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頁
太后忙問何故?榮祿泣道:"求老佛爺救命!""老佛爺"三字,乃是滿人尊稱帝後的徽號。榮祿因乞命要緊,所以不稱太后,直呼老佛爺。太后道:"禁城裡面,你有什麼事要我救命?這裡沒有什麼危險,宮裡也不是你避難的地方,你如何冒昧前來?"榮祿請摒去左右,太后即令內監退出,只留李蓮英一人。榮祿即將皇帝密謀,一一陳奏。太后問:此事可真嗎?"榮祿從靴中取出小箭一支,作為確證。太后大怒,立命榮祿傳集滿親貴數人,並守舊黨首領世鐸、剛毅等俱到,又有懷塔布、許應騤二人,亦蒙特召,皆會集太后前,黑壓壓地跪滿一地,叩請太后速出訓政,挽救危機。
太后准議,飭榮祿帶兵入衛。榮祿答稱:"親兵已有數千人來京,大約此時可到。"太后道:"甚好,甚好。"隨命榮祿召兵進京,將禁城內的侍衛,一律調出。再命榮祿仍回天津,截住康黨,毋任狡脫。榮祿奉命而去。不防會議的時候,有個孫姓太監,素為光緒帝所親信,得了這個消息,忙去報知光緒帝。
光緒帝見事已泄漏,恐康有為必遭逮捕,忙自草一諭,命孫太監密遞康主事。其諭道:諭工部主事康有為,前命其督辦官報局,此時聞尚未出京,實堪詫異。朕深念時艱,思得通達時務之人,與商治法,康有為素日講求,是以召見一次,令其督辦官報,誠以報館為開民智之本,職任不為不重,現籌有的款,著康有為迅速前往上海,毋再遷延觀望。欽此。
康主事瞧罷,見確是皇帝手筆,且諭中有召見一次的話,亦系掩飾耳目,暗伏機關。明人不用細說,便謝了孫太監,送別出門,自己匆匆隨出,不暇通報同志,連阿弟廣仁也不及詳告。行至車站,天已微明,當即乘火車出京,一抵塘沽,忙搭輪直往上海。及榮祿到京,康有為已乘輪南下。榮祿忙電飭上海道,速即查拿。
這時候,囚禁光緒帝的瀛台舊照光緒帝已被撤政柄,幽禁瀛台。原來八月初六日清晨,光緒帝登太和殿,方閱禮部奏摺,預備秋祭典禮,忽由宮監傳出懿旨,宣召帝王西苑。帝出殿,宮監們已在殿門外佇候,引帝入西苑,由李蓮英帶領閹黨簇擁帝登舟,直達瀛台。瀛台系西苑湖中一個小島,環島皆水。光緒帝到了此間,料知沒有好結果,不禁淚下。
李蓮英厲色道:"太后即來,皇后亦至,難道萬歲爺還怕寂靜嗎?"言畢自去,留內監守衛。約一時許,太后已到,皇后、珍妃等亦在後相隨。光緒帝忙即跪接,太后怒目視帝,戟指叱道:"你入宮時,年只五歲,立你為帝,撫養成人,今已將二十年,不是我一力保護,你哪得有今日?你要變法維新,我也不來阻你,你為什麼聽人咬弄,忘我大德,還要設計害我?你試細想一想,應該不應該?"光緒帝跪伏地上,珍妃舊照戰慄不能出聲。太后又嘆道:"我想你的薄命,有何福氣做皇帝?現在親貴重臣,統請我訓政,沒有一人向你。就使漢大臣中,有幾個助你為惡,你還道是好人,其實統是奸臣,我自然有法處治。"說至此,恨恨不已,似乎有即行廢立的形狀。惱了一個珍妃,突出皇后前面向太后跪下,籲請太后寬恕帝罪,勿加斥責。太后怒道:"像你這種狐媚子,也配著與我講話嗎?"珍妃憤極,不覺大膽道:"皇帝系一國共主,聖母亦不能任意廢黜。"這句話尚未說完,面上已撲的一聲,受著一個嘴巴。粉靨陡起桃花,不禁垂首。
但聽太后厲聲道:"快與我將這狐媚子牽了出去,圈禁宮內。"當由內監請珍妃起來,帶領回官,引到一個密室,把她幽閉。長門寂寂,誰慰寂寥?免不得珠淚瑩瑩,長此愁苦。
第142節:殺身成仁的六君子慈禧後尚在瀛台,痛責光緒帝,經李蓮英從旁解勸,方命還蹕。令皇后留住帝處,監視皇帝言動,此外不准擅召一人。太后回宮,飛飭步軍統領逮捕維新黨人。當時拿住楊深秀、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康廣仁等六人,下邢部獄中,一面密議廢立事件。王大臣等都不敢決議,慈禧後究屬聰明,暗想驟然廢立,恐惹起中外干涉,乃即以帝命降諭道:現在國事艱難,庶務待理,朕勤勞宵旰,日綜萬機,兢業之餘,時虞叢脞。恭溯同治年間以來,慈禧端佑康頤昭穆莊誠壽恭欽獻崇熙皇太后,兩次垂簾聽政,辦理朝政,弘濟時艱,無不盡美盡善,因念宗社為重,再三吁懇慈恩訓政,仰蒙俯如所請,此乃天下臣民之福。由今日始,在便殿辦事。本月初八日,朕策諸王大臣,在勤政殿行禮。一切應行禮儀,著各該衙門敬謹預備。欽此。
這諭下後,眼見得光緒皇上,與廢立無異了。只是維新黨首康有為,未曾拿獲。太后哪裡肯饒恕他?再飭步軍統領挨戶搜查,務期拿獲嚴辦。十日大索,仍無影響。時康已乘輪赴滬,全然不知京內消息,輪船上又毫無風聲,自己更不便探聽,只好悶坐房艙中,消磨時日。過了三四天,輪船已到吳淞口,有為正開窗瞭望,但見有小火輪一艘,迎面而來。
小輪上站著西人,喝令大輪停住,他即駛近大輪,一躍而上,手中持有照相片一紙,向艙內四處尋人。尋到康有為,將照片對證,形容畢肖,便將他一把扯住。有為未免著忙,隨問何事?這個西人已通華語,便道:"你在京中闖什麼禍,由上海道嚴密捉拿?"有為頗諳西國法律,便說:"奉旨來辦官報局,出京時並沒有這般消息,現在不知何故被逮?想因康某倡行新政,被舊黨挾嫌的緣故。"西人道:"你便是維新黨首康先生嗎?據你說來,也不過是政治犯。西國律例上不便引渡,你且放心,快隨我前去。"有為不便多說,即隨著西人,換坐小輪。吳淞口本是西人範圍,哪個敢來過問?
太后准議,飭榮祿帶兵入衛。榮祿答稱:"親兵已有數千人來京,大約此時可到。"太后道:"甚好,甚好。"隨命榮祿召兵進京,將禁城內的侍衛,一律調出。再命榮祿仍回天津,截住康黨,毋任狡脫。榮祿奉命而去。不防會議的時候,有個孫姓太監,素為光緒帝所親信,得了這個消息,忙去報知光緒帝。
光緒帝見事已泄漏,恐康有為必遭逮捕,忙自草一諭,命孫太監密遞康主事。其諭道:諭工部主事康有為,前命其督辦官報局,此時聞尚未出京,實堪詫異。朕深念時艱,思得通達時務之人,與商治法,康有為素日講求,是以召見一次,令其督辦官報,誠以報館為開民智之本,職任不為不重,現籌有的款,著康有為迅速前往上海,毋再遷延觀望。欽此。
康主事瞧罷,見確是皇帝手筆,且諭中有召見一次的話,亦系掩飾耳目,暗伏機關。明人不用細說,便謝了孫太監,送別出門,自己匆匆隨出,不暇通報同志,連阿弟廣仁也不及詳告。行至車站,天已微明,當即乘火車出京,一抵塘沽,忙搭輪直往上海。及榮祿到京,康有為已乘輪南下。榮祿忙電飭上海道,速即查拿。
這時候,囚禁光緒帝的瀛台舊照光緒帝已被撤政柄,幽禁瀛台。原來八月初六日清晨,光緒帝登太和殿,方閱禮部奏摺,預備秋祭典禮,忽由宮監傳出懿旨,宣召帝王西苑。帝出殿,宮監們已在殿門外佇候,引帝入西苑,由李蓮英帶領閹黨簇擁帝登舟,直達瀛台。瀛台系西苑湖中一個小島,環島皆水。光緒帝到了此間,料知沒有好結果,不禁淚下。
李蓮英厲色道:"太后即來,皇后亦至,難道萬歲爺還怕寂靜嗎?"言畢自去,留內監守衛。約一時許,太后已到,皇后、珍妃等亦在後相隨。光緒帝忙即跪接,太后怒目視帝,戟指叱道:"你入宮時,年只五歲,立你為帝,撫養成人,今已將二十年,不是我一力保護,你哪得有今日?你要變法維新,我也不來阻你,你為什麼聽人咬弄,忘我大德,還要設計害我?你試細想一想,應該不應該?"光緒帝跪伏地上,珍妃舊照戰慄不能出聲。太后又嘆道:"我想你的薄命,有何福氣做皇帝?現在親貴重臣,統請我訓政,沒有一人向你。就使漢大臣中,有幾個助你為惡,你還道是好人,其實統是奸臣,我自然有法處治。"說至此,恨恨不已,似乎有即行廢立的形狀。惱了一個珍妃,突出皇后前面向太后跪下,籲請太后寬恕帝罪,勿加斥責。太后怒道:"像你這種狐媚子,也配著與我講話嗎?"珍妃憤極,不覺大膽道:"皇帝系一國共主,聖母亦不能任意廢黜。"這句話尚未說完,面上已撲的一聲,受著一個嘴巴。粉靨陡起桃花,不禁垂首。
但聽太后厲聲道:"快與我將這狐媚子牽了出去,圈禁宮內。"當由內監請珍妃起來,帶領回官,引到一個密室,把她幽閉。長門寂寂,誰慰寂寥?免不得珠淚瑩瑩,長此愁苦。
第142節:殺身成仁的六君子慈禧後尚在瀛台,痛責光緒帝,經李蓮英從旁解勸,方命還蹕。令皇后留住帝處,監視皇帝言動,此外不准擅召一人。太后回宮,飛飭步軍統領逮捕維新黨人。當時拿住楊深秀、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康廣仁等六人,下邢部獄中,一面密議廢立事件。王大臣等都不敢決議,慈禧後究屬聰明,暗想驟然廢立,恐惹起中外干涉,乃即以帝命降諭道:現在國事艱難,庶務待理,朕勤勞宵旰,日綜萬機,兢業之餘,時虞叢脞。恭溯同治年間以來,慈禧端佑康頤昭穆莊誠壽恭欽獻崇熙皇太后,兩次垂簾聽政,辦理朝政,弘濟時艱,無不盡美盡善,因念宗社為重,再三吁懇慈恩訓政,仰蒙俯如所請,此乃天下臣民之福。由今日始,在便殿辦事。本月初八日,朕策諸王大臣,在勤政殿行禮。一切應行禮儀,著各該衙門敬謹預備。欽此。
這諭下後,眼見得光緒皇上,與廢立無異了。只是維新黨首康有為,未曾拿獲。太后哪裡肯饒恕他?再飭步軍統領挨戶搜查,務期拿獲嚴辦。十日大索,仍無影響。時康已乘輪赴滬,全然不知京內消息,輪船上又毫無風聲,自己更不便探聽,只好悶坐房艙中,消磨時日。過了三四天,輪船已到吳淞口,有為正開窗瞭望,但見有小火輪一艘,迎面而來。
小輪上站著西人,喝令大輪停住,他即駛近大輪,一躍而上,手中持有照相片一紙,向艙內四處尋人。尋到康有為,將照片對證,形容畢肖,便將他一把扯住。有為未免著忙,隨問何事?這個西人已通華語,便道:"你在京中闖什麼禍,由上海道嚴密捉拿?"有為頗諳西國法律,便說:"奉旨來辦官報局,出京時並沒有這般消息,現在不知何故被逮?想因康某倡行新政,被舊黨挾嫌的緣故。"西人道:"你便是維新黨首康先生嗎?據你說來,也不過是政治犯。西國律例上不便引渡,你且放心,快隨我前去。"有為不便多說,即隨著西人,換坐小輪。吳淞口本是西人範圍,哪個敢來過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