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一次輪到周指揮使掀桌子了。

  朝廷不可能為了武家營的山民就和楚王糾纏不休,這分明是林三洪個人的意思。

  好在第三天周指揮終於把襲擊武家營的人犯帶到,交給林三洪落,談判才得以順利進行。

  林三洪當天就砍下了這些兇犯的腦袋,刑場上殺的人頭滾滾,總算是對武家營的義民有了一個交代。

  因為大的框架都是已經制定好,只要在這個框架之內就有的談,只不過是細節方面的爭執而已。經過整整十六次談判,無數次討價還價以後,代表了漢王的林三洪和代表的楚王的周指揮終於完成使命。

  在司法權方面,朝廷做出了讓步,承認藩王在封國境內的崇高地位,境內官民有敢違犯藩王者,由王區處。朝遷不再舉問。藩王列爵治民、分藩錫土的地位得到鞏固。

  在藩王本人的利益得到極大認可的同時,也付出了同樣大的代價。封國之內的屬官任免權限交規朝廷,藩王對官民的權限僅僅剩下監督這一個象徵性的存在,再也無權節制地方。而且藩國事務直達御前百司不得過問也改成了受中樞節制。

  軍隊中,藩王依舊保留了對指揮使的提名權。這個很容易理解:軍隊的最高層依舊是藩王的人,至於中下級的基層軍官就是朝廷的人了。如此一來,軍隊的指揮權和所有權雖然還在藩王手中,可象徵意義已經遠遠大於實際意義,真要是大規模調動軍隊的話,必須和朝廷取得一致,要不然就會出現指揮失靈的局面。

  , 可

  談判一旦出了結果,立復用八百里加急送往京中。

  等著這個結果已經等得寢食難安的朱林在第一時間見到談判的最終文樣,當時就用了印奎以明旨的形式布告天下。並且在明旨中大談特談和楚王的親親之誼,至於私造軍械意圖謀反之類的事情連提都沒有提過一個字,仿佛根本就沒有生過一樣。還從內庫中撥糧五千石賞賜楚王,另有金銀玉器無算。

  除了大肆褒獎楚王的血誠之外,最大的一個主題就大罵林三洪辦事不利,逾權鬧事,至湖廣輿論滴治,著漢王立刻查清林三洪的種種罪行,就地革職查辦。如有包庇與之同罪。

  就是傻子也能看出這是朱林給楚王的一個台階,真要是想要漢王查辦林三洪的話,朱高煦到湖廣已不是一天兩天了,為何早不辦晚不辦偏偏要等事情辦了才弄這些馬後炮?

  朝廷聖旨到來之時,楚王朱禎卑謝天恩,並且自己掏腰包取出一萬多銀子,要給孝陵添置“神功聖德碑”

  從洪武初年開始,朱元瞅巴徑在修建自只的陵墓了後幾次擴建,到現在也沒有宗噬嗽,六孝陵是太祖朱元璋和馬皇后合葬的寢陵,楚王不僅要給太祖皇帝和馬皇后修建神功聖德碑,還要親自去往孝陵拜祭。

  自建文登基以來,楚王每年都要去孝陵拜祭,只不過這種拜祭都是停留在紙面上,從來就是文字到而人到。

  楚王之所以要是拜祭孝陵,這本身就朱林的意思。在朱高煦第一次見到楚王的時候,就已經明確的表示了這個意思,希望楚王能夠到京中和永樂皇帝會面。就連會面的悄口朱林都已經替楚王想好了:拜祭皇陵!如今各方的條件都意見談好。楚王算是第一個在保住自身的前提下投靠進朝廷陣營之中的藩王,能親自去京城走一趟,政治意義極其重大。

  朱橡早就在等楚王的這個請求,立刻就允了楚王,並且派出隆重的儀仗和護送隊伍準備迎接“寬厚愛人尊賢敬祖”的楚王。

  事情到了這個地步,已經算是圓滿了。唯一的美中不足就是林三洪本人。

  朝廷雖然沒有給他定下很明確的罪名,可所有的職務和職權都被革去,還被漢王朱高煦給鎖拿了起來。

  所謂的鎖拿其實也不過是說說而已,朱高煦當然不會愚蠢到真的要問林三洪的什麼罪名,只不過是撤去了他的職務和儀仗護衛等一應待遇,為了防止出現什麼“意外”朱高煦還很小心的把林三洪留在自己的身邊,已經不是欽差大人的林三洪雖然不能在調動欽差衛隊,朱高煦本人的親衛和護衛還是可以隨時調動的。

  “林兄弟,這可不是卸磨殺驢,更不是什麼鳥盡弓藏”這是朱高煦第一次當著很多護衛的面和林三洪以兄弟相稱:“這麼大的事情是你辦下來的,格殺桌台逼死藩台等等做的絕對沒有錯,可朝廷還要對其他藩王有所交代,不得不先讓你委屈一下了,”

  從一開始,林三洪就料到了今天的局面。做了這麼多出格的事情,連聖旨都敢憑空杜撰,無論給朝廷帶來多大的好處,無論是不是事急從權,都不可能就這麼算了。就算是能把事情辦的圓圓滿滿,自己身上的罪名肯定是洗不去的。

  哪怕是做個樣子,也得走完這個過場。

  林三洪很無奈的笑了笑:“漢王的意思我焉能不知?朝廷這麼對我也在情理之中。今天咱們雖然把湖廣的事情辦下來了,可也埋下了很多隱患。說不準以後會有小人用湖廣的事情給漢王下絆子。格殺大員假傳聖旨之類的罪名,,漢王儘管推在我的身上也就走了,千萬莫扯到自己頭上”。

  林三洪也知道這些所謂的懲罰不過是象徵性的,就憑著平定湖廣的功勞過不了多少時間就會再次崛起,而且肯定會受到重用。與之相對的就是漢王朱高煦的聲望和實力也會有一個質的提升。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