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頁
孟琳站在辦公室的窗口下,望著樓下一組拉著警犬的警員檢查凌覺的五菱車裡是否還隱匿有金條。這幾天忙著其他相關的事使他一直想不起要做這樣的檢查,等到他讓人通知凌覺來領車,並且凌覺已經到達公安局之後他才想起來,不得已便安排了警員做這次突擊檢查。既然是突擊檢查,而且時間那麼倉促,又不能把汽車拆開——警方知道這個前特種兵詭計多端——所以臨時拉來一隻警犬嗅一嗅。
樓下那組警員的負責人仰頭向孟琳搖手,表示沒有發現藏匿黃金的跡象,孟琳點了點頭,然後轉身面對自己辦公室里的兩個年輕人說道。
“趙賢明和姜濤是兒時的夥伴,據他交待,馮道恆上校1951年去到廣州投宿在姜濤家。姜濤的父親姜波之前曾在廣西省府任職,認識馮上校。馮上校當時已經病重,後來死在姜濤家。姜波因此遭人告發而被捕入獄,後來死在獄中。在馮上校死前的一段時間裡一直是姜濤的母親麥芬照顧他,馮上校病危時發高燒胡亂說出了一些有關黃金的事,諸如日軍在廣西柳州埋藏了一批從東南亞搶回來的黃金、柳州有三個人保存了三張照片、一份名單之類的。當時姜氏夫婦並沒在意,以為他是在說糊話。直到馮上校死去,姜波被捕後,麥芬從馮上校的公文包里找到了五根刻有泰文的金條和幾本筆記本。這個女人很有學問——這也是為何她在文革一開始就被批鬥致死的原因——她結合馮上校的話和筆記本中的記錄把這個秘密猜出了一大半,但她一直沒跟姜濤提起。直到1967年她去世前才把這一切告訴了姜濤。姜濤當時十九歲,讀完了高中。1967年姜濤帶著金條和筆記本偷渡香港。1990年姜濤聯繫到在軍中的趙賢明,要趙賢明設法轉業,調到柳州市公安局,並給趙賢明提供了那三個老兵的名子,要他找到這三個老兵。趙賢明工作之餘在各地檔案館裡翻查了整整十年才找到那三個化名後的老兵。01年姜濤來柳州開了德利貿易公司,並著手計劃實施方案。趙賢明也是直至殺手來到柳州之後才完全知曉這個秘密的。”
與林家衛一起坐在沙發上的凌覺開口問道。
“那麼說姜濤被殺了?”
孟琳度步來到沙發前與這兩個年輕人平排坐在一起,他拍了拍凌覺的肩頭說道。
“你不幹警察真是資源浪費。是的,在林隊長發現德利公司的老闆姜濤涉及那幾宗殺人案後,趙賢明就起了殺心。當然,他殺姜濤是出於自保。他也專研過桂系歷史,所以在你破解照片裡的秘密之前他就已經破解了。”
“周光達有沒有參與殺姜濤的行動?”凌覺又問道。
“趙賢明說殺姜濤是他自己乾的,而把姜濤屍體沉入柳江側是趙、周兩人合力。半年過去了,屍體不可能再找得出來。”頓了頓孟琳問道“我到現在還搞不清,為什麼日軍當年會選擇將數噸木箱包裝的錫礦與黃金一起埋在離公路不到一百米的山腳下?”
“很可能跟鬼子坳阻擊戰有關。45年6月,日軍一個聯隊從忻城大塘撤往柳州,在經過鬼子坳時,遭到第46軍525團的頑強阻擊,戰鬥持續了近3天。日軍最後是繞道走的。走之前可能把這些沉重的黃金當重要物資挖坑埋了。”
“你是說,埋藏這些黃金的人都不知道自己埋的是黃金?”局長又問道。
“這個問題我也是想了好幾天才弄明白的。木箱包裝是為了讓運送人足夠重視,而錫礦石又是為了掩人耳目。因為當時情況緊急,再拖下去那批日軍有被包圍全殲的可能。而最後日軍所選擇的逃跑路線又不能通行負載過重的汽車,所以他們會選擇卸掉部分物資。他們一定曾捅破過某個木箱檢查里的東西,既然是情勢危急他們不可能做得很細緻,當他們發現木箱裡竟然是沒有多大價值的錫礦時,就起了就地掩埋的心。要不然,那些日軍士兵戰後一定會設法回來挖這些黃金。但是沒有人來過。這證明他們根本就不知情。”
“那總有知情者吧?上次那個廣西大學的吳教授還說日軍根本不可能通過陸路運送黃金。這又是怎麼回事?”局長對此事頗有興趣。
之前一直沒機會說話的警官大學高材生開口答道。
“大家都知道國民黨派系林立,其實當年日軍也有派系之分。日軍因戰略或政見的差異,形成不同的派系。比如南進派和北進派。在二戰後期,意、德相繼投降,日本獨木難支的情況下,日本朝野軍政各界又產生分歧,一派認為要固守本土與盟軍決戰到底;另一派認為應該放棄本土,向蘇聯妥協,到滿州發展。最後是固守本土派獲勝。滿州發展派雖然勢微,但他們可能痴心不改,而且他們完全有能力通過秘密途逕取得這些黃金,並試圖將這批黃金從陸路運往滿州。為求保密,甚至於運送者都不知道自己運的是黃金。而知情者事後又不敢聲張此事,因為聲張此事等於承認是自己的行為導致了帝國的重大損失。如果凌覺的判斷沒錯的話,黃金是1945年6月份掩埋的,當年8月15日,日本就宣布投降了。短短兩個多月時間,參與其中的知情者天各一方,很可能都還沒來得及調查黃金的具體埋藏地點就已經進了軍事法庭。這就是為何後來沒有日本人來挖黃金的原因。”
“我同意林隊長的推測。這也是為什麼1948年,桂系在北平的情報網得到這個情報時半信半疑的原因。”頓了頓,凌覺不忘探一探局長大人的口風“那批黃金的具體數目是多少啊?”
樓下那組警員的負責人仰頭向孟琳搖手,表示沒有發現藏匿黃金的跡象,孟琳點了點頭,然後轉身面對自己辦公室里的兩個年輕人說道。
“趙賢明和姜濤是兒時的夥伴,據他交待,馮道恆上校1951年去到廣州投宿在姜濤家。姜濤的父親姜波之前曾在廣西省府任職,認識馮上校。馮上校當時已經病重,後來死在姜濤家。姜波因此遭人告發而被捕入獄,後來死在獄中。在馮上校死前的一段時間裡一直是姜濤的母親麥芬照顧他,馮上校病危時發高燒胡亂說出了一些有關黃金的事,諸如日軍在廣西柳州埋藏了一批從東南亞搶回來的黃金、柳州有三個人保存了三張照片、一份名單之類的。當時姜氏夫婦並沒在意,以為他是在說糊話。直到馮上校死去,姜波被捕後,麥芬從馮上校的公文包里找到了五根刻有泰文的金條和幾本筆記本。這個女人很有學問——這也是為何她在文革一開始就被批鬥致死的原因——她結合馮上校的話和筆記本中的記錄把這個秘密猜出了一大半,但她一直沒跟姜濤提起。直到1967年她去世前才把這一切告訴了姜濤。姜濤當時十九歲,讀完了高中。1967年姜濤帶著金條和筆記本偷渡香港。1990年姜濤聯繫到在軍中的趙賢明,要趙賢明設法轉業,調到柳州市公安局,並給趙賢明提供了那三個老兵的名子,要他找到這三個老兵。趙賢明工作之餘在各地檔案館裡翻查了整整十年才找到那三個化名後的老兵。01年姜濤來柳州開了德利貿易公司,並著手計劃實施方案。趙賢明也是直至殺手來到柳州之後才完全知曉這個秘密的。”
與林家衛一起坐在沙發上的凌覺開口問道。
“那麼說姜濤被殺了?”
孟琳度步來到沙發前與這兩個年輕人平排坐在一起,他拍了拍凌覺的肩頭說道。
“你不幹警察真是資源浪費。是的,在林隊長發現德利公司的老闆姜濤涉及那幾宗殺人案後,趙賢明就起了殺心。當然,他殺姜濤是出於自保。他也專研過桂系歷史,所以在你破解照片裡的秘密之前他就已經破解了。”
“周光達有沒有參與殺姜濤的行動?”凌覺又問道。
“趙賢明說殺姜濤是他自己乾的,而把姜濤屍體沉入柳江側是趙、周兩人合力。半年過去了,屍體不可能再找得出來。”頓了頓孟琳問道“我到現在還搞不清,為什麼日軍當年會選擇將數噸木箱包裝的錫礦與黃金一起埋在離公路不到一百米的山腳下?”
“很可能跟鬼子坳阻擊戰有關。45年6月,日軍一個聯隊從忻城大塘撤往柳州,在經過鬼子坳時,遭到第46軍525團的頑強阻擊,戰鬥持續了近3天。日軍最後是繞道走的。走之前可能把這些沉重的黃金當重要物資挖坑埋了。”
“你是說,埋藏這些黃金的人都不知道自己埋的是黃金?”局長又問道。
“這個問題我也是想了好幾天才弄明白的。木箱包裝是為了讓運送人足夠重視,而錫礦石又是為了掩人耳目。因為當時情況緊急,再拖下去那批日軍有被包圍全殲的可能。而最後日軍所選擇的逃跑路線又不能通行負載過重的汽車,所以他們會選擇卸掉部分物資。他們一定曾捅破過某個木箱檢查里的東西,既然是情勢危急他們不可能做得很細緻,當他們發現木箱裡竟然是沒有多大價值的錫礦時,就起了就地掩埋的心。要不然,那些日軍士兵戰後一定會設法回來挖這些黃金。但是沒有人來過。這證明他們根本就不知情。”
“那總有知情者吧?上次那個廣西大學的吳教授還說日軍根本不可能通過陸路運送黃金。這又是怎麼回事?”局長對此事頗有興趣。
之前一直沒機會說話的警官大學高材生開口答道。
“大家都知道國民黨派系林立,其實當年日軍也有派系之分。日軍因戰略或政見的差異,形成不同的派系。比如南進派和北進派。在二戰後期,意、德相繼投降,日本獨木難支的情況下,日本朝野軍政各界又產生分歧,一派認為要固守本土與盟軍決戰到底;另一派認為應該放棄本土,向蘇聯妥協,到滿州發展。最後是固守本土派獲勝。滿州發展派雖然勢微,但他們可能痴心不改,而且他們完全有能力通過秘密途逕取得這些黃金,並試圖將這批黃金從陸路運往滿州。為求保密,甚至於運送者都不知道自己運的是黃金。而知情者事後又不敢聲張此事,因為聲張此事等於承認是自己的行為導致了帝國的重大損失。如果凌覺的判斷沒錯的話,黃金是1945年6月份掩埋的,當年8月15日,日本就宣布投降了。短短兩個多月時間,參與其中的知情者天各一方,很可能都還沒來得及調查黃金的具體埋藏地點就已經進了軍事法庭。這就是為何後來沒有日本人來挖黃金的原因。”
“我同意林隊長的推測。這也是為什麼1948年,桂系在北平的情報網得到這個情報時半信半疑的原因。”頓了頓,凌覺不忘探一探局長大人的口風“那批黃金的具體數目是多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