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元代金石學家吾丘衍則有另外一種看法,他認為透光鏡的透光原理在於,鑄鏡時先用精銅做鏡體,再用稍微濁點的銅填補鑄入鏡面,然後將鏡面削平,把鉛加在上面,正是由於銅的清濁程度不同,放射光線的明暗程度也不一樣,於是對著陽光照射時,鏡背的銘文和紋飾才會映射在牆上。

  “上述兩種說法,前一個叫‘鑄造說’,後一個叫‘鑲嵌說’,是我國古代對透光鏡透光原理研究的兩種主要觀點。

  “透光鏡神奇的透光作用,也引起了西方學者的關注,他們也想破解這個謎:1832年普林賽泊撰文認為鑄鏡過程中的型壓造成了透光。10年後,英國物理學家布魯斯特認為透光效果是由於構成銅鏡金屬的密度不同而造成的。日本在明治初年仿製出了大量的透光鏡,英國學者艾爾頓和佩里研究後認為,透光效果是由於鏡面曲率差異造成的,有字跡的地方,鏡體較厚,鏡面相應有所下凹,反射光集中;鏡體薄的地方,鏡面凸出,反射光比較分散,這樣就造成了透光的效果……種種觀點,爭論不休,讓人莫衷一是。”

  “那麼,到底有沒有個定論呢?”郭小芬問。

  “有。”劉新宇說,“1961年,周恩來總理到上海博物館視察工作的時候,對透光鏡非常感興趣,提出應該把其中的光學原理搞明白,有關部門於是組織科學家開展了專題研究,終於獲得了成功。

  “原來,透光鏡的鏡體在澆鑄冷卻的過程中,銅鏡內部形成了鑄造應力,鏡體較薄,凝固得快,鏡邊較厚,凝固得慢,當鏡邊凝固時,猛烈收縮,壓迫鏡體拱起,而鏡背由於有紋飾和銘文,因此在凹凸處冷卻的收縮率也不相同,這對鏡邊起著支撐和約束作用,阻礙鏡邊的收縮。正是這種冷卻過程中銅鏡內部力量的矛盾作用,造成了青銅鏡金屬結構的形成,使鏡面產生了與鏡背紋飾和銘文相對應的微小起伏。這種起伏用肉眼是看不見的,只有通過光程放大之後,反射光的散射程度不一致,才形成明暗不同的亮影——即透光現象。

  “此外,工匠在磨鏡中的技術也十分關鍵。銅鏡研磨到一定程度,鏡體越來越薄了,一旦把手鬆開,銅鏡表面不受壓力時,鏡體中間薄的部分出現反彈,造成鏡緣翹起,鏡面突了出來。有紋飾和銘文的部分較厚,剛性大,曲率較小,當鏡面受光時,反射光集中,投影較亮;無字處較薄,彎曲度大,反射光發散,投影較暗。也就是說,研磨時的壓應力產生彈性形變,使整個鏡面放射出與背面花紋相對應的明暗圖像——這也是造成透光現象的重要成因。”

  馬笑中聽得目瞪口呆:“兩千年前……咱們老祖宗就懂這些?我他媽的現在聽著都有好多聽不懂的呢!”

  劉新宇看著他,笑了笑說:“最近幾年,透光鏡也被仿製出來了不少,但是真正從收藏角度上講,最有價值的無疑還是中國古代的銅鏡——尤其是西漢的。問題在於西漢透光鏡留存下來的實在是太稀少了,整個世界上目前只發現了四面,其中三面被收藏在上海博物館裡,還有就是阿累家的那一面了。”

  “阿累家怎麼得到這一面透光鏡的,不得而知,甚至很少有外人見過它,大小、紋飾,完全是個謎,但最令人好奇的是它的銘文。”劉新宇說,“上海博物館那三面,一面的銘文是‘見日之光,天下大明’,另外兩面是‘內清以昭明,光象夫日月不泄’,這都是讚美銅鏡照明的常見銘文,據說阿累家的那面,不僅透光質量非常好,而且銘文也與這三面表達的意義不一樣。因此令無數收藏家渴慕至極,有人在前些年出價1000萬元想收購,阿累的媽媽堅決不允許。阿累去世後,他的媽媽精神失常,樊一帆把他家的藏品賣了不少,但是那面透光鏡卻全無蹤影,據說已經有人提出願意以2000萬元收買,並找到小青,但是小青堅持說,她並沒有得到那面透光鏡。”

  “那就偷偷地綁架她,嚴刑逼供,她肯定會說的嘛。”一直在旁邊聽著的朱志寶突然開了腔。

  大家都吃了一驚,目光齊刷刷地瞪著他,他卻一副無所謂的樣子,仿佛這些人聽不懂自己的話才是怪事,然後又甩著胖胖的腮幫子,衝進噴水池享受“淋浴”去了。

  “雖然他的話不中聽,但是古玩界有些和黑社會勾結的,為了件玩意兒違法犯罪甚至鬧出人命的,並不是什麼稀罕事。”劉新宇指著朱志寶的背影問,“這哥們兒到底什麼來歷?我是在古玩城裡看他傻呵呵的,怕他被人賣了,才指點他兩句,就這麼認識的——怎麼實在得跟麵包似的。”

  呼延雲一笑:“朱門,知道吧。他是朱夫人的寶貝兒子,被他老媽成天圈在家裡,所以不是很懂人情世故。”

  劉新宇一聽,面色頓時有些嚴肅:“在諸多覬覦透光鏡的收藏家中,朱門可是開價最高、表現最強勢的一個,似乎志在必得。”

  “我想起來了。”郭小芬對呼延雲說,“那天朱夫人找你,開價100萬元讓你幫她找一面鏡子,估計就是透光鏡吧。”

  “應該是。”呼延雲點點頭,對劉新宇說:“我也有個和朱志寶一樣的困惑,既然透光鏡就在小青的手中,那麼只要給她一定的人身威脅,逼她交出來不就行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