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於是,在1898年光緒皇帝就頒布了這樣一道詔書,正式宣布了變法維新的開始:

  數年以來,中外臣工講求時務,多主變法自強。邇者詔書數下,如開特科,裁冗兵,改武科制度,立大小學堂,皆經再三審定,籌之至熟,甫議施行。惟是風氣尚未大開,論說莫衷一是,或托於老成憂國,以為舊章畢應墨守,新法必當摒除……試問今日時局如此,國勢如此,若仍以不練之兵,有限之餉,士無實學,工無良師,強弱相形,貧富懸絕,豈真能制梃以撻堅甲利兵乎?

  朕惟國是不定,則號令不行,及其流弊,必至門戶紛爭,互相水火,徒蹈朱明積習,與時政毫無裨益,即以中國大經大法而論,五帝三王,不相沿襲,譬之冬裘夏葛,勢不兩存,用是明白宣示,爾中外大小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忿然為雄。佩聖賢義理之學,植其根本,又須博採西學之切於時務者,實力講求,以救空疏迂繆之弊。專心致志,精益求精,毋徒襲其皮毛,毋竟騰其口說,總期化無用為有用,以成通經濟變之才。

  這道詔書使得成千上萬在仕途上拼命掙扎的年輕讀書人把儒家經典《四書》、《五經》拋到了一邊。在很多省會、開放的港口以及主要的城市建立了變法維新組織。各地廣設印書局,出售光緒皇帝學習過的各種西洋書籍。刊印發行了大量的報紙、雜誌,到處舉行各種講座,設立了眾多的圖書館。很多學生到教會學校學習,內容涉及文學、科技以及宗教。基督教徒和牧師甚至還被太監請到宮中,在宮中吃飯,給太監們講道。可宮裡的小皇帝最關心的問題是:“我們如何才能自強,才能抵擋住歐洲列強的入侵?”

  光緒皇帝在建立新學時期頒布了很多重要的詔書,其中一條是1898年6月11日下達的,命令籌辦京師大學堂,經費由清政府籌集。他說:“京師大學堂為各行省之倡,尤應舉辦……其願入學者,均准入學肆業,以期人才輩出,共濟時艱。”

  年輕的光緒皇帝並不是為了追求西方的文明而傾向于洋務,他想要的是知識,因為知識就是力量。在當時那種國運艱難的情況下,正是這種由知識而產生的力量,才能挽救中國,使中國不至於亡國。

  6月26日,光緒皇帝對那些傳達聖旨時敷衍因循的親王或大臣親自審查,責令他們即刻去辦理。不久宮中就傳來了好消息:中國歷史上第一所由官方創建的大學終於成立了。

  我們希望這所大學能夠實現這位雄心勃勃的年輕的皇帝的心愿。

  光緒知道,只靠京師大學堂這樣一所新學機構是無法實現他的心愿的。7月10日,諭各省、府、廳、州、縣之大小書院,“一律改為兼習中學、西學之學校”。省會設高等學校;郡城設中等學校;州縣設小學校,並限各省總督兩月時間報上其所轄省內學校數目。各地方捐辦之義學、社學,也一併“中西兼習”,共同為京師大學堂輸送人才。凡是沒有在禮部登記的民間祠廟一律改為學校,傳播西學。光緒皇帝的這個想法和張之洞的主張是完全一致的。籌建學堂的經費大多出自中國商船公司、電報公司以及廣東的彩票公司。

  8月4日,光緒諭令京師廣立小學堂,以期與京師大學堂“相輔而行”,大力造就人才。8月9日,任命馬丁博士為教務長,首肯了京師大學堂校長孫家鼐所選校址。8月16日,諭令創辦譯書局,翻譯西洋科技、藝術、文學書,翻譯西洋教科書,在中國學堂使用。8月19日,頒諭正式宣布,“各項考試,改試策論”,並廢朝考之制,這樣就斬斷了同舊的政體之間最後的一縷聯繫。

  光緒皇帝頒布這些變法維新的詔書時,慈禧太后又在做些什麼呢?我們知道慈禧如此按兵不動,似乎完全不符合她一向反動的原則,那麼慈禧為什麼不伸出手掌,阻止光緒及其同黨呢?此時的慈禧太后則正在離清宮十五里遠的頤和園避暑。對於光緒的維新變法,她既不提任何建議,也不表示反對或是阻撓。後來,兩批大臣親王先後到頤和園,請求太后回宮訓政,控制事態發展,從而保護他們不受流放,不被砍頭,也使太后不致受囚禁,這時慈禧才同意起駕回宮。這樣一來,慈禧實際上等於把自己置於保守派手中了。除了設立京師大學堂以及在各省設立學校之外,光緒所有的變法措施都暫時被撤回了。慈禧也竟然能夠允許義和團同八國聯軍較量武力。

  從戊戌變法到義和團運動失敗這兩三年間慈禧的政治生活,我們在前面專門辟有一章,已經談過了。義和團失敗後,慈禧帶著朝廷從西安又返回北京,開始頒布和光緒在維新變法時頒布的詔書一樣的聖諭。1909年8月29日,慈禧諭令廢除科舉考試中的八股文,代之以論時務、西方法律或政治經濟的文章,並以此作為選拔官員的依據。

  現在,我們需要注意的是這道聖諭的另一面。她說,過去軍中選取將才是通過較量力氣,比賽劍法以及地上、馬上的射法。這些方法對現代軍隊毫無用處,因為現代軍隊最重要的是軍事謀略以及軍事科學。因此,應廢除舊式選才辦法。和光緒一樣,慈禧變法想做的頭一件事也是使軍隊強大起來。

  這樣,當義大利或其他歐洲強國毫無任何理由地打算瓜分她祖先留下的領土時,如果有必要的話,她就能夠用戰船、大炮將他們拒之門外。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