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頁
同日,陝西省亦舉旗起事,發難的頭目,系第一協參謀官,兼二標一營管帶張鳳翽,及三營管帶張益謙,兩人統是日本士官學校畢業生,一呼百應,攻進撫署。巡撫錢能訓,舉槍自擊,撲倒地下。兩管帶攻入後,見錢撫尚在呻吟,倒不去難為他,反令手下扶入高等學堂,喚西醫療治。其餘各官,逃的逃,避的避,只將軍文瑞,投井自盡。全城粗定,正副兩統領,自然推舉兩張了。
余誠格自湖南出走,直至江西,會晤贛撫馮汝騤,備述湖南情形,且敘且泣。馮撫雖強詞勸慰,心中卻非常焦灼,俟誠格別後,勞思苦想,才得一策:一面令布政使籌集庫款,倍給陸軍薪餉;一面命巡警道飭役稽查,旦夕不怠,城內總算粗安。偏偏標統馬毓寶,舉義九江,逐去道員保恆及九江府朴良。九江系全贛要口,要口一失,省城也隨在可虞,不過稍緩時日罷了。此時各省警報,紛達清廷,攝政王載灃,驚愕萬狀,忙召集內閣總理老慶、協理徐世昌及王大臣會議。一班老少年,齊集一廷,你瞧我,我瞧你,面面相覷,急得攝政王手足冰冷,幾乎垂下淚來。老慶睹此情形,不能一言不發,遂保薦一位在籍的大員,說他定可平亂。此人乃係前任外務部尚書袁世凱。攝政王嘿然不答。袁世凱垂釣舊照老慶道:"不用袁世凱,大清休了。"攝政王無奈,下諭著袁世凱補授湖廣總督。又有一大臣道:"此次革黨起事,全由盛宣懷一人激變,他要收川路為國有,以致川民爭路,革命黨乘機起釁,為今日計,非嚴譴盛宣懷不可。"於是盛大臣亦奉旨革職。過了兩三天,袁世凱自項城覆電,不肯出山。內閣總理老慶,又請攝政王重用老袁,授他為欽差大臣,所有赴援的海陸各軍,並長江水師,統歸節制。又命馮國璋總統第一軍,段祺瑞總統第二軍,均歸袁世凱調遣。袁世凱仍電奏足疾未愈。攝政王料他記念前嫌,不欲再召。
忽由廣州來電,將軍鳳山,被革命黨人炸死。鳳山在滿人中,頗稱知兵,清廷方命任廣州將軍,乘船南下,既抵碼頭,登岸進城,到倉前街,一聲奇響,震坍牆垣,適巧壓在鳳山轎上,連人帶轎,搗得粉碎。臨時只有一黨人斃命,聞他叫做陳軍雄,余皆遁去。攝政王聞知此信,安得不驚?沒奈何依了老慶計策,令陸軍大臣蔭昌,親至項城,敦請袁世凱出山。那時,這位雄心勃勃的袁公,才有意出來。蔭昌見他應允,欣然告別,返至信陽州,趁著得意的時候,方想出一條好計,密令在湖北軍隊,打仗時先掛白旗,假做投降,待民軍近前,陡起轟擊,便可獲勝。湖北帶兵官,依計而行,果然鄂軍不知情偽,被他打死了數百人,敗回漢口,把劉家廟、大智門車站各地,盡行棄去。蔭昌聞這捷音,樂不可支,忙電奏京都,說民軍如何潰敗,官軍如何得勝。並有"可以進奪武漢"等語。攝政王稍稍安心。嗣聞瑞澂、張彪都逃得不知去向,遂下令嚴拿治罪。其實"鴻飛冥冥,弋人何篡?"攝政王也無可奈何,默思川湖各地,必須用老成主持,或可平亂,遂命岑春煊督四川,魏光濤督兩湖。岑、魏都是歷練有識的人,料知大局不可收拾,統上表辭職。那時,只有催促這位老袁,迅速赴敵。老袁至此,始從彰德里第動身,渡過黃河,到了信陽州,與蔭昌相會。蔭昌將兵符印信,交待明白,匆匆回京復命。
第162節:重組內閣浙江撫台增韞見各省皆紛紛獨立,自己愁灼萬分,每日召官紳會議,紳士以"獨立"二字為請,增撫總是不從。至敢死隊到杭,密寓撫署左近,約各營乘夜舉事,於是筧橋大營的士兵,入艮山門,占住軍機局,南星橋大營的兵士,入清波門,占住藩運各署;敢死隊懷著炸彈,猛撲撫署。一入署門,第一個拋彈的首領,乃是女志士尹銳志,聞她系紹興縣人,嘗在外洋遊學,灌入革命知識,此次挈她妹子銳進同來效力,首擲炸彈,毀壞撫署。衛隊及消防隊不敢抵敵,統行入黨。急得增撫避匿馬房,被黨人一把抓出,拖至福建會館幽禁。藩司吳引孫等,一律逃去。未及天明,全城已歸革命軍占領,推標統周赤城為司令官,以諮議局為軍政府,臨時都督舉了童訓。童訓自請取消,另舉前浙路總理湯壽潛。
湯尚在滬,由周赤城派專軍往迎。只杭州將軍德濟,尚不肯投順,幾乎決裂,兩邊要開炮相鬥,幸海寧士民杭辛齋,至清營妥議,方才停戰。等到湯督到杭,復與滿人訂了簡約:一改籍,二繳械,三暫給餉項,徐圖生活。滿人料不可抗,唯唯聽命,自是全城遂安。後來增撫等人,都由湯都督釋回。長江流域各省,多半光復。只湖南都督,改推議長譚延闓焦、陳二人,被革命軍查出違法的證據,將他梟首;復槍斃焦黨數名,稽查數天,仍歸平靖。駐紮信陽的袁大臣,奉了回京組閣的諭旨,先遣蔡廷干、劉承恩到武昌與黎都督議和,黎都督定要清帝退位,方肯弭兵。經蔡、劉二員再四商榷,終不應允,只得回復袁大臣。袁大臣見議和無效,默默地籌劃一番,復召馮、段二統領,密議辦法,將軍事布置妥當,才擬啟程北上。袁未到京,宣誓太廟的日期已至,攝政王率領諸王大臣到太廟中,焚香燃燭,叩頭宣誓。誓文云:維宣統三年十月十六日,監國攝政王載灃,攝行祀事,謹告諸先帝之靈曰:惟我太祖高皇帝以來,列祖列宗,貽謀宏遠,迄今垂三百年矣。溥儀續承大統,用人行政,諸所未宜,以致上下暌違,民情難達,旬日之間,寰逼紛擾,深恐顛覆我累世相傳之統緒。茲經資政院會議,廣采列邦最良憲法,依親貴不與政事之規制,先裁決重大信條十九條,其餘緊急事項,一律檢入憲法,迅速編纂,且速開國會,以確定立憲政體。敢誓於我列祖列宗之前。
余誠格自湖南出走,直至江西,會晤贛撫馮汝騤,備述湖南情形,且敘且泣。馮撫雖強詞勸慰,心中卻非常焦灼,俟誠格別後,勞思苦想,才得一策:一面令布政使籌集庫款,倍給陸軍薪餉;一面命巡警道飭役稽查,旦夕不怠,城內總算粗安。偏偏標統馬毓寶,舉義九江,逐去道員保恆及九江府朴良。九江系全贛要口,要口一失,省城也隨在可虞,不過稍緩時日罷了。此時各省警報,紛達清廷,攝政王載灃,驚愕萬狀,忙召集內閣總理老慶、協理徐世昌及王大臣會議。一班老少年,齊集一廷,你瞧我,我瞧你,面面相覷,急得攝政王手足冰冷,幾乎垂下淚來。老慶睹此情形,不能一言不發,遂保薦一位在籍的大員,說他定可平亂。此人乃係前任外務部尚書袁世凱。攝政王嘿然不答。袁世凱垂釣舊照老慶道:"不用袁世凱,大清休了。"攝政王無奈,下諭著袁世凱補授湖廣總督。又有一大臣道:"此次革黨起事,全由盛宣懷一人激變,他要收川路為國有,以致川民爭路,革命黨乘機起釁,為今日計,非嚴譴盛宣懷不可。"於是盛大臣亦奉旨革職。過了兩三天,袁世凱自項城覆電,不肯出山。內閣總理老慶,又請攝政王重用老袁,授他為欽差大臣,所有赴援的海陸各軍,並長江水師,統歸節制。又命馮國璋總統第一軍,段祺瑞總統第二軍,均歸袁世凱調遣。袁世凱仍電奏足疾未愈。攝政王料他記念前嫌,不欲再召。
忽由廣州來電,將軍鳳山,被革命黨人炸死。鳳山在滿人中,頗稱知兵,清廷方命任廣州將軍,乘船南下,既抵碼頭,登岸進城,到倉前街,一聲奇響,震坍牆垣,適巧壓在鳳山轎上,連人帶轎,搗得粉碎。臨時只有一黨人斃命,聞他叫做陳軍雄,余皆遁去。攝政王聞知此信,安得不驚?沒奈何依了老慶計策,令陸軍大臣蔭昌,親至項城,敦請袁世凱出山。那時,這位雄心勃勃的袁公,才有意出來。蔭昌見他應允,欣然告別,返至信陽州,趁著得意的時候,方想出一條好計,密令在湖北軍隊,打仗時先掛白旗,假做投降,待民軍近前,陡起轟擊,便可獲勝。湖北帶兵官,依計而行,果然鄂軍不知情偽,被他打死了數百人,敗回漢口,把劉家廟、大智門車站各地,盡行棄去。蔭昌聞這捷音,樂不可支,忙電奏京都,說民軍如何潰敗,官軍如何得勝。並有"可以進奪武漢"等語。攝政王稍稍安心。嗣聞瑞澂、張彪都逃得不知去向,遂下令嚴拿治罪。其實"鴻飛冥冥,弋人何篡?"攝政王也無可奈何,默思川湖各地,必須用老成主持,或可平亂,遂命岑春煊督四川,魏光濤督兩湖。岑、魏都是歷練有識的人,料知大局不可收拾,統上表辭職。那時,只有催促這位老袁,迅速赴敵。老袁至此,始從彰德里第動身,渡過黃河,到了信陽州,與蔭昌相會。蔭昌將兵符印信,交待明白,匆匆回京復命。
第162節:重組內閣浙江撫台增韞見各省皆紛紛獨立,自己愁灼萬分,每日召官紳會議,紳士以"獨立"二字為請,增撫總是不從。至敢死隊到杭,密寓撫署左近,約各營乘夜舉事,於是筧橋大營的士兵,入艮山門,占住軍機局,南星橋大營的兵士,入清波門,占住藩運各署;敢死隊懷著炸彈,猛撲撫署。一入署門,第一個拋彈的首領,乃是女志士尹銳志,聞她系紹興縣人,嘗在外洋遊學,灌入革命知識,此次挈她妹子銳進同來效力,首擲炸彈,毀壞撫署。衛隊及消防隊不敢抵敵,統行入黨。急得增撫避匿馬房,被黨人一把抓出,拖至福建會館幽禁。藩司吳引孫等,一律逃去。未及天明,全城已歸革命軍占領,推標統周赤城為司令官,以諮議局為軍政府,臨時都督舉了童訓。童訓自請取消,另舉前浙路總理湯壽潛。
湯尚在滬,由周赤城派專軍往迎。只杭州將軍德濟,尚不肯投順,幾乎決裂,兩邊要開炮相鬥,幸海寧士民杭辛齋,至清營妥議,方才停戰。等到湯督到杭,復與滿人訂了簡約:一改籍,二繳械,三暫給餉項,徐圖生活。滿人料不可抗,唯唯聽命,自是全城遂安。後來增撫等人,都由湯都督釋回。長江流域各省,多半光復。只湖南都督,改推議長譚延闓焦、陳二人,被革命軍查出違法的證據,將他梟首;復槍斃焦黨數名,稽查數天,仍歸平靖。駐紮信陽的袁大臣,奉了回京組閣的諭旨,先遣蔡廷干、劉承恩到武昌與黎都督議和,黎都督定要清帝退位,方肯弭兵。經蔡、劉二員再四商榷,終不應允,只得回復袁大臣。袁大臣見議和無效,默默地籌劃一番,復召馮、段二統領,密議辦法,將軍事布置妥當,才擬啟程北上。袁未到京,宣誓太廟的日期已至,攝政王率領諸王大臣到太廟中,焚香燃燭,叩頭宣誓。誓文云:維宣統三年十月十六日,監國攝政王載灃,攝行祀事,謹告諸先帝之靈曰:惟我太祖高皇帝以來,列祖列宗,貽謀宏遠,迄今垂三百年矣。溥儀續承大統,用人行政,諸所未宜,以致上下暌違,民情難達,旬日之間,寰逼紛擾,深恐顛覆我累世相傳之統緒。茲經資政院會議,廣采列邦最良憲法,依親貴不與政事之規制,先裁決重大信條十九條,其餘緊急事項,一律檢入憲法,迅速編纂,且速開國會,以確定立憲政體。敢誓於我列祖列宗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