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眾人想了想,好像也確實有這麼一層道理。

  新來的林三洪和揚州官場似乎有點格格不入,很多官員都不願意和這個府台大人合作,就算沒有使壞下絆子,也在等著看他的笑話。在這種情況下,林三洪怎麼會把自己的府兵給先裁下去,這不是等於自己砍了自己的一條胳膊嘛!

  “等著吧,下次有事情他還得喊上咱們爺們,因為他的根基不在這裡。哈哈

  林三洪從來也指望憑藉三兩句就能讓這些府兵走上正途,世間之事若是這麼簡單的話。天下早就是清平世界朗朗乾坤了,還要那麼多嚴酷的律法做何?就在林三洪為打開揚州的新局面而焦頭爛額之時,朱林終於正式動永樂新朝的第一次大規模對蒙戰爭。

  大明朝打仗的時候很多,尤其是在初期的朱元璋時代,針對蒙古的大規模北伐就有八次之多,每隔三四年就有一次,至於小規模的戰鬥。根本就沒有停止過。

  大明朝是打著驅逐鞋虜的旗號建立起來的,自然要動一次又一次針對北方蒙古的戰,其走要目的壞是為了保證大明朝自身的安“

  蒙古人雖然跑了,可元朝還在,蒙古人的總體實力還在,為了避免大明朝步宋、遼的後塵,必須時時刻刻都要提防著蒙古,只要國力稍微恢復一些,就動一次戰爭。這幾十年來,大明朝積攢的那點家底有很大一部分用在北方的戰爭上。這種消耗並不是窮兵祟武的勞民傷財,而是有實實在在的效果。

  經過大明朝持續不斷的打擊,北元的實力很難有喘息的機會。在一次又一次實力之後,給北元最大的打擊並非是明朝的軍事壓力,而是自身內部的動盪。

  北元占據的地盤相當龐大,蒙古大帝國雖然已不復往日的強盛,可家底還在,還擁有北方和西方的萬里疆域。大明朝的軍事力量再怎麼強悍,也不可能深入的那麼遠。相對於對明朝軍事力量的擔憂,蒙古內部的爭鬥是真正的心腹大患。

  當年的黃金家族主宰著太陽照耀的草原,成吉思汗的子孫掌管著草原上每一次土地每一條河流。經過這麼多年的戰爭和黃金家族內部的一次次內訌,草原上是勢力消長已經到了眼花繚亂的地步。

  當年的黃金家族已經衰敗(僅限蒙古本部之中黃金家族的衰敗,在幾個汗再之中,黃金家族的掌控力還在。)已經到了讓人膛目結舌的程度。蒙古大汗走馬燈一樣的換來換去。在幾個黃金家族後裔相續被反叛力量幹掉之後,到了這個時候,草原上的梟雄已經懶得再推出一個具有黃金家族的血脈出來做大汗。而是直接粉墨登場,把黃金家族一腳踢開自己做起了草原上的大汗,,

  朱橡的皇位來的本就不怎么正,急需一場對外擴張來給自己正名,同時也是給那些認為已經坐穩了江山產生了懈怠之心的燕王舊部一個機會。

  不管怎麼樣,對蒙古的戰爭勢在必行。

  但是在接口方面,這一次似乎有點不同尋常了。

  不再叫做北伐,也不再高喊什麼驅逐,而是換了個名字叫做征討!

  驅逐和征討,看起來沒有什麼分明。都代表著戰爭,可現在的朱林已經很注意在用詞上細微差別了。

  尤其讓人感覺可笑的是,朱捷動戰爭的藉口極有意思:征討叛逆。平定亂賊!

  叛逆?草原上的規矩就是力強者勝。蒙古人之間的戰爭已經打了這麼都年,談不上誰叛變了誰。就算是叛逆了。和你明朝有什麼關係?明朝皇帝在江南,和草原隔著千萬里的路程,輪愕到你來征討?至於平定亂賊,那就更是滑天下之大稽了。

  即便草原上真的亂了,和姓朱的有什麼關係?你遣大軍在邊境上虎視眈曉,擺出一副枕戈待旦的樣子,這不是來平亂的,而是添亂來的。

  再者說了,草原上的亂子什麼時候輪到朱林來平定了?

  戰爭就是戰爭,至於使用什麼藉口根本就不重要。重要是朱林想動戰爭,隨便想一個什麼樣的藉口就行,甚至不需要藉口也行。

  沒有人在意朱林使用的站在藉口如何蹙腳,大家都在關注戰爭本身。

  林三洪卻注意到了,也明白了朱林的用心。

  朱林已經按照《大明國》書制定的大戰略行進了,只要這次對蒙古的戰爭取得勝利,急不可待的朱林就一定會祭起《大明國》書為國策,並且會強硬推行下去。

  只要和這片土地扯上關係的民族。都是大明國的內族。只要是大明國族人居住過的土地,都是大明王土。建立一個曠古未聞的龐大帝國。即便朱林這一輩都不可能完成這個目標,也會把這個目標高高的懸在子孫頭頂,讓後世的一代又一代人按照《大明國》書指定的宏偉目標

  進。

  宏圖偉業是一個英雄最難過的一道關卡!

  在千古霸業面前,愈是英雄就愈沉迷!從上了《大明國》書的那一刻起,林三洪就知道朱林過不去這一關,就知道他一定會深陷其中。這於智慧無關於閱歷無關,而是驅動一個人內心之中的抱負和夢想。在朱林面前描繪出一個如此龐大到無邊無際的大明國,他又怎麼能抵擋的住?

  不得不說朱林選擇的這個時間點是最合適的。

  對於外部環境來說,草原上還在混戰,昔日的主宰黃金家族已經沒落到了谷底,丟了大汗之位連最起碼的翻盤力量都沒有。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