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潞藩見王彥反對,一時間卻不知該如何是好。

  這時阮大鋮卻忽然出列,謂王彥道:「忠勇侯既然知杭州兵少,確怎又拿朝廷冒險去同北虜決戰?今和談若成,我朝便能得已喘息,有何不妥?」

  「杭州固然兵少,但如今時至七月,天氣日漸酷熱,北虜自北方關外而來,必然不能適應江南氣候,此天時在我,江南河網縱橫,虜騎不能發揮,此地利在我,只要監國扛起抗虜大旗,則南方各地的抗虜勢力,便能形成一個核心,此人心在我,有此三點,如何不能一戰?」王彥怒目而視,憤聲反駁道。

  「忠勇侯之言不妥!」浙江巡撫張秉貞又出列道:「北兵中有我朝降兵四十餘萬,其中不乏精通水戰之輩,江南地利,北兵與我朝共有也!忠勇侯雖能征慣戰,但卻保不了整個浙省,妄自開戰,絕非國朝之福!臣附議議和,爭取重整旗鼓的時間。」

  「縱使一時守不住杭州,監國亦可效法宋之高宗。縱觀往史,諸位大人慾求和,可曾聽聞屢敗而得以安享太平者?況且北虜毫無信譽可言,必然反覆!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今若議和,民氣必泄,若北虜復來,如何再戰?」王彥不為所動,繼續反對道。

  這時他已知堂內官員,俱是馬阮一黨之人,他獨自一人面對早已準備的十多名主和大臣,氣勢以落下成,一股無力之感,頓時向王彥襲來。

  「忠勇侯就算要戰,也得朝廷有錢糧可戰,今無兵無糧,亦無器械,拿什麼戰。臣以為戰則必亡,和則可以東山再起!」馬士英恢復過來,鎮定精神道。

  「馬輔言之有理!」阮大鋮附和一聲,而後問道:「忠勇侯之兵可復南京否?」

  大明黨爭激烈,朝堂諸臣都是身經百戰的鬥士,面對阮大鋮的質問,王彥已經無法作答,多鐸近二十大軍集於南京,而王彥保全浙省尚且不夠兵力,又如何北上復河山呢?

  「忠勇侯既不能復南京,又無法保全浙省,為何要阻和談,莫非欲爭大權,學那四鎮,以武將之身,操控朝局不成?」阮大鋮步步緊逼道。

  王彥聞其言,整個人頓時一陣頹然。

  第90章 陳子龍,說王士衡

  王彥失魂落魄的從潞王府走出來,連腳下的台階也沒注意到,居然一腳踩空,幸得迎上來的戴之藩一把扶住,才不至於摔倒於地。

  「侯爺!」親衛們看見剛才驚險的一幕,連忙圍上來,急聲問候。

  王彥卻仿佛剛才的一切都沒發生一般,未理會眾人,神情恍惚的向駐地方向走去。

  戴之藩等人,見他深一腳淺一腳的走著,背影滿是寂落,心裡不由得一驚,但卻又不敢詢問,只得默默跟在王彥身後,跟著他明顯失落的身影,一路回到營地。

  等回到營房,王彥又只是默默的呆坐在座位上不語。

  一直以來,王彥都是麾下人馬的主心骨,曾給絕望中的揚州軍民帶來希望,眾人卻從未見他今日如此失落的一面。

  這時戴之藩見此,心理便擔心起來,但他只是個武夫,一時間卻不知王彥為何如此,亦不知該如何應對,隨喚來幾名士卒,讓他們趕緊去把陳子龍等人請過來。

  就在王彥失神之時,在馬士英的主持下,張秉貞乘坐著懸掛「奉使清朝」旗幟的大船,全權代表潞藩,代表杭州新立的朝廷,趕往南京去同北返的多鐸商議議和事宜。

  馬士英等人,將多鐸北返之功,歸功於自身,於杭州城內大肆散步和平消息,並令騎四出,傳諭江南各府莫要與北兵衝突,以免影響和談。

  在張秉貞出發後不久,朝廷欲同清庭議和之事,便傳遍杭州,城內的左懋第、黃道周等大臣忽聞消息,都已為是百姓誤傳,乃謂左右曰:「吾朝廷大員,六部尚書,豈有求和而吾不知耶?」

  議和之事,在主戰大臣,全然不知的情況下,被馬阮一黨坐實,等到眾人反應過來,卻已經無法改變,頓時讓人痛心疾首。

  陳子龍被戴之藩,叫人請來營中,看王彥神情恍惚的座在那裡,知是因為議和之事,使得王彥心灰意冷,隨開口道:「事已至此,士衡何苦如此?」

  王彥聞聲,游離的目光,慢慢看向陳子龍,才有些遲緩的反應過來,開口說道:「是大尊先生來了。」

  陳子龍和王彥交情頗深,見他到來,王彥不得不將自身從無比失落的狀態中拉扯出來,讓陳子龍座下交談。

  陳子龍知他根本沒有聽清他的話語,隨開口道:「既然和談已成定局,無法改變,士衡如此又有何用?」

  「大樽先生有所不知,吾所憂者,正是和談以成定局,且朝廷與民間皆以此為真。」王彥勉強提前精神,無奈地嘆道:「如今朝廷正是虛弱之時,北虜沒有議和的道理,吾擔心北虜並非真心議和,實為麻痹吾君臣也!」

  陳子龍聞言,不禁微微皺眉,當下說道:「士衡擔心不無道理,關外蠻夷自古便毫無信義可言,但也正是因為如此,士衡更須振作起來,防備虜兵反覆。」

  「吾亦知此理,只是吾累感力不從心,即便吾一部強,於局勢亦無改變也!」大明朝到如今已是千瘡百孔,但內部卻依然人心不齊,王彥深感無奈。

  「馬輔主政以來,一味對北示和,南京失陷,陛下被擄,他依然不吸取教訓,仍然堅持議和,確實令仁人志士無比氣餒!」陳子龍亦是一嘆,但隨即卻語氣一轉道:「然而正是因為時局艱難,才更須吾等大臣努力應對啊!士衡忘記當初於南京時,對吾之言呼?家國危亡,豈可坐視呼?」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