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其實仔細想來,當時的局勢並沒有完全崩壞,在地方上還有大量忠於建文的軍隊,只要找好機會,不是沒有扳回一點局面的可能。但是建文過分高估了臣子們的忠誠之心。朱林攻下京城之後並沒有繼續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就坐穩了皇帝的位子,最大的反對聲音不是來自其他各地方的軍隊,而是來自朝中的一些文官。

  文官反對朱林,只承認燕王而不承認朱株的皇帝身份,雖然忠臣之心可嘉。其實一點作用也沒有。至於這些忠誠於建文的文官是什麼下場,看看方孝孺就知道了。

  按照林三洪的推想,郭沸烈也很快就認清楚了形勢,所以趁著局勢的混亂就跑掉了,帶著兒子四處流利,終於流浪到了豐隆昌縹絲作坊,終於見到了林三洪,這才有了後來的一切,,

  建文皇帝失敗的最大的原因並非是因為戰力不如,也不是因為內奸的忽然叛變,究其根源,還是因為燕軍出現的太快了。終究到根子上。則完全就是因為某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在關鍵時刻給了燕軍先鋒指揮官朱高煦以信心,讓朱高煦放棄顧慮冒險渡江,一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忽然殺到了京城,大軍兵臨城下,促使建文君臣內部出現了分歧。不僅導致了建文王朝的滅亡,也徹底改變了老兵郭沸烈的後半生。而這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就是當時的林三洪無疑。

  建文皇帝手中有兵,還在做著死守長江的打算,根本就沒有料到朱高煦會冒險渡江,所以在最後關頭是無法及時調兵回援京師”

  說到最後。深改變老郭后半生的人物不是別人,正是林三洪。

  “老郭,你是我見過最好的士兵,絕對是最好的。”

  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這句話用在老郭身上實在是太貼切不過了。

  即便是王朝覆滅的時候。老郭心裡依舊存了力挽狂瀾的心思,要不然也不會接受建文皇帝這種沒有用的冊封。王朝一番滅亡,接受這種冊封會有多大的風險老郭一定很清楚,但是他還希望有挽回的可能。還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能夠成為大將軍打回來。

  時也罷,勢也罷,老郭終究沒有做成大將軍,一直到死他也還是老兵一名。

  想來老郭早就看清楚了大明朝的形勢,已經不對挽回建文朝做任何幻想了。所以才願意跟著林三洪南北奔走。但是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候,隱隱約約感受到了某種變化,一切似乎還有可能,兒子做了瓦圖王。遠在萬里之外,局勢似乎也有崛起一股力量的可能,所以他笑了。所以他改變了主意,答應瓦圖王讓自己的兒子和其其格成親,想來內心深處也有藉助蒙古力量的想法吧?

  或許是這樣,或許根本刻不是這樣,老郭已經去了,事實的真相如何,恐怕永遠也不會有人知道了。

  這麼重大的時候,又是在隨時都危險生的草原上,所以老郭肯定把這個秘密告訴了自己的兒子。顯然郭四妹也知道父親的腰帶里藏著一個什麼樣的驚天秘密。所以只留下了這個腰帶。

  開始的時候,郭四妹似乎沒有打算讓林三洪知道這個秘密,可是到了最後。郭四妹最終還是把腰帶給了林三洪。讓他“到回老家”

  也許那個時候的郭四妹還不能肯定這個做法的對錯,要不然也不會僅僅把腰帶給林三洪卻不肯說出其中的秘密。

  “東家你是個做大事情的。”

  也只有到了這咋。時候,林三洪才能更加深刻的理解老郭這句話的含義。

  “老郭呀。我確實是想做大事情,你也是個想做大事的,可是”林三洪很仔細的收起了腰帶,再斟一盞美酒撒在地上,遙對西北方向念叨著:“可是你的大事和我的大事不是一碼事啊!”

  第173章江湖不遠

  二鄧留下來的潰物實在是大有分量了,沉重的讓林二洪有一記火把絲絹燒成灰燼的衝動。

  畢竟這個東西本身太危險了,要是被人現,肯定是要抄家滅族掉腦袋。可這畢竟是郭弗烈的遺物,而且林三洪也知道郭四妹把這個玩意留給自己的用意,雖然確實是有點危險的過了頭,可是只要妥善保管不被其他人現。也就不會有什麼麻煩。

  小心翼翼的把絲絹塞回腰帶裡頭,妥善保管起來”

  要是照這麼看,鄭和下西洋的舉動當中或許真的有尋找建文皇帝的因素也說不準,按照林三洪的推算,朱捷肯定已經覺了建文皇帝還在人世,並且多多少少找到了一點蛛絲馬跡,所以才不遺餘力的一次又一次派遣船隊下西洋”,

  難道建文皇帝真的躲到了海外?

  雖然說朱豬的鏑治已經穩固的如同鐵桶一般,可他的皇位終究來路不正,而且無數次宣揚建文因為誤會了靖難之師的好意而自盡。在這種情況下,要是哪天忽然又個建文皇帝冒出來,朱林就是有一百張嘴也說不清楚了。

  名分和大義這兩樣東西是朱林的軟肋。

  這麼些年以來,永樂皇帝不斷的擴充皇權,把中樞和地方的權利收歸到手中,甚至連各地的藩王也能了象徵性的存在,所作所為比當初的太祖朱元璋都有過之而無不及。現在看來,朱林如此瘋狂集權的背後也有可能出自一種擔憂:

  擔憂忽然有一天皇位的正統性受到挑戰之時,保證沒有任何一股勢力可以真正抗衡皇權,只要形不成強有力的勢力,朱林就勝券在握。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