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贊!”

  林三洪說是湊,其實已經是答應了給朱高煦五十萬兩白銀去報效給

  。

  可揚州這邊出完了這五十萬,並不等於說就沒事兒了。那五十萬可是以朱高煦的名義報效上去的。天下人都知道揚州有錢,到時候林三洪還得再出一次血報效朝廷!

  第139章 皇帝也缺錢

  永樂新朝以來,第次大規模的動員終干開

  征南直隸、淅江、江西、湖廣、河南和山東六省的熟米九十萬石,其中蘇州、松江、常州、嘉興、湖州這五個素有魚米之鄉美譽的府治獨出二十二萬石,這是政治任務,必須在五月底以前完成。

  一般情況下,這種被屬於官府的攤派會以加稅的形式出現,然後轉嫁到下層百姓的頭上。但是揚州不會這麼幹。

  關於這次朝廷強加的攤派,揚州上下早就打起了小算盤。

  五個魚米之鄉才加了二十萬石多一點,平均下來一個府治之地才四五萬石數米,折合成銀子才九萬兩左右,這點銀子揚州出的起!

  四月佛節眼看著就要開始了,看今年的這個規模,預期會有不少於百萬的總收入,到時候拿**萬兩齣來報效一下,動不了筋骨。

  而且揚州官府不準備攤派到百姓頭上,而是直接走府台衙門的帳,這樣的話,等於是“替”老百姓交了一次稅,對於揚州整個官場的名聲來說會有一個整體的提升。

  別的地方都是加派到百姓頭上,我揚州府台衙門不準備讓百姓出錢,自己掏腰包了,無論上邊還是下邊,半定會念著這點好處!

  在征糧這個,事情上,因為朝廷並沒有點揚州的名,完全可以靈活把握,多出一點少出一點可以自己做主。那些個魚米之鄉才出四五萬石,我揚州地癮民貧,出不了那麼多,弄兩萬石就差不多了,總不會有人說三道四吧?

  按照林三洪的打算,給朝廷相當於兩萬石米的銀子,也就差不多了。可這個近乎於無恥的盤算很快就被各級揚州官吏給否了!

  兩萬石?這是打叫花子呢!在征糧的問題上朝廷雖然沒有點揚州的名,可天底下都知道揚州富的流油,光是漕運、鹽務這兩項就足以讓天下府治眼紅心熱。若是用“地唐民貧”這樣的字眼去搪塞朝廷,實在有點說不過去。

  北伐是天下大事,又是御駕親征,揚州也不能不支持。不過支持的力度一定要把握好,既不多出,也不少出。一切都按照那幾個魚米之鄉的規制走,他們出多少揚州就出多少 廷雖然沒有點揚州的名,可我們和魚米之鄉出的一樣多,這也算對得住朝廷了吧?

  不管是林三洪還是其他的揚州官吏,都打著這樣的小算盤。反正也不過是**萬兩銀子,我們給朝廷白花花的銀子已經很不錯了,沒有按照官家的兌換比例出**萬貫銅錢,就表明了揚州府上上下下是真心要報銷朝廷的,,

  大筆一揮,專門騰出九萬兩銀錢的預算,什麼時候朝廷開口了什麼時候送上去。

  因為有近在咫尺的四月盛會支持呢,眼看著就是又是一大筆收入,出個十萬八萬的,雖然也不是什么小數目,可對於揚州府庫來說,還真不至於傷筋動骨!雖然前番已經承諾朝廷要報效一大筆,甚至要獨自支撐一次北伐,可那是有前提條件的,揚州任滿!最低限度也要等到佛節盛會之後。如今朱林這麼急急忙忙的就做出了總動員,是朝廷辦事情辦的太急了而不是揚州不肯出錢。

  府庫里還余著四十多萬,林三洪正讓六大鹽商抓緊兌現當初的承諾,趕緊弄五十萬出來,”

  揚州府報銷朝廷的銀子是一碼事,林三洪個人報效漢王那又是一碼事,這筆錢就落在鹽商們的身上。

  對於出錢,鹽商比林三洪這個府台大人要痛快的多,真真正正是說道做到,五十萬這樣的天文數字說到立剪就到了,毫不拖泥帶水。

  為了投桃報李,林三洪也很痛快的把鹽引了下去。

  看似是林三洪不費吹灰之力就撈了五十萬的好處,其實真正得到巨大實惠的還是鹽商。行銷六省的鹽引,只花了幾十萬就搞到手了,鹽商們比府台林大人笑的還要開心!

  林三洪和揚州上上下下的官吏都嚴重低估了朱林的決心。

  朱橡御駕親征確實是在預算之外,隨著戰備規模的急劇擴張。所需的人力物力也成幾何倍數的網上翻,動員的力度也開始加大。

  因為這一次御駕親征算是臨時起意,不在國家預算之內,朝廷就是把國庫翻個底朝天也支撐不起,只能打地方上的主意。

  最先“遭殃。的就是宗室子弟,這些皇親國戚很“自覺”的停了本年度的供奉,不再伸手要朝廷的錢,算是對北伐大業的一種支持。

  連宗室子弟都開始節衣縮食為戰爭作準備了,朱林本人又接連下了兩道明旨,皇宮大內的開支大幅削減,連後宮的薪炭錢都停了,並且號召天下藩王同心協力共舉北伐大業。

  所謂的“共舉”其實就是朱林在伸手朝自己的藩王兄弟們要錢呢,這一點就是傻子也能看出來。因為朱林已經在以身作則了,北伐又是一個堂堂正正的理由,藩王也不得不表現出了很高的“覺悟”紛紛自己停了當年的供奉,還拿出一些積蓄來反哺中樞。

  朱橡很適時的表彰了幾個藩王,稱其為天下表率”,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