然是荷夷對諸國的影響更大,而大明日漸衰落。

  可是此時明朝的船隊一進入南洋,而且規模要比荷夷龐大,便給諸邦心理上帶來影響,遠在萬里的中國天朝,一下就具體起來,不在遙遠,能夠觸碰。

  這明朝船隊一來,當地邦國在處理大明商人貿易時,難免就要想想大明的想法,這就使得大明海商的生意好做起來,這也是廣南海商,極力唆使朝廷影響南洋的原因所在。

  不過,明朝船隊在南洋,畢竟不像荷夷轉的那麼勤快,也不像荷夷在巴達維亞、馬六甲占據要道,船隻來往頻繁,大明想要恢復影響,並非一朝一夕之事。

  船隊沿著海岸行進,按著商人提供的信息,聯繫到了割據南方的安南權臣阮福瀕,而阮氏因為要對抗黎朝掌權的鄭氏,決定全力支持明朝,以此來換取明朝支持阮氏推翻鄭氏。

  錢秉鐙對於鄭氏掌握黎朝之權,而對中國怠慢十分不滿,便答應下來支持阮氏控制安南。

  船隊在順化待了幾日,阮氏為船隊提供了補給後,再次起航,來到占城。

  占城為秦漢時期的象林縣,但此時已經完全不見秦漢的影子,文字不通,信仰不同,為化外之邦。

  占城原本已經淪為安南附屬,但隨著黎朝內部,阮鄭之爭,再次獨立出來。

  占城地雖小,但歷史上也曾做過南洋小霸王,曾經攻占過安南都城升龍,占領過真臘,四面樹敵。

  在數百年的時間裡,他面臨北面信奉儒法的安南和西面信奉小乘佛教的真臘,兩面威脅,占城為了對抗兩強,保持自身獨立性,便有意阻止兩國的文化宗教影響,國內小乘佛教,婆羅門都逐漸被打壓下去,轉而聯接馬來半島的綠教。

  對占城而言,安南、真臘都是他的威脅,所以占城必須保持與兩國不一樣的宗教文化,才能保證在被兩國攻擊時,將國內凝聚為一條心,使民間也激烈反抗,達到抵禦吞併的目的。

  占城在疏遠兩國的同時,也在尋找新的盟友,可惜並非大明,而是馬來半島,以及南面群島上的眾多蘇丹。

  為了和這些蘇丹搞好關係,占城人拋棄了小乘佛教,以及婆羅門,開始迅速綠化。

  通過多年的努力,占城做到了這一點,在宗教文化上,迥異於安南,自然更加不與大明相同。

  錢秉鐙出使占城,情況比在升龍面對鄭氏時,還要失敗。

  鄭氏怎麼來說,還是同意在旗幟上加上「大明國屬」四個大字,占城整個國策是屏蔽兩大鄰國的影響,而安南與大明同文同教,占城並不想與大明太過靠近,所以進貢可以,其他一概不行。

  錢秉鐙得到答覆,心中十分惱怒,他這齣來走了一遭,對於原來的進貢,已經有了新的看法,這光進貢騙賞賜,本國對於大明卻並沒向心力,不聽宗主國號令,跟白眼狼一樣,那要他進貢有什麼用?

  錢秉鐙在獲得阮氏支持後,信心大增,但在占城再次碰壁。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