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清軍二十五萬大軍,過池州,經過寧國府,直奔浙省而來,而朝廷卻因為割讓南直隸諸府,已令官員退到杭州,所以清兵一路,未遇抵抗,直道前軍進達天目山時,守衛獨松關的夏允彝才得知消息,他頓時便大驚失色。

  夏允彝同陳子龍被馬士英藉故安排到獨松關、四安鎮等處駐守,出杭州時,兵不滿千,銀不滿萬,如今還未有一月,新兵募集不過數百人,如何能擋二十五萬清兵。

  夏允彝守關三日,便被清軍攻破,他被敗兵護著撤下關牆,心中悲切,知杭州亦不可守,時清兵又破關追殺而至,隨投入水中淹死。

  時有絕命詩一首,為倖存明兵記下,「少受父訓,長荷國恩。以身殉國,無愧忠貞。南都既沒,猶望中興。中興望杳,安忍長存。卓哉吾友,虞求、廣成,勿齋、繩如,愨人、蘊生。願言從之,握手九京。人雖無死,不泯者心。修身俟命,敬勵後人。」

  獨松關一破,浙省門戶大開,陳子龍守四安鎮,本是防備南京清兵,卻不想阿濟格自西面而來。

  陳子龍得夏允彝書信,連忙盡起兵馬,得兩千餘眾,前往支援,行至半路,卻聞獨松關以破,夏允彝投水死,頓時嚎啕大哭:「今失舊友,痛殺吾也!」

  左右見此連忙相勸,陳子龍又為夏允彝提晚詩云:「志在春秋真不愧,行成忠孝更何疑。」

  這時清軍大舉侵入浙省,不日便至杭州的消息,已經隨著夏允彝的奏報,傳遍杭州,潞王頓時大驚,馬士英亦是嚇得口不能言。

  朝廷上下一片混亂,阮大鋮等飛馬傳信各處,趕緊起兵勤王,但無論是張國維,還是揚廷麟、李永茂都因為受議和影響,募兵之事受阻,不少義兵見朝廷已然議和,紛紛回家務農,使得諸臣根本無軍可援。

  陳子龍在得知獨松關失陷後,又同吳日生引兵援杭,但卻因兵微將寡,被清軍所敗,兩千明軍只剩八百餘人,最後只得退入太湖占避清軍追殺。

  八月五日,阿濟格大軍進抵塘西,馬士英見二十五萬清軍,綿延不絕,心中恐懼,隨準備乘船出逃,卻正遇方國安部下士卒前來所餉,把他從船上拖走。

  馬士英不想局勢至此,心中悔恨無以復加,隨揮袖而涕,卻不慎墜入水中,後被方部士卒撈起,帶入方國安兵營。

  馬上英本非救時之才,只因風雲突變,才僥倖獲得高位,卻在入閣一年多以來,致使南京、杭州兩朝廷傾覆,令後人長嘆。

  清軍勢大,杭州不可守,不少官員再次南奔,阮大鋮,朱大典亦從富陽乘周遁往婺州。

  左懋第同黃道周等大臣,見清軍兵臨城下,連忙於潞王府求見監國,欲商議禦敵死守之策,卻不知潞王已經在張秉貞的勸說下,決議降清。

  午時,清兵大舉攻打杭州,總兵方國安自鎮江逃脫後,手中兵馬未損,還有兵近兩萬人,他同侄兒方元科,同清軍戰於湧金門下,決定降清的潞王卻喪心病狂地「以酒食從城上餉滿兵」。

  正與清兵激戰的方部官軍,頓時士氣大泄,方元科等將領視之,不禁雙目赤紅,隨於極度憤慨之下,引兵渡過錢塘,後來參加了擁立魯監國的行列。

  左懋第、黃道周等人才知潞王欲獻城降清,心中無比失望,隨慌忙出了南門,正遇乘舟而逃的唐王殿下,隨一同往南面而逃。

  南京覆滅僅僅一月後,杭州再次傾覆,無數南渡士人,還未反應之間,便已經落入清軍之手。

  刑部尚書高倬,(此君本殉國於南京)得清兵入城時,以無法出城,隨於家中痛罵潞藩,而後上吊自盡。

  吏部驗封司員外郎華永誠,憤然曰:「內無李、趙,外無韓、岳,唯一能戰者王士衡,還被逼出浙,今欲為建炎、紹興,亦不得矣!」

  清兵入城,將公鎖拿,面見阿濟格,公立而不跪,阿濟格大怒,以腳踢其膝,公倒而又復立,阿濟格隨怒拔公發,直至拔盡,公自始大罵不止,後被斬殺。

  華公死前,亦留絕命詩一首,云:「視死如歸不可招,孤魂從此赴先朝。數莖白髮應難沒,一片丹心豈易消!世傑有靈依海岸,天祥無計挽江潮。山河漠漠長留恨,惟有群鷗伴寂寥。」人共傳之。

  杭州城陷,無數自南直隸南下的官員和士人,與絕望中自焚,投水者不計其數,其中禮部郎中劉萬春自焚死;事府少詹事、翰林院侍讀學士徐汧沈投水死;光祿寺卿葛征奇投水死;戶部郎劉光弼自縊死!

  未知名,而義死者,不可計數,西子湖上,更有舉家沉船而死者,國朝養士三百年,患難之時,忠義現!

  第108章 柳如是,送別王彥

  王彥藏於錢謙益府中,無法出城,不幾日,錢謙益又至,並言:「阿濟格盡起安慶之兵,直撲餘杭矣!」

  這些時日來,自從王彥得知阿濟格頓兵安慶後,便寢食難安,雖心中對清軍毀約南下,以有準備,但真當得知消息時,還是如遭雷擊。

  錢謙益見王彥模樣,隨開口道:「今大勢已去,君子不立危牆之下,士衡當為自身計,不如儘早歸降,大官可得矣!」

  錢謙益乘著柳如是不在,加之如今局勢完全倒向清庭,隨勸說王彥降清。

  王彥突聞噩耗,又聽錢謙益之語,心中久久無法平靜,半晌後,才回道:「先生藏吾於府,於吾有恩,但降清之事,切莫再提,吾士大夫,深受國恩,食朝廷之祿,行忠君之事,豈可因個人生死,而無視衣冠存續耶?吾若降清,有何面目見恩師於九泉?」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