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七世紀有一位偉大的佛教中觀學者月稱(插ndra-kirti)寫道:

  眾生首先執著“自己”為“我”,

  然後執著“事物”為“我的”,

  仿佛水車般地在婆娑世界輪迴不已。

  但我們這些痛苦的眾生又如何放鬆對自我的執著呢?我們都習慣把經驗想成正面或負面,但情境的好或壞,對於我們如何看待和運用情境,關係並不怎麼大。貝珠仁波切引用龍清·拉然巴的話,勸我們使用方便善巧來轉化我們的生活:

  有時候看著自我顯現的和諧環境是什麼性質。

  了解它們是自我顯現的,

  它們的生起就可以成為精神經驗的支持。

  有時候看著負面環境的顯現;

  這對於驅除執著愚痴非常顯現;

  這對於驅除執著愚痴非常有效。

  有時候看著朋友和老師;

  學習他們的優缺點,可以啟發你的訓練。

  有時候看著四大在空間顯現的奇蹟;

  這可以讓我們的心思融入心的真性中。

  有時候看看人你的國家、住處和財物有什麼特性;

  把它們看成是幻影,

  可以驅除你對那些幻像的執著……

  總之,認識千變萬化的現象有什麼性質或特性;

  可以驅除你把它們當成真實的愚痴執著。

  我們大多數人把寂寞看成是負面的情緒,但經驗老到的禪修者,早就體悟如果以放鬆的心情看待這種感覺,可以幫助我們軟化僵硬的概念,帶領我們進入更深層的觀想。貝珠仁波切寫道:

  如果你停留在一個令你感覺寂寞(或悲傷、索然無味、空虛)的地方,觀想的禪定就可以在我們身上生起。誠如密勒日巴尊者(Lord Milarepa)所說:

  在無人的空谷洞穴中,

  沒有時間讓寂寞停止,

  沒有時間讓心不斷離

  對三世上師、諸佛的恭敬。

  當我們開始了解心時,就可以知道根本沒有必要去執著快樂、悲傷或任何其他心理或外界的現象

  一切現象都只是心的反映和指稱

  在佛教的觀點中,一切現象都只是心的反映和指稱。米帕仁波切(Mipham Rinpoche)寫道:

  一切都是心的魔術表現。

  如果解脫,那是心的解脫;

  如果束縛,那是心的解脫;

  如果束縛,那是心的束縛。

  離開了心,

  既沒有解脫也沒有束縛,

  既沒有快樂也沒有痛苦,

  既沒有佛也沒有眾生。

  在最高層次的了解里,我們可以在放下執著中發現安詳,我們的煩惱將因而消失,世欲貪慾的追逐遊戲將停止。寂天菩薩寫道:

  當你已經了解

  既沒有感覺的經驗者,

  也沒有感覺時,

  你的貪慾(感覺的結果)怎麼會不離開呢?

  煩惱

  造成我們煩惱的,正是我們的執著態度。佛經說,有六種煩惱最嚴重:痴、嗔、貪、慳、嫉、慢。

  忍辱被特別視為具有特殊影響力的美德。它是一种放下的態度,既不拒絕也不執著環境或情緒,只是讓現象生起和消失。寂天菩薩寫道:

  惡莫大於嗔恨,

  善莫大於忍辱。

  因此,盡你的一切心力

  獻生命於忍辱的修習。

  如果有人在嫉妒和荊棘巢穴中匍匐,第一小步就是要想到有人比我們還不幸,祝他幸運

  有關正確態度的經典開示,都承認我們大多數人很難處理煩惱。經典說,就從簡單的事情開始吧!因此,如果有人在嫉妒的荊棘巢穴中匍匐,第一小步就是要想到有人比我們還不幸,祝他幸運。這常常可以軟化從前只求自己快樂的頑固習性,並且種下為他人的好運感到喜悅的可能性。

  忠告常常都是十分踏實的。為了松解慳吝,佛陀開示人們首先要送些蔬菜之類的小東西給別人。寂天菩薩寫道:

  佛陀教導人們,

  首先布施蔬菜之類的東西。

  慢慢訓練之後,

  連自己的肉都可以布施。

  佛教徒相信輪迴,並且把布施看成是可以帶到來世的善業。龍樹菩薩告訴我們,不能夠布施或享受的財富,只不過是痛苦的來源而已。

  享受財富帶來這一世的快樂。

  布施財富帶來未來世的快樂。

  不享受又不布施的財富廢物,

  帶來的只是痛苦,不是快樂。

  西藏佛教薩迦派最偉大的學者薩迦·班智達(Sakya Pandita)宣稱:

  最好的財富是布施,

  最好的快樂是心的快樂。

  覺察你自己身體、感覺、思想和現象的品質和性質,是“四念處”和“止觀”等一般佛教禪修的中心焦點或主題

  像貪慾之類的強烈煩惱,會把我們捕捉入痛苦的陷井。貪慾和執著把我們帶離心的真正安詳

  為了放鬆我們的執著,應該要深刻觀想一切現象的無常性。納吉·旺波(Ngagi Wangpo)說:

  這一切的財富就像蜜蜂的蜜。

  雖然它們搜集蜜,享受到的卻是別人。

  親友的聚合就像賓客會面,

  雖然在一起,終究是要勞燕分飛。

  生命就像草尖上的露珠那麼無常。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