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連環船長四丈,形似一船,實為兩船,前船占三分之一,後船占三分之二,中間以兩鐵環相連。前船有大倒須釘多個,上載火球、神煙、神沙、毒火,並有火銃,後船安槳載乘士兵。戰時順風直駛敵陣,前船釘於敵船上,並點燃各種火器,同時解脫鐵環,後船返航,後船既返,前船烈焰旋起,敵船遂焚。

  子母船與連環舟也是大同小異,俱是用於火攻的一種戰船。

  八百清軍架著百艘連環舟,向明軍大船衝來,左懋第等人卻早有準備,令士卒抱起長木、竹竿將迎面撞來的縱火船隻頂住,而後令士卒拋射火箭,將其點燃,使之他們在撞上連舟之前,便燃燒殆盡。

  歷史上曹操連舟,為東吳火攻,南宋大將張世傑數次連舟,也同樣失敗,鄭鴻逵也知道連舟易被火攻所破,因而早已定下破解之法。

  清軍的大部分火船被明軍頂住,一小部分則還是撞了上來,但明軍之前用泥塗舟,使得火勢大大降低,效果並不明顯。

  在清軍開船縱火之時,王威見明軍始終被動挨打,心裡不由一陣著急,正思索破敵之法時,正見劉良佐的坐船前出,已經來到第一線。

  王威見此大喜,隨領著數艘戰船猛撲而上,瞅准了劉良佐,命火炮猛轟。

  催不及防之下,清兵部尚書愛新覺羅韓岱被一炮打死,劉良佐頓時大驚失色,連忙移往他船,原來的座船則被王威擊得粉碎,很快沉入江底。

  多鐸給劉良佐安排的監軍愛新覺羅韓岱,被明軍打死,連屍體都沒有搶回,葬身長江之中,令劉良佐萬分恐懼。

  如果他不能擊敗明軍,立下大功績,那丟失滿清皇族的罪過,多鐸定然會嚴懲於他,甚至有可能人頭落地。

  想到此處,劉良佐不禁雙目赤紅,他不甘心失敗,也不甘心榮華富貴離他而去,更不願意戰敗後被多鐸所殺,於連發數道命令,一邊從新調集火船,一邊令戰船猛攻明軍戰船,定要擊敗江面上的明軍水師。

  這時天已經將黑,兩軍卻都沒有休戰之意。

  援揚水戰,從清晨殺到傍晚,左懋第已經一天未曾進食,明軍能同精銳的清軍水師戰成平時,讓這位老大人心中十分振奮。

  炮聲轟隆,巨船傾覆,火光映紅了江面,喊殺聲充肅天地,一幕幕宏大而壯烈的戰爭場面,讓左懋第熱血沸騰。

  戰場的緊張和激烈,讓他忘卻了身體的飢餓與疲憊。

  不覺間,他文人士大夫的老毛病顯現出來,面對此情此景,他不禁想以此戰為題,賦詩一首。然而就在這時,江面上卻忽然一陣北風拂來,瞬間就澆滅了他的一腔熱血。

  第64章 戰長江,援揚事敗

  滾滾長江東逝水。

  每當胡騎南下,衣冠南渡時,在這廣闊的江面上,必然爆發關係民族存續的大戰。

  南宋在丁家州、焦山,皆連戰敗,失長江天塹,使蒙元統治華夏近百年。

  從未被征服過的大漢族,第一次被異族踩在腳下,使得中華喪失了自漢唐以來的驕傲。

  此時發生在江面上的戰鬥,對於大明來說,便如同宋元焦山之戰,他不僅關係著揚州數十萬軍民之生死,也是關係大明國運的一戰。

  若大明勝,則揚州圍解,江南得保,大漢族至少昂揚百年,尚可徐圖北進,恢復河山。

  若大明敗,則長江天塹不保,北虜兵馬過江易如反掌,南都亦有傾覆之險,甚至會重演蒙元之禍,使華夏再受劫難。

  這時長江兩岸,無數雙眼睛,都注視著江面上的戰鬥,阮大鋮與多鐸更是分別於兩岸搭建高台,登高觀戰。

  揚州城內的軍民,同樣被這場關係揚州生死戰鬥,所牽動心神。

  王彥同一眾揚州文武,立於城樓上,從早上至傍晚,便沒有下過城樓。

  江面上明軍依靠大船的優勢,同精銳的清軍水師糾纏,雖然不能擊潰清軍,但也未漏敗相,形成膠著之態。

  黃昏過後,日已經西斜,未分勝負的兩軍都沒有鳴金收兵,來日再戰之意。

  王彥見此連忙讓人準備火把,夜觀水戰。

  士卒聞令將一柱火炬點燃,王彥卻忽然大驚失色,滿臉驚恐的失聲說道:「北風突起,水師恐要失敗!」

  何剛等人聞言,不由得臉色一變,齊齊向火炬看去,果然見火焰向南飛舞,頓時大驚失色。

  長江南岸,阮大鋮立於高台之上,見天空突然颳起一陣北風,吹得旗幡飄動,整個人便如墜冰窟,瞬間驚出一身冷汗。

  一時間,阮大鋮心中滿是焦急,連忙走到台邊,向著台下的護衛,便大聲喊道:「快!速速鳴金收兵!」

  可水師於江面作戰,鳴金之聲很難讓人察覺,阮大鋮又連忙喊道:「發號炮,掛令旗,招水師回來!」

  北風一起,阮大鋮方寸已亂。

  江面上,左懋第雖不精通水戰,但也知道逆風作戰與順風作戰的區別,加之明軍鐵鎖連舟,只要火起,整個中軍都有敗亡的危險。

  似乎是為了證明左懋第心中的擔憂一般,一艘清軍火船接著風勢,躲過了明軍的長木和竹竿,直皆撞在大船之上。

  原本塗泥的大船,並不懼怕火攻,可隨著天空中颳起的北方,火勢被大大助長,裝有火藥、火油和乾草的火船,被清軍點燃,火苗在風中飛舞,直串一丈多高。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