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總督,這海寇如此猖獗,東南之地,人心思舊者不再少數,若海寇常出入長江,總督經營江南,為朝廷提供的錢糧賦稅都會受到影響,必須設法剿滅。」

  洪承疇點了點,這海上的復明勢力,一直是他的心頭之患,只是水師是清兵的弱點,確實無力剿滅海寇,但洪承疇卻是個善於發現機會的人,「海寇屯兵崇明,舟山必然空虛,本督以傳令浙江巡撫張學聖,讓他尋找時機攻打舟山,使海寇失去根基,本督再大力整頓江防,訓練水師,不出五載必然蕩平海寇。」

  「謀取舟山,這是釜底抽薪,上屋抽梯之計。」郎廷佐聽了,不禁有些佩服起洪承疇了,「總督這個破局之策,當真是好!」

  洪承疇卻沒他那麼樂觀,「此計成不成,還得看浙江水師有沒有能力攻取舟山。」

  洪承疇為了保持清軍對長江和江南的控制,可謂數招並出,一是抓緊造炮,修建炮台,訓練水師,增強清軍實力,二是獻計議和,為清軍爭取時間,三是暗中籌劃偷襲舟山,削弱明軍實力,真是用心良苦。

  幾人正說著,這時一員清將,卻急急忙忙的跑上城來,他站上城頭一陣觀望,瞧見洪承疇立刻跑到身前,跪下稟報導:「大人,金固山急報,洞庭水師東下了。」

  第607章 戰長江,滿清水師

  清廷在長江以南的水師,勉強能夠拿的上檯面的,大概分為三部,無一例外的都是滿人統領,漢軍旗的人副之。

  這三部分,若是按著強弱來分,浙江台州的海防水師最強,畢竟人家是在海里搏命,不是池塘的小蝦可比,而且對面就是浙東復明勢力的扛把子舟山魯監國,沒兩把刷子,早就被舟山明軍打掉了。

  次之就是滿清太湖水師,這支人馬原來是與吳日生、陳子龍在太湖上爭雄,是攻破太湖水寨的主力,所以有一定戰力。

  其統領為滿洲鑲黃旗梅勒額真薩哈爾察氏·喀喀木,副統領為梁化鳳,有大船兩百艘小船三百,戰兵一萬多人。

  最後的就是設於鎮江的江防水師,這支人馬原本是劉良佐、劉澤清得部明軍水軍收編過來,人數最多,實力最強,但是自從這支人馬擊敗鄭鴻逵後,便沒打過仗,人馬不停被當作陸師抽調,最後便只剩下了一副空架子,連五千人的定額,也被吃得只剩兩千多老弱病殘。

  這支人馬的統領,依然是滿洲鑲黃旗的甲喇章京真瓜爾佳氏·巴山,副統領是漢旗人管效忠。

  八月間,魯監國進入長江,在金山寺遙祭孝陵後,江南大震,這等於是復明勢力在宣告,遲早會回來,而且有能力回來,極大的振奮了江南復明志士的人心。

  清廷一方對此,極為警惕,洪承疇已經察覺到了江南一帶洶湧的暗流。

  為了防備海寇再次鼓譟人心,同時也要保證漕運不被切斷,江南的兩大水師,太湖水師和江防水師都被放在了鎮江。

  自從大運河開通後,北方,尤其是京師的糧食多是要依靠南方地區的產糧,利用大運河運送北上,一旦大運河被截斷,北方只怕會陷入糧慌。

  雖說北方經過十多年的戰亂,人口減少近半,清廷也在著力恢復北方生產,但是這些年來北方天災頻發,加上八旗跑馬圈地,北方依然十分紛亂。

  近期山東一帶便因為天災,清廷沒有賑濟,又鬧起了榆園軍,可見北方還是需要江南輸血。

  洪承疇在江南備戰,也需要清廷把兵器、鎧甲、綠營、八旗調過江來。

  洪承疇抓緊備戰,明軍封鎖長江的計劃,也在緊鑼密鼓的實行,幾乎是洞庭水師順江東下之時,長江口的浙系明軍,借著風勢,再次楊帆出發。

  烽火台是古代傳遞軍情的重要手段,原來主要是為了防備北方遊牧,長城一線發生敵情,則白天施煙,夜間點火,台台相連,在極短的時間內,就能把消息從邊疆傳入帝國京師。

  之前是江西和湖廣的明軍,在前線修建烽火台,防備清兵突然入寇,現在是洪承疇在沿江設烽火台,他或許只是想早一點知道明軍水師的動向,但從這一點小變化,也可以看出來,明清雙方的態勢已經慢慢逆轉。

  在一眾清官站在江寧城頭,看見點點一線的烽火時,鎮江城外的江面上,已經炮火連天。

  魯監國的水師戰船,擁有大船五百艘,小船百近百,兵員兩萬。

  清廷在鎮江城中駐兵六千,城外水寨,有大小戰船六百多艘,兵員萬二。

  黑夜中,雙方不敢組織大規模的大戰,清軍水軍窩在水寨中不敢出來,魯監國一方派出僅有的兩艘用於海戰的一號福船,每船載二十八門重炮,炮擊鎮江城。

  明軍大小戰船,並非每艘都按著水師的規制來裝備火炮,事實是明軍除了一小部分船隻裝備了大炮之外,大部分都是兵船。

  清軍一方也是如此,畢竟全部按照規矩來,清軍也沒有那麼多火炮。

  這兩艘一號福船,就是魯監國的鎮軍之寶,船弦對著鎮江城,紅衣大炮怒吼,打的鎮江城頭心驚膽顫。

  炮擊持續了半個時辰後,明軍乘著夜色突進到上游的瓜州渡,停泊下來。

  鎮江水營,清江防水師與太湖水師合營,有旗兵一千二百人,剩下一萬一千多綠營兵。

  洪承疇給兩大水師的任務,便是擋住海寇接近金陵,但昨夜海寇卻已經突過鎮江,到了上游的瓜州渡。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