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時王彥下令加快挖壕的進度,十多萬人馬不分晝夜,將壕溝從山腳挖上了山腰,又直通山寨之下。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戰事立刻激烈起來。山上的李國英,對此自然不能不理,明軍挖的「之」形壕,基本可以避開清軍的滾石檑木,那他五千人馬,還打個毛。

  一時間明軍挖壕,清兵便時不時的衝出山寨破壞,雙方在山坡上血腥廝殺,而清軍的這種干擾,顯然沒能奏效。

  清軍起初是白天突襲,但天氣太熱,在山坡上爬上爬下還不算,還要與挖壕的明軍對射廝殺,一些北兵即便是赤膊上陣,也受不了。

  最後只能晚上出擊,雙方之間互有勝負,常常有襲擊的清兵被明軍殺個乾淨,也有清兵沖入壕溝,把挖壕的民夫殺絕。

  五忠軍之中,除了順軍系與關寧軍有著仇怨之外,其他人,包括王彥對於關寧的情感比較複雜,雖然惱怒其認賊作父的行為,但也並沒有到仇恨的地步,廝殺只是戰場上的各為其主。

  可隨著廝殺越發激烈,雙方同袍越死越多,一來二往之下,雙方都已經殺紅了眼,戰場上逐漸出現虐殺、仇殺之態。

  這事從李國英在一次突襲下生擒了幾名挖壕的明軍和民夫開始。李國英恐懼明軍挖壕的進度,因而在第二天,在山寨前當著明軍的面,虐殺了幾人,挖眼、剁手無所不用,希望能嚇住明軍,減緩挖壕的速度。

  當晚明軍設下埋伏,生擒了數十名清兵,忠貞揚彥昌,沒有稟報王彥,便直接下令在山腳給烹了。

  這樣一來,雙方逐漸結下了切齒的丑恨,成了不死不休的局面,而隨著壕溝推進,也終於挖到了山塞之下,了解恩怨的時刻也就到來。

  在孫可望出走之後,王彥對於知情不報的李定國、劉文秀進行了責罰,各打二十軍棍,但卻也立刻將西軍殘部,以及張、黃兩部人馬進行整編,納入五忠軍的序列,以安定人心。

  劉文秀編入督標,李定國則納入忠義,總之將原來的結構打亂。

  此時山腳下,旌旗招展,近十萬明軍扎穩了陣腳,弓兵、火銃兵、槍兵、刀盾,以及騎兵依次排列。

  當然攻一個山頭,用不了這麼多兵馬,大多數方陣都是來壯壯陣勢,為攻山部隊打氣。

  這時中軍之中,戰鼓擂起,伴隨著動人心魄的鼓聲,明軍的吶喊聲一浪高過一浪,接著再齊唱凱歌。

  這也是五忠軍的一個習慣,開戰之前,先吼一陣,唱一段,幾十萬人扯著嗓子的吶喊,不僅嚇破敵膽,還能鼓舞士卒士氣,等士卒唱完戰歌,基本都被氣憤所感染,不用將官鼓舞動員,一個個便雙目充血,熱血沸騰。

  古代戰場,士氣這個東西很重要,岳武穆曾說過,上了戰場,手能握住槍,嘴裡能有唾沫,便是好兵了,眼下的明軍無疑都能做到這一點。

  在明軍此起彼伏的吶喊中,相比之下,無論城上的守軍,還是山寨上的清兵,卻都冷清許多。

  對於山寨的清兵而言,當明軍從山腳挖壕的那一刻起,他們的命運就已經註定,而他們所剩的時間,則取決於那條壕的進度。

  現在壕到了寨子前,那了解的時間也就到了。這些天的廝殺,他們與明軍已經成了你死我活之態,雙方都紅了眼。

  他們看著山下的明軍,只能一臉沉重的搭上羽箭,或者握緊武器,來尋找一絲安穩感。

  這時部將請李國英上前去動員,也說些鼓舞士氣的話語,但李國英卻搖了搖頭,打到現在已經結下死仇,特別雙方相互虐殺,他不用多說,清兵也會拼命,而且十多萬人在山下吶喊,他就是在士卒耳朵邊說話,也不一定能聽清,最主要的是他們人少,根本吼不過山下明軍,一開口反而丟人現眼,徒傷士氣。

  此時山下戰鼓一變,一隊隊明軍將士,從山腳進入深壕,壕溝猶如一條大蟒盤在山上,尾在山腳,頭在山頂,而進入深壕的明軍,片刻之後,就能如大蟒口中的信子一樣,從蛇嘴噴出,直接殺向山頂的清寨。

  第544章 激戰

  五忠軍的編制,每個營基本按著原來神機營的編制來,除了沒馬之外,每個營滿員為五千人。

  李定國被納入忠義軍之中,現充任振武營指揮使,張先軫任同知,一起指揮五千人馬攻山。

  原先指揮西軍攻山,那是炮灰試探,這一次卻全然不同,是明軍進行了小半個月的挖壕作業,進行了充分準備的一擊必殺。

  這時明軍進入深壕,盤旋著行進,壕上鋪著木板,清軍的山石砸下來,大多從壕上越過,即便碰巧砸在壕上,將木板砸折,石頭也沒掉下來。

  清軍丟了幾塊,自己也覺得沒意思,便停了下來。

  城池上,吳三桂看了看,估計李國英是凶多吉少,雖然他早就料到,而且李國英也不是他的人,但多少有些兔死狐悲之感。

  畢竟山寨一丟,明軍就可以專心攻城,而可怕的是明軍掘城,卻是已經把城南掘塌了一塊。

  這時明軍盤旋上山,終於到了出口,而清軍顯然也做好了準備。

  山下戰鼓擂個不停,王彥拿著千里鏡向山頂觀看,一百名明軍頂著盾牌,從出口出來,進行試探,立刻就遭受了近十門火炮的轟擊,顯然清兵將大炮都掉到了這裡。

  百明軍在受到炮擊之時,清軍也立刻射來一波箭雨,明軍傷往二三十人,立刻退回深壕。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