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當初實力最為強盛的燕王,也就是現在的永樂皇帝,在實力方面也遠遠不如建文,也是走了聯合眾藩王的路子才能靖難成功。除了明著支持朱橡的遼王等人以外,天底下的藩王都在暗地裡支持朱林,畢竟建文皇帝的削藩觸犯了大家的共同利益,大家都想看建文的笑話。

  現在的皇帝雖然變了,可局勢並沒有變。削藩依舊是主題。

  其實楚王早就看出來了,的藩是勢在必行之舉,不管是誰做了皇帝,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削除藩王對中樞的威脅,強化中樞的權威和對全國的掌控能力。削藩本身並沒有錯,但是站在幕王的立場,絕對不同意此舉。

  地方割據和中樞集權是無法調和也不可能調和的根本矛盾!

  解決這個矛盾的方法只有一個:戰爭!明明知道戰爭是解決問題的唯一辦法,可誰也不會輕易祭起這個雙刃的寶劍。朱林千方百計處心積慮的削弱地方割據勢力,各藩王紛紛謀求聯合,其本意並非是為了戰爭。而是試圖在對方面前展示自己的實力,讓對方知難而退,不到萬萬不得已,誰也不會主動挑起戰爭。真到了戰火燒起來的時候,其實雙方已經分出了勝負,打仗只不過是失敗者的掙扎,只不過是勝利者用來收拾殘局的手段而已。

  這些都是朱林和各藩王心照不宣的事情,雙方都在明里暗裡的增強自己的實力,為就的是不戰之戰。

  誰也沒有想到會在這個時候跳出來一個瘋狂的林三洪,這個芝麻綠豆一般的小角色已經成了中樞和地方的暴風眼,正不顧一切的把雙方推往戰爭的深淵。

  武昌之事一起,那些本來準備和楚王聯合起來對抗中樞的藩王特使。立刻就改變了風向,紛紛把在湖廣事起的消息以八百里加急的形勢往自己的老巢。

  林三洪把楚王推到了削藩的風口浪尖上,那些藩王哪一個不是各懷心思?雖然都是太祖子嗣,可到了這種情況下,什麼樣的血脈親情也沒有利益二字來的重要。誰也不會第一個站出來和朝廷公然叫板!

  楚王不用想也能知道,現在的武昌已經成了萬眾矚目之地,成了天下風雷的中心,那些本可以聯合起來的藩王肯定已經做好隔岸觀火的準備,先看清楚了風向才會做出進一步的打算。

  , 可

  打仗兩個字說起來很容易,只要下個命令讓城外的大軍攻進去就可以了。難道林三洪還能擋得住湖廣的軍隊?可這個命令哪是那麼好出口的?

  戰事一起,必然是不死不休,以湖廣的根本就無法和中樞抗衡,不管其他的藩王最後是不是能夠聯合起來,湖廣這個出頭鳥是做定了,肯定會被打的支離破碎萬劫不復。

  “王爺,任憑林三洪占據府城,對湖廣不利呀。”

  甩指揮使說的沒有錯,這種局面下,雙方僵持的越久,對湖廣就越沒有好處。

  楚王焉能不知僵持的害處?可事到如今還能怎麼樣?打進去?肯定不行。收買?林三洪既然已經這麼做了,就是開出天大的好處也是正月十五貼門神 晚了半個月了!

  一直自認大局就在掌控之中的楚王第一次感覺到事態的展已經出了自己的控制。

  一個小小的七品御史,竟然攪的湖廣前進無路後退無門,偏偏又不敢動他!

  “再看看吧,稍微再等一等,等火候下去一些”

  周指揮自然清楚目前的形式是如何緊急,聽到楚王還要在等的話語,真的是急了:“王爺,再這麼下去,我們就是坐以待斃。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呀王爺!當今之計唯有破釜沉舟,殺了這個林三洪,然後豎起奉國大旗,以皇上亂了太祖之法為大義,舉兵而上,行清君側之舉!”

  “這釜破布的,舟也沉不得。”楚王耳聽竹濤之聲,臉色變得有點青白:“戰事一起,湖廣必敗。此間眾雖都是可信可托的血誠之人,可下面各府各司哪一個不是見風使舵之輩?到時候只怕朝廷的大軍未至,咱們內部已經亂了。我四哥弄個平亂的由頭出來,誰還會支援我們?秦王麼?還是遼王?”

  周指揮使一時無語。

  “等等看吧,湖廣雖是焦頭爛額,我那個四哥也未必就做好準備,說不定比咱們還要慌亂呢。”楚王閉著眼睛說道:“當前唯一的辦法就是等著我四哥落子,只要他一步走錯,這一盤死棋就全活了,咱們就有了翻盤的機會。”

  八仙過海 第114章 觸怒

  小高煦為人豪爽。這一點很象他的父親朱林。但卻比朱標廠小分暴戾,少了堅忍和沉穩,無論做什麼事情,都顯得有點操切,這一點無法於他的兄長相比。大王爺朱高熾更多則是寬仁和穩重,做起事情來也是按部就班循序漸進。

  自從林三洪走了以後,朱高煦就開始密切關注湖廣的動靜。同時不住腳的往宮裡跑,各種各樣五花八門的小玩意兒不斷往皇后那裡送,就是為了哄母親開心。徐皇后自然曉得兒子的心思,知道朱高煦是想親自下到湖廣建立一點實實在在的功業。

  大王爺朱高熾和漢王朱高煦都是徐皇后的嫡血,本也分不出什麼薄厚。可是在靖難過程中,大王爺朱高熾所建功業頗多,手平也著實有一班猛將謀士,已經算是成了氣候。而年紀小一點的朱高煦因為在建文手裡為質,失去了展的最佳時機,無論是人脈還是實力,都無法於兄長相提並論。




章節目錄