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但是而後的發展對於收屍人來說是不利的,因為有了文明的出現,再加上對於死亡文化的不同理解,收屍人漸漸的淪為了邊緣人物,無法從事這種專門的喪葬工作,於是乎他們想到了一個主意,那就是繼續以戰爭為主,替軍隊來收拾這些屍體,從而混得了一口飯吃。

  而我們所查閱到的那個時苗,應該就是這收屍人的後代,這塊碑,這座墓亦是他所建立的,或者他怕這段歷史不會再有人知道,便留下了這道石碑讓後人見證。

  當時的時苗只不過是荀彧手下的一個門客,只是對於死亡有一些獨道見解,才會被納入門中。而後被推薦給曹操,負責軍隊裡戰亡的事情。也就是打掃一下戰場,收拾一下自己的屍體,並將他們就地掩埋。

  直到曹操因為軍費緊張,無計可施的時候,便發下了文榜,誰能幫他取得財物,便封誰為大官,這個時苗此時出現,並接了此文榜。帶著手下幾十號人,按那《葬經》上所記錄的方位和地址,盜了幾座墓,並將裡面的陪葬品取了出來,獻於曹操。

  而曹操也不失言,當下封時苗為官,將他手下的人也封為‘時’家軍,不入軍隊編制,專門為他盜墓取寶。因此,在這曹操的軍營里就出現了一批,不打仗的軍隊,他們白天休息,晚上行動,行為十分的詭秘,也讓其它的士兵猜測不已。

  但是這件事卻遭到了荀彧的妒忌,便向曹操進言道:那時苗手掌軍隊過重,隱隱有造反的趨勢。而曹操生性多疑也是眾人皆知的,便問荀彧如何解決,那荀彧便出了一法:說是到不如將這‘時’家軍,直接納入軍隊的編制之中,直歸丞相所管,以此來削時苗手中的兵權。

  曹操自然同意了,便招時苗決議此時事,並讓時苗將這祖傳的《葬經》上交,那時苗自然不肯,大罵一番之後,轉身離去。曹操當時氣得就要殺他,可是又被荀彧勸下,並對說道:此時苗如此張狂,全因手中《葬經》,到不如派他回內地作官,不理軍事,在上任途中再找人截殺,奪取《葬經》過來。

  聽到後,曹操便馬上借天子令,命這時苗即刻於壽春上任,走時不得帶一兵一卒。而時苗也正有去意,當下便離開了。可是他走出軍營沒有多遠的時候,突然心中暗跳,便知有人要暗算自己。

  172 屍語

  因為常年與這屍體打交道,時苗也略懂得一些鬼神之術,同時亦有這通靈之法,就在心跳之際,看到一白魂飄到自己身前,對他說有人要追殺他,捨棄貴重物,快點水中木下方可逃避。說完,這白魂就消逝不見。

  時苗聽到如此後,心知是曹操要強取《葬經》,將隨身的書箱打開,將其中半部散亂的擺放在岔路口上,而後自己抄小路來到了一座木橋下,身體靠著橋柱,雙腳浸泡於水中,慢慢的閉上眼睛等待著。

  而那些追殺之人,看到一地的《葬經》便撿了起來,又派人分幾路去追趕,又遣一人將這些《葬經》送回到曹操手中。聽說沒有抓到人,曹操心裡很是不悅,此時荀彧掐指一算便言道:時苗此時已身在土下,水中,背後棺木,十足的死亡之相,就算不派人去追,他也命不久矣。

  正因如此,時苗一直躲到早晨才得以活下命下,而後他將那官印以及與自己有關的一切文書丟棄,匆匆趕回到了家鄉躲避。可誰想這官印卻被一讀書人拾到,便假借時苗之名,上任壽春繼任,卻也落得一個清官之名。

  而這曹操得了《葬經》卻只有半部,心中自然不喜,但又無奈,只好將其改名為《葬經集略》,並命荀彧以此為基礎,訓練出一隻專門軍用的盜墓隊伍來,於是就有了這‘摸金校尉’和‘發丘中朗將’這兩支官方盜墓隊伍的雛形。

  且說那時苗,逃回自己的家鄉,本想著就此隱姓埋名,可是誰知道那些當初跟隨他一起盜墓的手下們,竟然自發的組成了一種民間的盜墓隊伍,打著時苗的旗號自封‘收屍人’與曹操對著幹。每每搶在摸金校尉的前面,再加上當時這假冒時苗的名聲傳到了曹操耳朵里,引起曹操大怒,同時也知道這時苗未死,便一道軍令下來,要徹底的消滅‘收屍人’。

  在家鄉聽到如此消息後,時苗也是心知不妙,只得以假死來再次騙人,便馬上依據剩下的半部《葬經》替自己找了一處寶地,同時又將那盜得的世間至室冰晶龍床置於墓中,而後又對家人說自己要躲在墓中半年,造成已死假像,千萬不可找尋他,同時又讓所有家人遠離故鄉,去外地生活。

  就在這時苗躲進墓後,曹操的人馬也趕到了他的家鄉廮陶所在,要將他滅門。可是就差個幾里地的時候,這些人就看見一道大水有如天瀑般自西向東飛卷而來,傾刻間面前的平地化為巨流,那廮陶縣城也在這道洪水中化為烏有。

  誰也想不到,此時竟然會有大水衝過,曹操的這批人馬全都被攔在水流之外,但同時也都知道如此大水,時苗定是活不下去,便安心收兵。

  大水過後,卻誰也不知道那時苗如何,也不知道他有沒有從墓里出來。於是這傳說謠言四起,有的說時苗被水龍王帶走,有的說時苗安全避難活了下來,有的說時苗乃上天之神,此番引水自救。然而不管怎麼說,大家都不相信他死了。

  那個假冒的時苗也聽到了消息,便馬上懸印逃跑,卻留下了一個‘時苗留犢’的大好名聲。自此,關於收屍人和時苗的消息就完全的消失了下去,再也沒有人知道這件奇怪的古事。而後的三國時期,曹操獨稱魏王,也都沒有再提起這件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