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中國既安,群夷自服。是故夫欲攘外者,必先安內也!」鄭芝龍降清,八閩變色,清軍輕易殺入廣東,讓蘇觀生深刻的認識到,一個內部不穩定的朝廷是多麼的脆弱,他爭辯道:「國朝殘破如此,未嘗不是當初不能徹底剿滅流賊,而兩面做戰也!正是強敵當前,朝廷才要消除一切隱患,如此才能使上下一心,擊敗清廷。」

  「蘇閣老之策,雖然一心為國,然卻不適合眼下時局。」左懋第經歷了唐魯之爭,福州之變,也有許多反思,他深知正是當初隆武與魯王不和,才使清廷個個擊破,「眼下時局,清欲亡我,乃心腹之患,桂藩魯藩,癬疥之疾也。清與我不死不休,其勢大而急,而桂魯與我同宗,可談可緩也。蘇閣老棄要命之疾不顧,而治小患,實不智也!」

  隆武帝在殿內居中端坐,聽著兩派大臣的爭論,大體跟隨他入廣的大臣都贊成左懋第之言,認為不能與桂王和魯王起衝突,因該和平解決南明內部的分歧,而廣南官員則主張剿滅桂藩,大多支持蘇觀生。

  兩派大臣的分歧,多來自於經歷的不同,左懋第等人吃夠了唐魯之爭的苦果,而廣南人則恨透了棄他們不顧的桂王。

  當然其中可能還有一點私心,眼下朝廷官員缺額嚴重,如果能消滅擁桂派,那他們無疑能獲得更多的官位,一下從地方官員,成為中央大員。

  隆武帝聽了許久,大概已經摸清了兩派的意思,也明白了他們的想法,他制止朝臣們再次爭論,開口問王彥道:「愛卿的意見呢?」

  王彥從一開始就不贊同蘇觀生的想法,眼下廣西幾乎都是擁桂的勢力範圍,廣西一地號稱十萬大山,征討起來十分麻煩,而且清軍還在福建虎視眈眈,他怎麼可能抽出兵力去征討桂藩。

  蘇觀生的想法不錯,但那需要朝廷有足夠的實力,但眼下跟隨朝廷遷入廣州的許多大臣,連住處都沒錢安置,還談什麼平定桂藩呢?

  這時王彥出列道:「陛下,臣贊同左閣老的意見。眼下桂王有丁魁楚、瞿式耜的支持,也有兩三萬人馬,並不容易對付,而且臣前些日子與鄭國姓取得了聯繫,得知不少鄭氏舊部,已經向魯王效忠,魯藩實力大漲。朝廷如果對桂藩動手,先不說福建清兵會不會再次乘虛而入,就說魯藩見了朝廷的態度,也只能和我們不死不休了。臣以為,眼下當先派使者與桂藩接觸,如果桂藩知曉大義,自動退位歸藩,那便皆大歡喜,如果桂藩不願意退位,也要儘量勸說桂藩不要稱帝,如果桂藩執意不聽,稱帝叛亂,那臣即便再艱難,也為陛下掃平叛賊。」

  隆武帝聞語,點了點頭,隆武朝廷經歷了這麼多,對與魯藩、桂藩的政策都需要調整。

  這次鄭氏舊部中的鄭彩、鄭聯,不願降清,但又因為之前與朝廷交惡,只能投靠魯王,也得引起朝廷對待鄭氏舊部的態度,進行轉變。

  這時一名內侍,忽然走進殿來,他走到隆武耳邊一陣低語,隆武眉頭不禁一挑,笑道:「朕還沒有派人過去,他到先派人過來了。」

  隆武揮手讓內侍退下,然後笑著說道:「諸卿,方才有士卒來到宮外,說桂王使者在城外被士卒抓獲了。」

  王彥心頭一動,蘇觀生之前一直封鎖隆武帝的消息,想使桂王一派接著胡鬧,惹怒隆武帝,最後發兵剪除桂王勢力,而王彥與隆武入城才一日時間,想必桂王一派,依然不知道隆武的消息。

  算腳程,這使者在隆武入廣州之前,就已經出發,恐怕就更加不知道廣州城內的情況了。

  次日,廣州城中,蘇觀生府邸,桂王使者被帶到書房裡,見到蘇觀生,他微微行禮,兩方坐定之後,便開門見山地說道:「蘇閣老,桂王殿下乃是神宗皇帝的子孫,賢明聰慧,按禮法,理當該桂王殿下繼位,這是唐王殿下怎麼爭也爭不過的事實!而且現在八閩淪陷,強敵在側,國危如累卵,閣老不與桂王殿下同心協力,拱衛社稷,反而擁立唐王殿下,致使同姓相爭,如此袁氏兄弟的下場就離得不遠了。」

  桂王的使者乃是御史袁彭年,他說完了,見蘇觀生只是閉目不語,心裡不禁一陣惱怒,起身責問道:「閣老身受國家厚恩,若貪一時之利,不顧大計,誤了抗清大事,天下人會怎麼評論閣老呢?」

  袁彭年說完,蘇觀生依然還是一副老模樣,這讓袁彭年有些氣急,他剛要發怒,一陣「啪啪啪~」的掌聲,卻從屏風後面傳來。

  這時他便見一身緋色官袍的王彥,從後面大笑著一邊拍手,一邊走出來,「哈哈~袁御史,說的好啊~」

  第385章 軍器監與鑄炮坊

  袁彭年忽然看見一緋袍大員,腰纏玉帶,胸前補仙鶴圖,年不及而立,心裡不禁一驚,臉色大變道:「楚國公?」

  王彥微微一笑,在袁彭年愕然的目光中,走到一旁坐下,然後說道:「袁御史方才之言,真乃謀國之言也!」

  袁彭年心裡掀起一陣驚濤巨浪,王彥怎麼會在廣州呢?他心裡忽然一動,遂即明白過來,清兵之所以從廣州撤走,恐怕與王彥有很大關係。

  這時袁彭年臉色不由得一陣難看,王彥乃南明石柱,手握重兵,如果他支持唐王殿下,那桂王在廣東肯定無法立足。

  「下官不知國公回粵,沒有事先拜見,還請國公包涵~」袁彭年鎮定心神,行禮說道:「方才國公也說下官之言有禮,想必國公也深知大敵當前同姓之爭的後果。眼下閩中大變,天子多以落入清廷之手,桂王乃神宗之後,理當繼承先皇之志,承繼大統。國公乃國之重臣,還請為國家計,勸說唐王退位歸藩,擁立桂王繼承大統。」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