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幾天後,雷伊把肖恩火化了。在他們都還只有十幾歲的時候,曾經玩笑般地談起過死亡,肖恩當時說他希望把骨灰灑進大海,這樣他可以到達世界任何一個角落,永遠像風一樣自由,不會被束縛。於是,雷伊按照肖恩當年的願望把他火化,把骨灰罈拿回了家。肖恩的悼念儀式無比冷清,不知道一向喜歡熱鬧的他會不會不滿。他和雷伊幾乎沒有共同的朋友,雷伊也無法聯繫到他之前的女朋友們,所以整個悼念儀式現場,竟然只有雷伊和工作人員而已。

  回到家,雷伊把肖恩的骨灰罈放在了茶几上,然後在沙發上坐下,愣愣地望著那罈子發呆。

  肖恩已經死去了,雷伊的腦海中卻不斷浮現出過去的景象。大概是大學畢業後的一年,在閒談的時候,雷伊表示自己很羨慕肖恩的生活,卻不認為自己能達到那種極其不安定的自由狀態,他每每想起肖恩在剛開始時候的窘困模樣,都覺得惶恐。那時候肖恩笑得很耀眼,他有些得意地說:“那只是因為你只是羨慕這些東西而已,它們在你心目中並不是最重要的,不管有多羨慕,你依然不會想走入其中。”肖恩極少會說那麼有哲理的話,可不知為什麼,當雷伊聽到這番話的時候,心中卻有著小小的不快。

  肖恩經常滿世界的跑,每到一個地方,他都會寄回一張當地的明信片給雷伊。他總是說這樣雷伊就能跟他看到同樣的世界,雖然其實還是有著很大的不同。想到這裡,雷伊站了起來,走到房中拿出一大袋的明信片,他又拿了當初肖恩送給他的罈子,放在地上。然後把那些明信片一張張點燃,看著它們變成灰燼,看著那灰燼落在罈子里。

  很多東西一旦開始回憶,就會發現有更多的東西潛藏在腦海深處。雷伊從來不認為肖恩對他能有多大的影響,很多玩鬧的事情也是一轉身就忘了,可是現在,在開始回憶的時候,他竟然能想起無數的片斷,甚至能把肖恩在某些時刻所說得話記得一字不差。

  雷伊看著肖恩的骨灰罈,覺得一切有點可笑。沒有人知道他是多麼嚮往肖恩的生活,那種恣意妄為,好像沒有規則一般的自由。雷伊並不是不喜歡自己,也不是對現狀有什麼不滿,更談不上他多麼欣賞肖恩,他只是羨慕那些。他嚮往那一切,就如同人類嚮往和鳥兒一樣在天空飛翔。

  並不是說那種生活方式對雷伊有多麼重要,只是很多時候,看著肖恩的生活狀態,他都會覺得世界其實很多樣,在羨慕的同時,也會覺得自己的生活有它的優點,然後回過頭繼續羨慕那恍如烏托邦一樣的自由。

  看著那冰冷的骨灰罈,雷伊站起來,費勁力氣把罈子打開,把肖恩的骨灰倒進了那個裝著明信片灰燼的罈子,那是肖恩給他的禮物,一切都是。在倒的過程中,一些灰燼飄落出來,看著那在空氣中旋轉的灰燼,雷伊突然放下罈子,抓起手中灰燼往嘴裡塞去。一口又一口,儘管被嗆得無法呼吸,他依然沒有停下手中的動作。

  良久之後,望著手中那灰白一片,雷伊突然發出了低低的吼叫聲,他並不清楚自己為何會感到一絲絕望,也不在乎他為什麼這樣做。他只是很清楚地明白,有些東西永遠不會再回來。

  End

  2005.12.5

  吃人系列 原罪(上)

  (更新時間:2005-12-12 1:33:00 本章字數:2210)

  原罪

  亞當與夏娃在蛇的誘惑之下摘食了善惡樹上的果子,從而被逐出伊甸園。他們的後裔,也就是人類,生來就虧欠於神,就有罪,這被稱為——原罪。

  貝森·艾里是一位知名的社會學學者,在道德與社會領域,他取得了無人能及的卓越成就。他擁有自己的研究所,有許多助手,在這個領域他已是權威,擁有極高的地位和榮耀。艾里教授卻依然不滿足,他甚至覺得苦悶。他找不到新的研究課題,他想要研究更深刻、更有價值,更新穎的課題,但卻始終無法找到切入點。這種不滿足感使他陷入了焦躁之中,也導致他最近的脾氣無比暴躁。

  這天下午,艾里教授在一家名為“S·F”的雜貨店中看到了一本古老的拉丁文《聖經》,他拿起那本書,隨便翻閱起來。當看到有關亞當與夏娃被逐出伊甸園,後裔也受到詛咒的描述時,艾里教授突然有了研究的靈感。他丟下書,轉身衝出店門,大步向貧民區跑去……

  一周以後,艾里教授的研究所里多了一個剛滿周歲的男嬰。沒有人知道他的父母是誰,他又為什麼會出現在這裡,大家都認為,既然教授把這個孩子抱來,就一定有他的理由。於是,這個孩子就這樣留在了研究所,艾里教授給孩子取了個名字——叫做“亞當”。

  亞當慢慢成長著,他同別的孩子一樣有固定的作息時間,甚至有門禁,區別只在於他不可以在沒人陪伴的情況下走出研究所。他也一樣要閱讀各種各樣的書籍,學習不同的知識。艾里教授對待亞當不嚴苛,當然也不親熱,他更像一位高高在上的導師,他的工作只是過幾天就過來檢查一下孩子的狀況,了解各個方面的情況。他雖然沒有讓亞當上學,卻有教給他知識,一切他覺得亞當應該掌握的知識。

  亞當就在這樣的環境下慢慢長大,研究所里有很多知名學者,亞當還很小的時候,他就已經開始觀摩各位學者所做的調查,跟隨他們做課題,做分析。亞當的性格,他的理想,他對於外界的看法,對於世界的認識……就在這一次次的觀摩中,在許多學者的影響下,在無數書本的堆砌中,慢慢成形。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