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頁
公元1278年,宋景炎三年,元至元十五年正月,宋王立任合州知州、釣魚城主將。元李德輝遺書張珏曰:“君之為臣,不親於宋之子孫,合之為州,不大於宋之天下。彼子孫巳舉天下而歸我,汝猶偃然負阻窮山,而曰忠於所事,不亦惑乎?”張珏不答。
二月,張珏率軍與攻重慶的元將汪良臣大戰,敗歸。重慶城中糧盡,宋都統趙安勸張珏投降,不從。其夜,趙安與帳下韓忠顯開鎮西門降元。
汪良臣等夜入重慶,張珏率兵巷戰不支。歸府,索鴆飲不得,乃以舟載妻子東走涪州,江中斧舟不果;赴水死不逞。明日,為元萬戶鐵木兒舟師追及被執,解送京師大都。至此,全川只剩下釣魚城一城尚在宋軍之手。四月,宋瑞宗趙罡死於碉州,弟衛王禺即位,改元祥興。冬,宋合州釣魚城主將王立與義妹熊耳夫人謀,遣楊獬持書往成都安西王相李德輝處請降。
公元1279年,宋祥興二年,元至元十六年春正月,合州安撫使、釣魚城主將王立,以釣魚城降元安西王相李德輝,全川盡入元人之手;二月,宋將張世傑在厓山敗於元軍,宋臣陸秀夫背負宋末帝投海自盡,南宋亡。
公元1280年,元至元十七年
二月,宋四川安撫制置副使兼知重慶府張珏,為元所俘後二年,轉押至安西趙老庵時,於廁中以弓弦自縊而死。冬十月,元安西行省左丞李德輝卒。
後記
落月照江流,孤臣天地心
金庸先生曾在其名著《神鵰俠侶》中描寫神鵰大俠楊過以飛石擊斃蒙古大汗蒙哥,此段情節為襄陽大戰的最高潮。在歷史上,蒙哥確實被人以飛矢射中,後傷重不治而死,不過真實戰事卻是發生在四川釣魚城。
射殺蒙哥的當然不是小說虛擬人物楊過,而是南宋名將張珏。後人有“計工一炮殪蒙哥”詩句,即指此事。
自余玠主持建成山城防禦體系以來,釣魚城便成為蜀地一桿標誌性大旗,堅持抗蒙長達三十六年之久,創造了中外戰爭史上罕見的以弱勝強的戰例。蒙古大汗蒙哥東征西討,縱橫歐亞大陸,所向披靡,然而卻在釣魚城斷戟,死在城下,由此影響和改寫了整個世界中古史。釣魚城因而被歐洲人譽為“東方麥加城”“上帝折鞭處”。
射殺蒙哥的英雄張珏十八歲從軍,從一名普通士卒到四川最高軍政長官,命運亦與釣魚城緊密相連。他一生中絕大部分時光都在釣魚城中度過,直到被任命為四川制置副使兼知重慶府後,為安定重慶軍民之心,這才衝出被元軍重重包圍的釣魚城,趕赴同樣被重兵圍困、援盡糧絕的重慶府就職。彼時蜀地大部已淪入元軍之手,州郡多破,釣魚城、重慶成為兩座孤城,依然互為犄角,頑強堅守,力御強寇。不久,南宋京師臨安亦被元軍攻陷,宋恭帝、太后謝道清率群臣降元。謝道清親手寫下詔書,命殘餘宋軍放棄抵抗。元軍一再以此招撫張珏,主持元四川事務的安西王相李德輝甚至親自寫信勸降。張珏以“社稷為重君為輕”,不理會元人高官厚祿的誘惑,拼死奮戰到最後一刻,直至城破被俘。可嘆的是,重慶、釣魚兩座城池先後陷落,並不是被元軍用武力攻陷,而是因為守將主動開城投降。然張珏始終鐵骨錚錚,直至遇害,用生命和鮮血為宋朝歷史寫下了可歌可泣的最後一頁。那種為保社稷而背水一戰的義不容辭,為捍家園而不屈不撓的奮力拼搏,既令人欽佩感懷,又令人唏噓慨嘆。
本書講述的是張珏任合州副帥時,發生在釣魚城的一段故事。當時蒙古因久久不能占領四川全境,欲先弱後強,先集兵南下攻滅大理。而大宋四川制置使余玠出任蜀帥十年,正遭受以宋理宗為首的中央朝廷百般猜忌,處境相當不妙。大戰在即,生死對決之前,自有一番博弈。這不是一盤普通的棋局,有太多人在各種位置,為各種利益,發展成錯綜複雜卻又必須遵從的規則,於是在這盤太多人彼此牽制的棋局中,每個人都成了“被命運所決定,而又只有極微力量去改變的人”。此種情形,並非出於個體原因,而是完全由當時局勢所決定。上自天子,下至庶民,無不成為大環境、大背景下的犧牲品。
書中所塑造的人物呈現立體化,並沒有絕對的對立。人物的著眼點,也不是孤立地凸顯英雄主義、忠勇愛國或大奸大惡、眾叛親離等,而是儘量將人物放在“真人”的角度,寫出他或她在時代和歷史的旋渦中的不同境遇和選擇。
由於故事所發生的時間正是南宋生死存亡關頭,大時代背景極為複雜,相關歷史知識會有重複交代。
書中部分地圖選自《宋元戰史》(李天鳴著)一書。這裡,要特別感謝原書作者的慷慨授權和無私幫助。我個人對天鳴兄的才學仰慕已久,期待將來有機會到寶島當面致謝。
寫作是一場有意味的探險。到了一定程度,人物和情節有了生命力,不再受作者的控制,而是自行與時代風雲吻合,最終匯入歷史洪流中。
曾有讀者說:“(吳蔚)是在敘史而非寫人,人的命運變化依附於歷史事件的發生,於是很少機緣,很少團圓,很少眷屬,反而在大的時代變遷下多舛多難,儘管間隙中不乏天真爛漫、詼諧幽默與脈脈溫情。”感謝這位讀者敏銳的洞察力,作者視你為創作上的知己。
二月,張珏率軍與攻重慶的元將汪良臣大戰,敗歸。重慶城中糧盡,宋都統趙安勸張珏投降,不從。其夜,趙安與帳下韓忠顯開鎮西門降元。
汪良臣等夜入重慶,張珏率兵巷戰不支。歸府,索鴆飲不得,乃以舟載妻子東走涪州,江中斧舟不果;赴水死不逞。明日,為元萬戶鐵木兒舟師追及被執,解送京師大都。至此,全川只剩下釣魚城一城尚在宋軍之手。四月,宋瑞宗趙罡死於碉州,弟衛王禺即位,改元祥興。冬,宋合州釣魚城主將王立與義妹熊耳夫人謀,遣楊獬持書往成都安西王相李德輝處請降。
公元1279年,宋祥興二年,元至元十六年春正月,合州安撫使、釣魚城主將王立,以釣魚城降元安西王相李德輝,全川盡入元人之手;二月,宋將張世傑在厓山敗於元軍,宋臣陸秀夫背負宋末帝投海自盡,南宋亡。
公元1280年,元至元十七年
二月,宋四川安撫制置副使兼知重慶府張珏,為元所俘後二年,轉押至安西趙老庵時,於廁中以弓弦自縊而死。冬十月,元安西行省左丞李德輝卒。
後記
落月照江流,孤臣天地心
金庸先生曾在其名著《神鵰俠侶》中描寫神鵰大俠楊過以飛石擊斃蒙古大汗蒙哥,此段情節為襄陽大戰的最高潮。在歷史上,蒙哥確實被人以飛矢射中,後傷重不治而死,不過真實戰事卻是發生在四川釣魚城。
射殺蒙哥的當然不是小說虛擬人物楊過,而是南宋名將張珏。後人有“計工一炮殪蒙哥”詩句,即指此事。
自余玠主持建成山城防禦體系以來,釣魚城便成為蜀地一桿標誌性大旗,堅持抗蒙長達三十六年之久,創造了中外戰爭史上罕見的以弱勝強的戰例。蒙古大汗蒙哥東征西討,縱橫歐亞大陸,所向披靡,然而卻在釣魚城斷戟,死在城下,由此影響和改寫了整個世界中古史。釣魚城因而被歐洲人譽為“東方麥加城”“上帝折鞭處”。
射殺蒙哥的英雄張珏十八歲從軍,從一名普通士卒到四川最高軍政長官,命運亦與釣魚城緊密相連。他一生中絕大部分時光都在釣魚城中度過,直到被任命為四川制置副使兼知重慶府後,為安定重慶軍民之心,這才衝出被元軍重重包圍的釣魚城,趕赴同樣被重兵圍困、援盡糧絕的重慶府就職。彼時蜀地大部已淪入元軍之手,州郡多破,釣魚城、重慶成為兩座孤城,依然互為犄角,頑強堅守,力御強寇。不久,南宋京師臨安亦被元軍攻陷,宋恭帝、太后謝道清率群臣降元。謝道清親手寫下詔書,命殘餘宋軍放棄抵抗。元軍一再以此招撫張珏,主持元四川事務的安西王相李德輝甚至親自寫信勸降。張珏以“社稷為重君為輕”,不理會元人高官厚祿的誘惑,拼死奮戰到最後一刻,直至城破被俘。可嘆的是,重慶、釣魚兩座城池先後陷落,並不是被元軍用武力攻陷,而是因為守將主動開城投降。然張珏始終鐵骨錚錚,直至遇害,用生命和鮮血為宋朝歷史寫下了可歌可泣的最後一頁。那種為保社稷而背水一戰的義不容辭,為捍家園而不屈不撓的奮力拼搏,既令人欽佩感懷,又令人唏噓慨嘆。
本書講述的是張珏任合州副帥時,發生在釣魚城的一段故事。當時蒙古因久久不能占領四川全境,欲先弱後強,先集兵南下攻滅大理。而大宋四川制置使余玠出任蜀帥十年,正遭受以宋理宗為首的中央朝廷百般猜忌,處境相當不妙。大戰在即,生死對決之前,自有一番博弈。這不是一盤普通的棋局,有太多人在各種位置,為各種利益,發展成錯綜複雜卻又必須遵從的規則,於是在這盤太多人彼此牽制的棋局中,每個人都成了“被命運所決定,而又只有極微力量去改變的人”。此種情形,並非出於個體原因,而是完全由當時局勢所決定。上自天子,下至庶民,無不成為大環境、大背景下的犧牲品。
書中所塑造的人物呈現立體化,並沒有絕對的對立。人物的著眼點,也不是孤立地凸顯英雄主義、忠勇愛國或大奸大惡、眾叛親離等,而是儘量將人物放在“真人”的角度,寫出他或她在時代和歷史的旋渦中的不同境遇和選擇。
由於故事所發生的時間正是南宋生死存亡關頭,大時代背景極為複雜,相關歷史知識會有重複交代。
書中部分地圖選自《宋元戰史》(李天鳴著)一書。這裡,要特別感謝原書作者的慷慨授權和無私幫助。我個人對天鳴兄的才學仰慕已久,期待將來有機會到寶島當面致謝。
寫作是一場有意味的探險。到了一定程度,人物和情節有了生命力,不再受作者的控制,而是自行與時代風雲吻合,最終匯入歷史洪流中。
曾有讀者說:“(吳蔚)是在敘史而非寫人,人的命運變化依附於歷史事件的發生,於是很少機緣,很少團圓,很少眷屬,反而在大的時代變遷下多舛多難,儘管間隙中不乏天真爛漫、詼諧幽默與脈脈溫情。”感謝這位讀者敏銳的洞察力,作者視你為創作上的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