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頁
“這就是你寫給自己的殺人命令嗎?”馬科長出示了一張從他家搜到的那封信。
“不!不是!絕對不是!上面有詳細的殺人時間、地址和方法,這張白紙一定是誰事後替換的!或者我自己毀了?但這封我好像沒來得及毀呀?最開始也沒經驗……”
張哥在警方筆記下面備註了一行字:案件的偵破雖然到此告一段落,可還是遲遲無法結案。因為雖然這個自稱“李大偉”的梁迪能夠描述出所有的殺人細節,但是警方卻絲毫找不出任何的行兇證據。也就是說,除了這個“李大偉”自述部分外,沒有任何的證據顯示他與所有的殺人案有直接的關係。並且,表面上看不出他有任何殺人動機。畢竟,那唯一能說明問題的所謂信件能找到的那一封還是空白信。
第四章
看完日記殘片和警察刑偵筆記後,我跟張哥說:“根據辦案程序,照例要對犯罪嫌疑人進行精神分析,所以你是精神鑑定專家團中的一位嘍?”
“是的,根據警方提供的資料和我們初步對梁迪的判斷,我們認為他患的不是‘夢遊症’,而是‘雙重人格分裂症’,雖然他有‘夢遊症’的症狀,但化成為‘李大偉’這個人的時候,他擁有一個與‘梁迪’的記憶、行為、偏好完全相反的完整人格,是典型的‘雙重人格分裂症’!”說到這裡的時候,張哥突然問我,“小子,考你的時候到了!一般的‘雙重人格分裂症’是什麼症狀?”
“咳,張哥你自己剛剛不是說了嘛。”不過他既然這麼問,自有他的深意,於是我像小學生答題似的認真地回答道,“一般說來,在任何特定的時間段,內陸諸意識層的只有一種身份,稱為主體人格。此時所有的情感、思想和言行都按照主體人格的方式活動,不顯出另一身份的痕跡。不定期一段時間,通常是在受到精神刺激之後,可突然轉變為另一種完全不同的身份,一切情感、思想和言行按照後繼人格的方式行事。這時,個體對過去的身份完全遺忘,仿佛從心理上另換了一個人。從一種人格到另一種人格的轉化通常是突然發生的,當後繼的人格開始‘執政’時,原先的主體人格是意識不到的,並忘卻之前已發生過的事情。”
“完全正確,按理說‘梁迪’和‘李大偉’這兩種人格,彼此是進不了另一方的記憶,幾乎意識不到另一方的存在,可是我們研究發現,他的這兩套人格不但人格記憶和行為有相重疊之處,而且二者竟然相互交融在一起!”
“啊,真有這等事啊,以前我只在怪誕心理學書上看過,沒想到現實生活中真的存在這麼奇特的案例啊?!”我大吃了一驚。
“嗯,這一發現,讓我們專家團對他更有興趣了。開始深入研究他。這時,更怪異的事情發生了……”張哥一驚一乍地說,“在深入研究梁迪的時候,他一直都非常配合我們,然而有一天,他霍然利用我們研究人員的信任,差一點逃出了精神病院;還有一次,他利用不知道從哪兒學來的逃生技巧,從精神病院逃出去了,正當我們想要全城搜捕的時候,他自己又自動投案了,聲稱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要逃,反正一覺醒來,發現自己人在外面了,看到電視裡自己的通緝啟事,連忙投案自首!”
“我去,這也太牛×了吧。”我忍不住感慨起來,“莫非他還有第三個人格不成?”
“是的,有了這兩個事件後,我們經過誘導,發現梁迪還擁有第三個人格,就是這起‘連環殺人案’幕後指導,這個人格叫‘張來’,也就是說他一共身兼三個人格,第一個人格是‘梁迪’,第二個人格是‘李大偉’,第三個人格是‘張來’。‘梁迪’膽小怕事,常感焦慮和抑鬱,生活中依賴性很強,‘他’對‘李大偉’和‘張來’一無所知;‘李大偉’獨立性強,非常有自己的主見,‘他’知道‘梁迪’一點,有時候還會通過夢境對‘梁迪’進行簡單幹預;而‘張來’是三種人格中最厲害的角色,‘他’既博學又狡詐,對‘梁迪’的一切了如指掌;對‘李大偉’的行為也稍有了解。”張哥頓了一下,接著說,“在治療中,我們通過催眠誘導發現,‘李大偉’是從梁迪17歲的人格中分裂出來的,那一年他相戀兩年的初戀女友移情別戀愛上了他人,他大受打擊,一時想不開,跳河自殺,好在剛巧有人路過救了他。‘張來’是梁迪上班後,一直混得很不容易,對社會產生了怨恨,想以殺人宣洩情緒——於是便又分裂出‘張來’人格,以處理這種犯罪衝動,這起連環殺人案就是‘張來’暗地裡策劃,然後要挾懦弱的梁迪實施……”
說到這裡的時候,我們已經到達北京×××精神病院,張哥帶著我來到了關押梁迪的特殊病房。見到梁迪的第一眼,我略微有些驚訝,沒想到他會如此消瘦,文文弱弱的,好像一陣風就能吹跑。不過他的精神狀態很好,看到張哥了,主動跟他問好:“張醫生,你來了啊!下午好,咦,新來了一位朋友,張醫生,你介紹介紹唄。”
“不!不是!絕對不是!上面有詳細的殺人時間、地址和方法,這張白紙一定是誰事後替換的!或者我自己毀了?但這封我好像沒來得及毀呀?最開始也沒經驗……”
張哥在警方筆記下面備註了一行字:案件的偵破雖然到此告一段落,可還是遲遲無法結案。因為雖然這個自稱“李大偉”的梁迪能夠描述出所有的殺人細節,但是警方卻絲毫找不出任何的行兇證據。也就是說,除了這個“李大偉”自述部分外,沒有任何的證據顯示他與所有的殺人案有直接的關係。並且,表面上看不出他有任何殺人動機。畢竟,那唯一能說明問題的所謂信件能找到的那一封還是空白信。
第四章
看完日記殘片和警察刑偵筆記後,我跟張哥說:“根據辦案程序,照例要對犯罪嫌疑人進行精神分析,所以你是精神鑑定專家團中的一位嘍?”
“是的,根據警方提供的資料和我們初步對梁迪的判斷,我們認為他患的不是‘夢遊症’,而是‘雙重人格分裂症’,雖然他有‘夢遊症’的症狀,但化成為‘李大偉’這個人的時候,他擁有一個與‘梁迪’的記憶、行為、偏好完全相反的完整人格,是典型的‘雙重人格分裂症’!”說到這裡的時候,張哥突然問我,“小子,考你的時候到了!一般的‘雙重人格分裂症’是什麼症狀?”
“咳,張哥你自己剛剛不是說了嘛。”不過他既然這麼問,自有他的深意,於是我像小學生答題似的認真地回答道,“一般說來,在任何特定的時間段,內陸諸意識層的只有一種身份,稱為主體人格。此時所有的情感、思想和言行都按照主體人格的方式活動,不顯出另一身份的痕跡。不定期一段時間,通常是在受到精神刺激之後,可突然轉變為另一種完全不同的身份,一切情感、思想和言行按照後繼人格的方式行事。這時,個體對過去的身份完全遺忘,仿佛從心理上另換了一個人。從一種人格到另一種人格的轉化通常是突然發生的,當後繼的人格開始‘執政’時,原先的主體人格是意識不到的,並忘卻之前已發生過的事情。”
“完全正確,按理說‘梁迪’和‘李大偉’這兩種人格,彼此是進不了另一方的記憶,幾乎意識不到另一方的存在,可是我們研究發現,他的這兩套人格不但人格記憶和行為有相重疊之處,而且二者竟然相互交融在一起!”
“啊,真有這等事啊,以前我只在怪誕心理學書上看過,沒想到現實生活中真的存在這麼奇特的案例啊?!”我大吃了一驚。
“嗯,這一發現,讓我們專家團對他更有興趣了。開始深入研究他。這時,更怪異的事情發生了……”張哥一驚一乍地說,“在深入研究梁迪的時候,他一直都非常配合我們,然而有一天,他霍然利用我們研究人員的信任,差一點逃出了精神病院;還有一次,他利用不知道從哪兒學來的逃生技巧,從精神病院逃出去了,正當我們想要全城搜捕的時候,他自己又自動投案了,聲稱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要逃,反正一覺醒來,發現自己人在外面了,看到電視裡自己的通緝啟事,連忙投案自首!”
“我去,這也太牛×了吧。”我忍不住感慨起來,“莫非他還有第三個人格不成?”
“是的,有了這兩個事件後,我們經過誘導,發現梁迪還擁有第三個人格,就是這起‘連環殺人案’幕後指導,這個人格叫‘張來’,也就是說他一共身兼三個人格,第一個人格是‘梁迪’,第二個人格是‘李大偉’,第三個人格是‘張來’。‘梁迪’膽小怕事,常感焦慮和抑鬱,生活中依賴性很強,‘他’對‘李大偉’和‘張來’一無所知;‘李大偉’獨立性強,非常有自己的主見,‘他’知道‘梁迪’一點,有時候還會通過夢境對‘梁迪’進行簡單幹預;而‘張來’是三種人格中最厲害的角色,‘他’既博學又狡詐,對‘梁迪’的一切了如指掌;對‘李大偉’的行為也稍有了解。”張哥頓了一下,接著說,“在治療中,我們通過催眠誘導發現,‘李大偉’是從梁迪17歲的人格中分裂出來的,那一年他相戀兩年的初戀女友移情別戀愛上了他人,他大受打擊,一時想不開,跳河自殺,好在剛巧有人路過救了他。‘張來’是梁迪上班後,一直混得很不容易,對社會產生了怨恨,想以殺人宣洩情緒——於是便又分裂出‘張來’人格,以處理這種犯罪衝動,這起連環殺人案就是‘張來’暗地裡策劃,然後要挾懦弱的梁迪實施……”
說到這裡的時候,我們已經到達北京×××精神病院,張哥帶著我來到了關押梁迪的特殊病房。見到梁迪的第一眼,我略微有些驚訝,沒想到他會如此消瘦,文文弱弱的,好像一陣風就能吹跑。不過他的精神狀態很好,看到張哥了,主動跟他問好:“張醫生,你來了啊!下午好,咦,新來了一位朋友,張醫生,你介紹介紹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