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5頁
聽聞此言,項羽氣得拍案大吼道:「無恥老賊,吾恨不得食其肉!當初怎救聽信了這老賊的話,竟使項聲喪命於他手中!」
范增那張蒼老的臉上也在不復以往那副智珠在握的神情,他雙眉緊鎖亦感些許無奈道:「項聲未戰先亡,我軍前進的勢頭已被截止!雖然現在秦國就在面前,但我軍已經無力再征,所以只能退兵回國。劉邦在後,子嬰在前,我軍不可輕易後退,不然子嬰必然會在背後追擊!所以大王當用一戰擊敗秦軍,然後退軍回到楚地。等除去劉邦這心頭大患之後,再做打算!」
項羽虎目中儘是不甘,他一拳砸在桌案上,憤恨的低吼道:「大好機會就在眼前,秦國就在咫尺,卻要做後退之舉。我項羽伐秦,豈能如此虎頭蛇尾?」
范增聞言一驚,言語未出,項羽已經說道:「亞父且看我一戰斬殺子嬰,然後再帶領騎兵奔襲劉邦!我項羽從不做無用之功,也絕不會路過秦國門口而不入!」
范增見項羽言語堅決,卻還是出言相勸,哪知道項羽根本就不耐煩了,揮手對范增說道:「亞父不用心焦,事後如何等與子嬰戰後在說!」
范增喋喋不休的說了一陣,實在見項羽聽不進去,最後只得生氣的敲著拐杖退去。
第二日,項羽親自修書一封,派大將虞子期送入秦營。虞子期懷書進入秦營,面見嬴子嬰,一臉倨傲道:「楚王讓我帶戰書一封,不知秦王敢接否?」
嬴子嬰雙眉一挑,口中淡淡的說道:「從未聽說楚王也有弄筆操墨的一天,孤倒是真的好奇了。項羽想說什麼,你念出來便是。」
虞子期冷冷一笑,伸手從懷裡一掏出戰書,張口便念道:「子嬰小兒,贏姓餘孽:當年寡人一時不察,竟使鼠輩逃脫。汝僥倖得存,不思苟延藏匿,卻還興風作浪,著實可恨。寡人已提天兵,特來取汝項上首級。汝若膽顫畏懼,大可再次前來投降,寡人保證留汝全屍……」
項羽全文全是嘲諷蔑視之詞,卻沒有約戰之詞。帳中大將聽得此文,無不怒氣充盈,有的人破開大罵,有的人拔劍欲上。虞子期絲毫不懼,竟然指著眾將張口回罵。有大將數次向嬴子嬰請命,要斬下虞子期首級,嬴子嬰擺手不允。讓韓則喝止眾人之後,嬴子嬰方對虞子期說道:「孤從未聽聞項羽舞弄過筆墨,本想見識一下其文采,沒想到卻滿篇粗鄙之言,著實讓人失望。既是戰書,卻無約戰時間、地點等具體事情,可見項羽是只會弄戟耍劍的匹夫。項羽雖然言辭未到,但孤不做計較。既然他有心約戰,孤也無不應允。暫留你項上人頭,報上約戰地點後滾吧!」
第四百二十三章 國殤(一)
伊水畔,舟船弄影,粼粼水聲伴隨著十萬縴夫的號子聲在河灣處來回傳盪。風過處,戈矛成林,來往的騎士揚起了馬鞭抽打著縴夫的後背。那被烈日曬得黝黑的背上,刻印著一道道血影斑駁的鞭痕。痛楚和瘙癢無時無刻不在折磨著縴夫,但他只能埋著頭抿著嘴,雙手拉緊著縴繩,將身子跟隨著繩子傾斜,一步一步的向著前方挪移。
大河中央,余皇之上,有老者閉目呤詩:「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載陽,有鳴倉庚。……七月流火,八月萑葦。蠶月條桑,取彼斧斨。以伐遠揚,猗彼女桑。……」
此詩名為《七月》,乃是西周初年豳地(在今陝西旬邑縣、邠縣一帶)的奴隸所做的詩歌,講述的是一年一季男女奴隸的生活。
就如這伊水畔的十萬縴夫,曾經的他們也是國人,只不過國破家亡,不得不屈服在楚國大軍的兵戈之下,為其牽繩使力,幫著楚人一步一步的覆滅自己的國家。他們的國家名魏,他們乃是魏人。
余皇上的老者駕馭著十萬魏奴,帶著戰艦千舟,沿著伊水西行。
十萬名魏奴,傾斜在伊水畔,光著腳丫踩在又燙又熱的沙灘上,他們抿嘴用力,一步步挪移,帶著橫行在大河中央的巨舟向西行去。
西方有山,名為白雲山,山下有水,名為洛水。自洛水向東北蜿蜒直入河東郡,上下三百里,有良田萬傾,國人百萬。魏人自遷都安邑以來,在此繁衍生息已有數百載,如今楚室操戈,一路殺奔而來,此時洛陽告破,三川失守,只剩餘河東數城未曾倖免。
白雲山下小丘之上,魏王豹頭裹白巾,騎白馬,手提重劍,站在萬千人之前。在他背後,有老者、有少年、一個個頭裹著白巾,跟隨著魏王迎風眺望。
烈烈狂風似刮面如刀,卻將那鬍髯頭須吹得張揚四起。沙場處,秦國的黑旗在狂風中肆意亂舞,秦王子嬰拔出了身上長劍,迎風高呼道:「此時不戰,又待何時?」
數萬秦甲揚戈高呼:「戰!」
其聲如雷震,卻是一層又一層。有那猛將馬逸,聞聲驅馬,使一桿長槍,直衝楚陣。有那秦士,擊盾揚步,滾滾而來。停射在兩翼的秦騎,也跟著主將章燕驅馬前沖。頓時,黃沙漫天,聲震不絕。
楚陣之中,楚王項羽一身戎甲,手提一柄大鐵戟,目視著前方。待聽到秦人呼戰而來,便仰頭狂笑道:「秦狗來矣!江東弟子何在?」
大將鍾離味提戟狂呼:「未曾遠離大王!」
項羽大喝道:「讓那秦狗看看,我楚國鐵騎的鋒銳!」
范增那張蒼老的臉上也在不復以往那副智珠在握的神情,他雙眉緊鎖亦感些許無奈道:「項聲未戰先亡,我軍前進的勢頭已被截止!雖然現在秦國就在面前,但我軍已經無力再征,所以只能退兵回國。劉邦在後,子嬰在前,我軍不可輕易後退,不然子嬰必然會在背後追擊!所以大王當用一戰擊敗秦軍,然後退軍回到楚地。等除去劉邦這心頭大患之後,再做打算!」
項羽虎目中儘是不甘,他一拳砸在桌案上,憤恨的低吼道:「大好機會就在眼前,秦國就在咫尺,卻要做後退之舉。我項羽伐秦,豈能如此虎頭蛇尾?」
范增聞言一驚,言語未出,項羽已經說道:「亞父且看我一戰斬殺子嬰,然後再帶領騎兵奔襲劉邦!我項羽從不做無用之功,也絕不會路過秦國門口而不入!」
范增見項羽言語堅決,卻還是出言相勸,哪知道項羽根本就不耐煩了,揮手對范增說道:「亞父不用心焦,事後如何等與子嬰戰後在說!」
范增喋喋不休的說了一陣,實在見項羽聽不進去,最後只得生氣的敲著拐杖退去。
第二日,項羽親自修書一封,派大將虞子期送入秦營。虞子期懷書進入秦營,面見嬴子嬰,一臉倨傲道:「楚王讓我帶戰書一封,不知秦王敢接否?」
嬴子嬰雙眉一挑,口中淡淡的說道:「從未聽說楚王也有弄筆操墨的一天,孤倒是真的好奇了。項羽想說什麼,你念出來便是。」
虞子期冷冷一笑,伸手從懷裡一掏出戰書,張口便念道:「子嬰小兒,贏姓餘孽:當年寡人一時不察,竟使鼠輩逃脫。汝僥倖得存,不思苟延藏匿,卻還興風作浪,著實可恨。寡人已提天兵,特來取汝項上首級。汝若膽顫畏懼,大可再次前來投降,寡人保證留汝全屍……」
項羽全文全是嘲諷蔑視之詞,卻沒有約戰之詞。帳中大將聽得此文,無不怒氣充盈,有的人破開大罵,有的人拔劍欲上。虞子期絲毫不懼,竟然指著眾將張口回罵。有大將數次向嬴子嬰請命,要斬下虞子期首級,嬴子嬰擺手不允。讓韓則喝止眾人之後,嬴子嬰方對虞子期說道:「孤從未聽聞項羽舞弄過筆墨,本想見識一下其文采,沒想到卻滿篇粗鄙之言,著實讓人失望。既是戰書,卻無約戰時間、地點等具體事情,可見項羽是只會弄戟耍劍的匹夫。項羽雖然言辭未到,但孤不做計較。既然他有心約戰,孤也無不應允。暫留你項上人頭,報上約戰地點後滾吧!」
第四百二十三章 國殤(一)
伊水畔,舟船弄影,粼粼水聲伴隨著十萬縴夫的號子聲在河灣處來回傳盪。風過處,戈矛成林,來往的騎士揚起了馬鞭抽打著縴夫的後背。那被烈日曬得黝黑的背上,刻印著一道道血影斑駁的鞭痕。痛楚和瘙癢無時無刻不在折磨著縴夫,但他只能埋著頭抿著嘴,雙手拉緊著縴繩,將身子跟隨著繩子傾斜,一步一步的向著前方挪移。
大河中央,余皇之上,有老者閉目呤詩:「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載陽,有鳴倉庚。……七月流火,八月萑葦。蠶月條桑,取彼斧斨。以伐遠揚,猗彼女桑。……」
此詩名為《七月》,乃是西周初年豳地(在今陝西旬邑縣、邠縣一帶)的奴隸所做的詩歌,講述的是一年一季男女奴隸的生活。
就如這伊水畔的十萬縴夫,曾經的他們也是國人,只不過國破家亡,不得不屈服在楚國大軍的兵戈之下,為其牽繩使力,幫著楚人一步一步的覆滅自己的國家。他們的國家名魏,他們乃是魏人。
余皇上的老者駕馭著十萬魏奴,帶著戰艦千舟,沿著伊水西行。
十萬名魏奴,傾斜在伊水畔,光著腳丫踩在又燙又熱的沙灘上,他們抿嘴用力,一步步挪移,帶著橫行在大河中央的巨舟向西行去。
西方有山,名為白雲山,山下有水,名為洛水。自洛水向東北蜿蜒直入河東郡,上下三百里,有良田萬傾,國人百萬。魏人自遷都安邑以來,在此繁衍生息已有數百載,如今楚室操戈,一路殺奔而來,此時洛陽告破,三川失守,只剩餘河東數城未曾倖免。
白雲山下小丘之上,魏王豹頭裹白巾,騎白馬,手提重劍,站在萬千人之前。在他背後,有老者、有少年、一個個頭裹著白巾,跟隨著魏王迎風眺望。
烈烈狂風似刮面如刀,卻將那鬍髯頭須吹得張揚四起。沙場處,秦國的黑旗在狂風中肆意亂舞,秦王子嬰拔出了身上長劍,迎風高呼道:「此時不戰,又待何時?」
數萬秦甲揚戈高呼:「戰!」
其聲如雷震,卻是一層又一層。有那猛將馬逸,聞聲驅馬,使一桿長槍,直衝楚陣。有那秦士,擊盾揚步,滾滾而來。停射在兩翼的秦騎,也跟著主將章燕驅馬前沖。頓時,黃沙漫天,聲震不絕。
楚陣之中,楚王項羽一身戎甲,手提一柄大鐵戟,目視著前方。待聽到秦人呼戰而來,便仰頭狂笑道:「秦狗來矣!江東弟子何在?」
大將鍾離味提戟狂呼:「未曾遠離大王!」
項羽大喝道:「讓那秦狗看看,我楚國鐵騎的鋒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