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頁
南天支柱轟然倒塌
繼景帝之後,年僅16歲的劉徹於景帝後元三年正月即皇帝位,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一代雄主漢武帝。劉徹於景帝前元元年(公元前156年)生,是景帝劉啟的第9個兒子,母王氏。公元前153年封為膠東王,公元前150年四月,劉徹7歲時立為皇太子。
劉徹登位的翌年,定年號為建元,中國封建時代帝王年號由此開始。
武帝劉徹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南越王趙佗不疾而樂終,享年101歲,成為迄今為止中國封建帝王中惟一的一位大壽者。
趙佗自秦始皇時代率軍入嶺南起,到漢武帝劉徹建元四年莞i在前後總計即餘年的漫長曆程中,稱王稱帝達60餘載,在這個特殊的歷史時期內,趙佗以自己的仁德、寬厚之心和滿腔熱情,一統了嶺南,締造了南越國,使南越各族人民擺脫了刀耕火種原始的生產方式,向中原社會發展水平推進。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努力奮鬥,使嶺南百姓富庶,國泰民安,成為一撐華夏大地的南天支柱。
南越王趙佗仙逝後,長孫太子趙胡繼王位。他與丞相呂嘉,為其祖父趙佗舉行了自立國以來規模最大的國葬。國中所分封的王侯、朝臣、將士、郡縣之吏以及黎民百姓,紛紛從南越的四面八方趕至京都番禺,為其弔唁,連都城郊外十幾里的村寨都住滿了前來弔唁和送葬的人群。南越之地,可謂家家弔唁,人人萬分悲痛。
發葬這天,南越國中所有鼓號齊鳴,送葬之車駕、人役綿延數十里之遙。趙胡按祖父趙佗遺囑,將其葬於都城番禺城外,南自雞籠崗,北至天井,連岡接嶺的群山之中。為了使祖父趙倫永遠安逸、靜靜長眠於黃泉之下,趙胡安葬祖父趙佗遺體時,多置疑家。發葬的靈車從番禺都城四個城門同時出來,四具棺樞皆一模一樣,下葬時又棺棚無定處。除垂相呂嘉和趙胡等少數幾人外,其他人全然不知南越王趙佗棺樞的真正下葬之處。
在南越國民眾與朝臣官員及趙佗家人送葬的號晦大坳之中,垂相呂嘉是最年老的朝臣。他披麻戴孝,被兩個家人攙扶著,曾幾度哭得昏死過去。呂嘉昔日只是越族的一個少年,但他自幼聰慧好學,辦事機靈,漸成大器。趙佗憐其才,拜呂嘉為軍師,立國後又拜他為南越國的承相。呂嘉在與趙佗相處的60餘年的漫長歲月中,深受趙佗仁德、寬厚的影響,對趙佗敬重萬分。今趙佗晏駕,巨星隕落,他自是悲痛欲絕。送別趙佗亡靈之後,呂嘉獨居一室,仰望趙佗長眠的城外山崗悄然跪下,撫胸頓足大呼道:“天邪!聖王一去,從此南越國將不復存在矣!”
正如呂嘉所嘆,南越國經歷了的年風風雨雨之後,趙佗的仙逝,確實給這個號稱東西萬餘里的龐大王國帶來了厄運。
當南越王趙佗討伐長沙成王時,趙佗威名大振,閩越王一時役屬於南越王。但到了漢武帝建元四年,即南越王趙佗仙逝的公元前137年,閩越國趁趙佗亡故,新君剛立,國內人心未定之機,出於自己狹隘的私利,竟悍然發兵侵略越、閩相倚邊界的蒲葵關,並向南越國境內逼進。
顯然,閩越此舉是一場毫無任何理由,乘人之危的侵略性戰爭。戰爭發起突然,南越人無法預料。
就地理位置而言,閩越王國位於南越國的東方,以閩江流域為中心。在秦漢之際,閩越人的活動範圍為東及於今台灣、澎湖、琉球等海島,西則直達贛東北等地,但以今福建省境內為最多。
秦統一中國之前,就存在著閩越王國,由首領無諸統治。後來,秦平閩越,以其地置閩中郡,將無諸廢為君長。相傳是“越王勾踐之後”的無諸對此不滿,盼望有一天能恢復王位。秦末,天下大亂,無諸趁機率領閩越人,投奔都君吳茵而“佐漢”,及至劉邦稱帝,建立西漢王朝,無諸也因佐漢有功,得以在公元前202年復立為閩越王,恢復了在閩越地區的統治地位。公元前l96年,趙佗也受漢朝冊封,建立了南越王國對漢的臣屬關係。所以。兩國在名義上是平等的,這種平等關係是兩國關係史上的初期階段。
高后五年(公元前183年)春,呂后下詔禁止與南越交往,趙佗遂抗漢稱帝並發兵攻長沙國,敗數縣而去,又阻擊南下的漢軍,終使漢軍未能逾嶺。趙倫這一對抗中央的行動獲得勝利,提高了南越國的威望,趙佗也就在以兵威邊的同時,趁機對閩越、夜郎等國施以“財物”,閩越國不得不予以接受,因而對南越國產生了一種役屬的關係。也就從這個時候開始,兩國的平等關係結束,閩越國開始了向南越俯首稱臣的歷史。也就是說,閩越國開始了對漢王朝、南越國的雙重依附關係。文r景兩帝時,這種關係仍保持不變。
意想不到的是,這次閩越國竟乘人之危,突然向南越發動了侵略戰爭,這標誌著閩越對南越役屬關係的結束,也標誌著一個新的政治格局的形成。
面對閩越國發動的突然襲擊,新繼位的趙胡身穿孝服臨朝,同臣僚們緊急磋商禦敵方案。趙佗臨終時曾把趙胡託付給垂相呂嘉,用趙佗的話說,凡遇大事不決時,就問垂相。此時的趙胡看了看仍處在悲痛中的呂嘉問道:“丞相,閩越王率軍攻打蒲葵關,並劫掠邊境村寨,守將告急,怎麼辦?”
頗有文韜武略的呂嘉果斷說道:“自古兵來將擋,水來土屯!閩越王乘人之危,攻打蒲葵關,吾王不須多慮,發兵擊之!”
繼景帝之後,年僅16歲的劉徹於景帝後元三年正月即皇帝位,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一代雄主漢武帝。劉徹於景帝前元元年(公元前156年)生,是景帝劉啟的第9個兒子,母王氏。公元前153年封為膠東王,公元前150年四月,劉徹7歲時立為皇太子。
劉徹登位的翌年,定年號為建元,中國封建時代帝王年號由此開始。
武帝劉徹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南越王趙佗不疾而樂終,享年101歲,成為迄今為止中國封建帝王中惟一的一位大壽者。
趙佗自秦始皇時代率軍入嶺南起,到漢武帝劉徹建元四年莞i在前後總計即餘年的漫長曆程中,稱王稱帝達60餘載,在這個特殊的歷史時期內,趙佗以自己的仁德、寬厚之心和滿腔熱情,一統了嶺南,締造了南越國,使南越各族人民擺脫了刀耕火種原始的生產方式,向中原社會發展水平推進。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努力奮鬥,使嶺南百姓富庶,國泰民安,成為一撐華夏大地的南天支柱。
南越王趙佗仙逝後,長孫太子趙胡繼王位。他與丞相呂嘉,為其祖父趙佗舉行了自立國以來規模最大的國葬。國中所分封的王侯、朝臣、將士、郡縣之吏以及黎民百姓,紛紛從南越的四面八方趕至京都番禺,為其弔唁,連都城郊外十幾里的村寨都住滿了前來弔唁和送葬的人群。南越之地,可謂家家弔唁,人人萬分悲痛。
發葬這天,南越國中所有鼓號齊鳴,送葬之車駕、人役綿延數十里之遙。趙胡按祖父趙佗遺囑,將其葬於都城番禺城外,南自雞籠崗,北至天井,連岡接嶺的群山之中。為了使祖父趙倫永遠安逸、靜靜長眠於黃泉之下,趙胡安葬祖父趙佗遺體時,多置疑家。發葬的靈車從番禺都城四個城門同時出來,四具棺樞皆一模一樣,下葬時又棺棚無定處。除垂相呂嘉和趙胡等少數幾人外,其他人全然不知南越王趙佗棺樞的真正下葬之處。
在南越國民眾與朝臣官員及趙佗家人送葬的號晦大坳之中,垂相呂嘉是最年老的朝臣。他披麻戴孝,被兩個家人攙扶著,曾幾度哭得昏死過去。呂嘉昔日只是越族的一個少年,但他自幼聰慧好學,辦事機靈,漸成大器。趙佗憐其才,拜呂嘉為軍師,立國後又拜他為南越國的承相。呂嘉在與趙佗相處的60餘年的漫長歲月中,深受趙佗仁德、寬厚的影響,對趙佗敬重萬分。今趙佗晏駕,巨星隕落,他自是悲痛欲絕。送別趙佗亡靈之後,呂嘉獨居一室,仰望趙佗長眠的城外山崗悄然跪下,撫胸頓足大呼道:“天邪!聖王一去,從此南越國將不復存在矣!”
正如呂嘉所嘆,南越國經歷了的年風風雨雨之後,趙佗的仙逝,確實給這個號稱東西萬餘里的龐大王國帶來了厄運。
當南越王趙佗討伐長沙成王時,趙佗威名大振,閩越王一時役屬於南越王。但到了漢武帝建元四年,即南越王趙佗仙逝的公元前137年,閩越國趁趙佗亡故,新君剛立,國內人心未定之機,出於自己狹隘的私利,竟悍然發兵侵略越、閩相倚邊界的蒲葵關,並向南越國境內逼進。
顯然,閩越此舉是一場毫無任何理由,乘人之危的侵略性戰爭。戰爭發起突然,南越人無法預料。
就地理位置而言,閩越王國位於南越國的東方,以閩江流域為中心。在秦漢之際,閩越人的活動範圍為東及於今台灣、澎湖、琉球等海島,西則直達贛東北等地,但以今福建省境內為最多。
秦統一中國之前,就存在著閩越王國,由首領無諸統治。後來,秦平閩越,以其地置閩中郡,將無諸廢為君長。相傳是“越王勾踐之後”的無諸對此不滿,盼望有一天能恢復王位。秦末,天下大亂,無諸趁機率領閩越人,投奔都君吳茵而“佐漢”,及至劉邦稱帝,建立西漢王朝,無諸也因佐漢有功,得以在公元前202年復立為閩越王,恢復了在閩越地區的統治地位。公元前l96年,趙佗也受漢朝冊封,建立了南越王國對漢的臣屬關係。所以。兩國在名義上是平等的,這種平等關係是兩國關係史上的初期階段。
高后五年(公元前183年)春,呂后下詔禁止與南越交往,趙佗遂抗漢稱帝並發兵攻長沙國,敗數縣而去,又阻擊南下的漢軍,終使漢軍未能逾嶺。趙倫這一對抗中央的行動獲得勝利,提高了南越國的威望,趙佗也就在以兵威邊的同時,趁機對閩越、夜郎等國施以“財物”,閩越國不得不予以接受,因而對南越國產生了一種役屬的關係。也就從這個時候開始,兩國的平等關係結束,閩越國開始了向南越俯首稱臣的歷史。也就是說,閩越國開始了對漢王朝、南越國的雙重依附關係。文r景兩帝時,這種關係仍保持不變。
意想不到的是,這次閩越國竟乘人之危,突然向南越發動了侵略戰爭,這標誌著閩越對南越役屬關係的結束,也標誌著一個新的政治格局的形成。
面對閩越國發動的突然襲擊,新繼位的趙胡身穿孝服臨朝,同臣僚們緊急磋商禦敵方案。趙佗臨終時曾把趙胡託付給垂相呂嘉,用趙佗的話說,凡遇大事不決時,就問垂相。此時的趙胡看了看仍處在悲痛中的呂嘉問道:“丞相,閩越王率軍攻打蒲葵關,並劫掠邊境村寨,守將告急,怎麼辦?”
頗有文韜武略的呂嘉果斷說道:“自古兵來將擋,水來土屯!閩越王乘人之危,攻打蒲葵關,吾王不須多慮,發兵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