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阮大鋮未在大營,而是居於鎮江城中,本地的士紳為討好這位朝廷高官,將一座高門大院送與他,當做休息辦公之所。

  左懋第、陳子龍二人進了鎮江,得了通報,被引進阮大鋮的書房,沿途小橋流水,假山怪石,雕廊畫棟,目不暇接。

  書房內,三人落座,婢女上好茶水,左懋第同陳子龍向阮大鋮見禮後,道明來意。「阮大人,南直隸各府同浙省兵馬源源不絕,聚於鎮江之數以有近十萬人馬,但下官同大樽先生觀之,青壯不足一半,其中老弱之人甚多,且有官員與不良士紳勾結,虛報名冊。如此情況,恐怕會影響援揚大事,還請阮大人嚴辦作假亂法之人,以正秩序!」

  左懋第所言的情況,阮大鋮自然知曉,只不過他卻有他自己的想法。「仲及之言,本官知也。然北虜之兵甚精,吾兵未加訓練,若要與之相抗,唯士氣高漲爾!今江南士紳對援揚之事無不踴躍,氣可鼓而不可泄,怎能處置!」

  阮大鋮說完,端起茶杯,抿了一口,接著說道:「至於訓練之事,本官以有安排,仲及於大樽先生,盡可放心!」

  左懋第同陳子龍聞言,想要再勸,卻見阮大鋮端起茶杯,已有送客之意,隨只得起身告辭,悻悻退下。

  對岸,江北的清軍哨船,早已探得鎮江有大軍匯集之事,多鐸知道南明朝廷終於發兵援揚,心中不由得有些擔心。

  事實上,六月間多鐸的煩心之事,遠不止於此,他屢攻揚州而不下,已經被多爾袞下詔訓斥。

  拋屍之計,雖然奏效,但他還是低估了瘟疫的威力,清軍大營雖說有所防範,但還是被波及,幸虧他早就準備好藥材和郎中,才控制疫情,但還是病死五千多人。

  這時多鐸已經不敢再行拋屍之計,揚州城內的王彥,也在付出進二十萬軍民的代價後,使得瘟疫在城中徹底滅絕。

  時間到六月底,多鐸見南岸明軍越聚越多,足有四十萬眾,心中恐懼,擔心明軍渡江與揚州守軍裡應外合,致使他南下失敗,隨發兵猛烈攻打揚州。

  王彥與軍民經歷一場大疫後,已經元氣大傷,但眾軍憑著意志,始終將揚州控制在手中。

  南岸鎮江城中,阮大鋮已經掌握了四十餘萬兵馬,大軍在長江邊紮下營寨,綿延不絕,長江上各種戰船近三千餘艘,士氣鼎盛。

  隨著北岸揚州內外炮火再起,轟隆之聲,從早到晚不曾停歇,原本想將士卒編練月余,在再行渡江開戰的阮大鋮,不得不提前令命鄭鴻逵率領戰船渡江援揚。

  阮大鋮作此決定,並非完全因為江北傳來的猛烈炮響,使他擔心揚州有失,而是因為弘光下詔,令他早日開戰,已解揚州之圍。

  阮大鋮雖然離開南京,來鎮江督師,但朝堂上的兩黨相爭,卻沒有因為他的離去而有所減輕,相反卻越趨激烈。

  馬阮一黨因為大批干將同阮大鋮前往鎮江整頓各府援兵,在朝堂上勢力大減,讓東林一黨占據上風。

  鎮江四十多萬人馬,每日消耗驚人,東林一黨見阮大鋮督師近一月,卻未同清軍一戰,也沒有嘗試渡江支援揚州,隨向皇帝進言,罵阮大鋮傭兵自重,膽小如鼠,要坐看揚州淪陷。

  弘光並非雄主,也不知曉兵事,只覺的鎮江有四十萬人馬,遠遠多與江北清軍,加上東林之人屢次進言,慢慢就相信了東林之言,隨下詔催促阮大鋮開戰。

  乙丑年七月一日,鎮江附近的江面上,三千餘艘戰船,在南岸邊游弋,碼頭上一箱箱火藥被士卒抬上大船,一隊隊明軍背著弓箭,拿著鳥銃登上戰船。

  對於渡江之戰,阮大鋮可謂拼盡全力,他不敢輕視敵軍,隨將鎮江城中最為精銳的鄭鴻逵、方國安、王威等部統統派出。

  阮大鋮並沒想要同清軍決戰,以新募之軍的戰力,還很難同清軍掙雄,他的目的是送幾萬援軍入揚州,再打通南岸與揚州的水道,使得明軍戰船能從長江直接進入大運河,最後開到揚州東門外。

  為了擊敗清軍水師,阮大鋮一下將最為精銳的鄭、方、王三部官軍全部派出,再加上陳子龍、左懋第等較為能戰的新募之軍,合計十萬之眾。

  南岸明軍的動向,北岸清軍早已得知,多鐸也令清軍停下攻打揚州,而令水師專門準備對抗即將渡江的明軍戰船。

  揚州南門破損不堪的城樓上,王彥拿著一副千里鏡,運目遠眺,他南望王師,那一搜搜戰船正升帆,向北岸駛來。

  無數揚州軍民登上南城,遠望江面,迷糊之中有千船掙渡而來,頓使人熱淚盈眶。

  第63章 大交兵,長江水戰

  明軍之中,除了鄭鴻逵部是水師外,其他諸部都是陸師,雖說江南之人普遍會水,但坐船水戰卻不是一件簡單之事。

  千艘戰船,於江面上來往穿梭,如何駕駛舟船?同敵接戰後,又如何作戰?如何配合?這都需要經歷訓練。

  明軍集結於鎮江,欲渡河援揚,阮大鋮自然命人操練全軍,演習水戰,但畢竟明軍訓練時日尚短,除了鄭鴻逵部,其餘明軍都不算精通水戰。

  鄭鴻逵為渡江先鋒,指揮十萬大軍渡江同清朝水師開戰,但他知道以明軍的情況,很難同清軍水師抗衡,隨行連舟之計。

  江面上,鄭鴻逵將四百艘福船、吳淞船,以鐵鎖相連,首圍相顧,令方國安一部精銳明軍帶著左懋第、陳子龍等新募之軍,八萬餘人為此戰為主力。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