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釁”。但在內部指示中,中共中央不能不承認:自己沒有與美國現代化的海軍進行

  海上較量的可能,“形勢的變化給我們打台灣添了麻煩,因為有美國在台灣海峽擋

  著”,只好把“打台灣的時間往後推延”。與此同時,由於6 月27日美國總統又同

  時宣布美國將出兵南韓,中國東北邊防以及可能的增援朝鮮的問題日益緊迫,中

  國的戰略重點也被迫轉向東北地區。至此,進攻台灣的準備工作逐漸停頓下來,以

  致最終不得不在事實上放棄了這一作戰計劃。

  這是一件讓毛澤東感到極其不滿的事情。7 月2 日,周恩來約見蘇聯大使。在

  討論如何應付聯合國捲入韓戰的外交問題後,他極為反感地告訴大使說:早在

  5 月與金日成的會談中,中國領導人就已經提醒美國可能干涉的問題,而金日成當

  時不相信。事實證明我們當時的估計是對的。

  毛澤東不希望在這個時候進行韓戰,是再明顯不過的了。他本來想首先解

  決台灣問題,然後再尋找適當時機協助金日成解決朝鮮統一問題,但究竟什麼時候

  可以武裝進攻南韓,既需要通盤考慮,也需要合適的機會。而且,他始終認為,

  在蘇聯紅軍幫助下建立起來的朝鮮人民軍,實際上還很少經受真正的全過程的戰爭

  考驗,因而很難在這麼短的時間裡成熟起來,卓有成效地進行這場統一朝鮮的速決

  戰,更不可能對付可能直接參戰的優勢的美國軍隊。因此,從一開始他就對這個計

  劃的可行性有所懷疑。只是,史達林的支持使他失去了反對的可能。

  到9 月中旬美國軍隊在仁川登陸,輕而易舉地圍殲了朝鮮人民軍進攻部隊,毛

  澤東更加相信自己的估計是正確的了。但越如此也就越遺憾。所以,史達林逝世後,

  毛澤東不止一次地在這個問題上埋怨史達林。他肯定地說:史達林關於韓戰的

  決定,是一個“極大的錯誤”,“是百分之百的錯了”。但毛澤東心裡想的多半是,

  如果當初史達林不是盲目地支持在朝鮮採取行動,那麼不僅不會犯這樣大的錯誤,

  而且也不會使台灣問題陷入如此困難的局面。

  後來事態的發展,印證了毛澤東與蔣介石在戰爭之初對台灣海峽局勢發展的預

  料。

  第十六章 杜魯門總統下令,美國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

  美國國務卿艾奇遜獲悉韓戰爆發後,立即打電話報告正在家鄉密蘇里度假

  的杜魯門總統。杜魯門聞訊後即命令隨行人員準備立即動身返回白宮。由於艾奇遜

  讓他等一等更為確切的消息,以免夜間飛行危險和引起外界恐慌,他才沒有馬上飛

  返白宮。當晚,他指示國務院迅速將朝鮮問題交聯合國安理會處理。

  杜魯門在右翼政客和軍方鷹派的鼓動下,錯誤地認為朝鮮人民軍越過三八線和

  中共將渡海進攻台灣都是執行了蘇聯的戰略方案。如果美國在北部失去南韓,在

  南部失去台灣,則日本將被南北夾擊,菲律賓和東南亞各反共國家將受到威脅,美

  國的西太平洋防線將被斬成幾截,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戰略利益將因此受到重大損失,

  美國決心做出強烈反應。

  6 月27日上午,杜魯門發表聲明,宣布美國軍隊將參加聯合國軍,赴朝參戰,

  並操縱聯合國大會通過議案,要求聯合國成員國向南韓提供援助。同日,杜魯門

  下令,美國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阻止對台灣的任何進攻”。“台灣未來地位

  的決定,必須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復,對日和約的簽訂,或由聯合國考慮”。美對

  台政策驟變。

  美第七艦隊是美國海軍四大主力艦隊之一,與第三艦隊同屬美太平洋艦隊。其

  前身是美國大西洋艦隊的一支特混艦隊,二次大戰時,由於對日作戰需要,於1943

  年3 月調歸太平洋艦隊,稱第七艦隊,由美國南太平洋戰區司令部指揮,主要在菲

  律賓至印度尼西亞一帶海域執行作戰任務。

  6 月28日,美國遠東軍總司令、五星上將麥克阿瑟親自飛到前線督戰。

  6 月29日,美國第七艦隊的六艘驅逐艦、兩艘巡洋艦和一艘運輸艦,侵入台灣

  海峽並開始游弋。

  7 月1 日,美國陸軍開抵南韓。

  7 月7 日,美國操縱安理會通過決議,授權美國組成“聯合國軍”司令部。杜

  魯門任命麥克阿瑟為“聯合國軍”總司令,統一指揮參加侵朝戰爭的16個國家的軍

  隊。這16個國家是:英國、澳大利亞、比利時、哥倫比亞、加拿大、衣索比亞、

  法國、希臘、盧森堡、菲律賓、荷蘭、紐西蘭、泰國、土耳其、南非、美國。“聯

  合國軍”以美國和南韓軍隊為主,總共有40多萬兵力,後來增加到近70萬兵力。

  同一天,第七艦隊司令史樞波到台北訪問,隨後美國派賈納德少將出任駐台軍

  事代表。

  賈納德赴任,使美國在台的軍事代表級別由中校提高至少將,顯示了美國提升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